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的一句经典名言,创作的年代是1921年,正是中华民国早期,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中国革命现实层面上已经成功,推翻了清王朝,但是当时的农村人口很多,而且深受封建社会思想控制的流毒。
2、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3、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
4、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的名言警句中国脊梁)。
5、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6、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7、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8、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鲁迅的名言警句中国脊梁)。
9、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10、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11、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名言,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
12、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13、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1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15、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来书抱住。出自鲁迅《读书杂谈》,《鲁迅全集》第3卷第439页。
16、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17、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18、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9、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20、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21、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因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是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22、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
23、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24、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
25、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26、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27、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28、描写了辛亥革命并未给农村带来真正的改革,并透过农村中贫穷雇农阿Q的艺术形象,映射人性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等。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29、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30、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1、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32、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33、鲁迅--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34、鲁迅先生在《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发表了题名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章。鲁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中弥漫着“民族的自信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的类似论调。
35、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36、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37、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
38、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
39、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40、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
41、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