1、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龚自珍最著名的诗)。
2、最后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其本意是说:那些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虽然没有了生机),但其实却并非成了无情之物,而是又(心甘情愿地)化做了春天的泥土,继续养护培育着还在枝头上盛开的花朵。
3、“悔向云中露一鳞”,文人直言,自古谁不如此?
4、龚自珍在整个清朝应当说也是大名鼎鼎,并且他的很多作品也是极为优美,譬如他的这首《漫感》,那同样是一首难得的佳作,而且整首诗写得极为抒情,同时也很是张狂,在这一点上他与唐朝的李白又有几分相似,为此他的作品中,我们也是能够看到他比较张狂的一面,不过很显然,他的这种狂气,有的时候还是一种无奈的叹息,毕竟现实中的诗人内心也是极为伤感,也无比的悲痛。
5、出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作者用“落红”(落花)作比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自己愿意像春泥护花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这种为追求美好事物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一直以来都为人称颂。
6、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7、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8、龚自珍认为,要想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就必须从全国各地招募千千万万名有志之士,而所谓的“天公”,就是腐朽无能的清王朝。
9、读之竟夜,遂书卷尾亦是三生影,同尾一杵钟。
10、人心和天意变化无常,没想到自己无意中还保存着十年前的花瓣。迷离恍惚,转眼树上的花开又十年。
11、最后两句至今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更多的青年才俊为国家注入新鲜血液。
12、当时的东南沿海,英国派船只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进行经济侵略,清政府屡禁不绝。面对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国势,龚自珍忧心如焚。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文才武略为国出力。然而,这一年春,龚自珍第四次参加会试落第,连续的失败使他痛感报国无门,便写了这首诗抒发报国志向。
13、好梦最难留,吹过仙洲。寻思依样到心头。去也无踪寻也惯,一桁红楼。
14、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
15、“万马齐喑”比喻清朝的压抑统治。八股文,文字狱,无时无刻不在迫害着可怜的清朝百姓。文人不敢发表意见,百姓不敢讲真话,大臣不敢看国家真正的情况,所有人都在得过且过,国家道出都是死气沉沉。对于这样的情况,龚自珍以“哀”字表达了自己悲痛之心与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