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灭绝人性枉费心机既成事实放下包袱亡命之徒乌合之众覆盆之冤城下之盟
2、清朝统治者屈服于外敌压力,屡次签订城下之盟。
3、低三下四(dīsānxiàsì):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
4、城下之盟、乘风破浪、乘人之危、乘虚而入、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5、印度政府7月20日表示,已准备就双方撤回边境部队与中国展开谈判,结束两国在喜马拉雅山高原地区的边界对峙。
6、我们两家公司实力相当,既谈合并就要公平,怎能逼我们签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于他们?
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一个人把关隘,就是一万个人也攻找不开。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8、到了结盟仪式当天,齐侯将雄兵布列坛下,将旗招展,鼓声震天,仪仗整齐,威风凛凛。坛西立着两根石柱上系着乌牛白马,屠人准备宰杀。司仪立于台阶下迎宾。相国管仲伴在齐侯身旁。气象十分整肃。齐侯传令:“鲁君若到,只许一君一臣登坛,其余人都在坛下等候。”
9、(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10、(举例造句):众将已会于此,有屈难伸,特令戴宗屈万乘之主,亲临水泊,恳告平日衷曲。★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二十回
11、人说汉朝建立时,有白登之围的屈辱,最终强汉征服匈奴!
12、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城下之盟《辛丑条约》。
13、一边是宋真宗御驾亲征士气大振,一边是主帅阵亡军队情绪低落,辽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其实萧太后和辽圣宗明白,深入宋朝腹地以后沿途州县大部分还是在宋军手里,战争拖得越久越对自己不利,于是决定尽快和宋朝议和,摆脱这个尴尬的境地。
14、曹沫整束甲胄,手提利剑,紧随鲁庄公。庄公胆战心惊,冷汗涔涔,步履蹒跚,曹沫则全无惧色。将上台阶时,司仪进前一步说:“今日两君好会,两相赞礼,安用凶器?请去剑!”曹沫睁目视之,两眦尽裂。瞪的司仪倒退几步,不敢多言。庄公君臣则拾阶而上。
15、攻其不备、浴血奋战、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风声鹤唳、风吹草动、
16、居高临下(jūgāolínxià):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17、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18、堂堂正正 正气凛然 龙骧虎步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19、兄弟阋墙生灵涂炭春风得意快马加鞭虚怀若谷铁面无私飞蛾扑火螳臂当车
20、落后就要挨打,城下之盟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21、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敌人兵临城下,自己无法抗御,被迫和敌人订立的屈辱条约。
22、我觉得我的话不能孤孤单单地写在这里,你要把你的信写在空白的地方.这可不是海誓山盟.海誓山盟是把现在的东西固定住.两个人成了活化石.我们用不着它.我们要爱情长久.
23、楚国大臣屈瑕对楚王说绞国虽然弱小,但却很轻狂,轻狂的人就缺少谋略。我们派出些士兵化装成樵夫,去绞国都城四周的山上伐木砍柴,以此来引诱绞国人出城,楚王同意了。
24、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4回:“今留齐七载,偷安惰志,日月如流,吾等十日不能一见,安能成其大事哉?”
25、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风声鹤唳、风吹草动战无不克百战百胜百战不殆连战皆捷屡战屡败速战速决血战到底以战去战背城一战短兵接战各自为战孤军奋战决一死战明耻教战南征北战能征惯战休兵罢战浴血奋战骁勇善战百战百胜、步步为营、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围魏救赵、望梅止渴、运畴帷幄、
26、 楚武王正愁没有借口灭掉绞国,绞国等四国敢在楚郧交战时偷袭,于是第二年,楚武王楚国亲率大军,倾尽国力攻打绞国(今湖北郧阳区西北),但绞军闭城坚守,楚军强攻不下,相持有一个多月。
27、(解释):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28、鲁庄公将往柯城会齐侯,问群臣:“你们谁能和我一起去?”将军曹沫请往。庄公问:“你曾经三次败于齐,就不怕齐人笑话?”曹沫则说:“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要去,一雪前耻。”庄公叹道:“我越境求盟,也是很没面子的事。这是你我君臣的耻辱,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于是和曹沫同行,抵达柯城。
29、《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30、至道三年(997年)太宗去世,真宗即位,向辽国表达了和好的意向,受到了辽朝的冷淡。因为辽朝知道此时的宋朝正在受到西北d项人的困扰,现在是一个十足的“软柿子”。咸平二年(999年),辽朝趁宋真宗刚刚即位大举入侵河北,在保州田邵斌、石普那里受到了挫折,后来又在遂城杨延昭处碰了钉子,这个杨延昭就是杨业之子,人称“杨六郎”。两年以后辽军又入侵北宋,这些都是试探性的侵略。
31、(用法)多指男女间深情相爱;永不变心。多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海誓山盟的对对子海誓山盟危言耸听
32、甘拜下风(gānbàixiàfēng):君神人也,吾等甘拜下风矣。
33、中国应该利用今天的优势而不是在将来兵临城下之时签定城下之盟。
34、战争结束后,失败的国家,也只有签订城下之盟。
35、(示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哉。”
36、宋真宗来到澶州正在犹豫上不上北城楼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辽军主帅肖挞凛本想着身先士卒给大家做一个表率,结果被宋军的弓箭射中,当晚就去世了,辽军的士气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7、(辨形)誓;不能写作“市”;盟;不能写作“萌”。
38、第二天绞国官兵争先恐后从城里冲出来到山里追杀砍柴的楚国人。这时在山上埋伏的楚兵一齐冲出来,绞国大败。
39、落后就要挨打,城下之盟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40、第一层是内层墙,叫“城”。城里住的是贵族、官吏、富商市民等。
41、一次回眸,惊鸿一瞥,一见倾心;一句誓言,海誓山盟,凝聚诚心;一缕青丝,绾住你我,白首同心;一份真情,缠绵悱恻,缘定真心。情人节到了,愿我俩心心相映,白头到老!
42、转过天来,桓公又于公馆置下酒宴,与庄公欢饮而别。然后命令将原侵占汶阳良田,尽数交割归还鲁国,自此两国平和。
43、在南韩,被吹得天花乱坠的成功案列被证明是错误的。
44、海誓山盟,繁花一地,孤独,忧伤、我永远的旋律。
45、冲锋陷阵 顶天立地 鼎立天下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赴汤蹈火
46、昔人论: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此所以服诸侯霸天下也。而庄公君臣拒绝城下之盟,在这一局中,也是赢家。
47、闪烁其辞自圆其说鼓足勇气不遗余力固执己见震撼人心徒有虚名夸大其词
48、用在动词后边(a.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b.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c.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
49、也有人说,宋朝用很少的代价换得和平,利国利民这是很明智的。
50、 楚军趁机攻城,绞君自知中计,被迫与楚军签订了“城下之盟”。这是史上楚军首创的“诱敌”战法,被归辑入《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和成语“城下之盟”。
51、按说绞国没有那么“弱不经风”,强大的楚军,在面对绞国坚固的城墙和士兵的严防死守也是久攻不下的。
52、(解释):乘:四匹马拉的车。指大国的国君。
53、窗明几净灯红酒绿大包大揽不即不离入情入理不知不觉公事公办破罐破摔
54、齐侯看了信思索良久,传令退兵回国,屯兵于柯城等候庄公。
55、(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56、雍熙三年(986年),觉得辽朝“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的宋太宗决定再次北伐,并且兵分东、中、西三路进攻辽国,在中、西两路节节胜利的时候,东路军队急于争功冒进,以致惨败。宋军撤退时,西路军副将杨业掩护大家撤离,因为允诺接应他的宋军失信没来,拼死力战被俘,后绝食而亡,“杨无敌”之死对宋军打击沉重,宋朝也元气大伤。
57、(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58、历史无情,现在证明,他的灵魂早已无可救药,也根本不可能改造。
59、春秋时期,楚国攻打绞国(在今湖北郧县),军队攻到绞国都城的南门,绞国军队死守城池,闭门不出,楚军几次攻城都没能成功。这时莫敖(楚国的官名)屈瑕就向楚武王献计,说:"绞国虽小但却轻狂,轻狂就缺乏谋略。我们可以不派士兵保护上山砍柴的樵夫,以此来引诱绞国人出城中计。"楚武王同意了屈瑕的意见。第二天,绞国将领发现楚人在山上打柴,又无军队保护,就出城派兵追击他们,结果捕捉了三十个楚国樵夫。这使绞国官兵很兴奋。又过了一天,绞国官兵争先恐后从城里冲出来,去捕捉在山上砍柴的樵夫。这时事先埋伏的楚兵一齐冲杀出来,结果绞国军队大败,迫使绞国人在城下签订了屈辱的盟约,然后楚国的军队才离开回国去了。
60、中部横贯公路的辟建,证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巴勒斯坦历经艰辛的建国过程,证明了多难兴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