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语录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见《论语述而》)。
3、⑤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孔子简介和他的主要思想)。
4、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见《论语雍也》)。
5、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
7、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8、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语录(孔子简介和他的主要思想)。
9、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0、《书》是西周挡案,有出征誓词,封立冊命词及各种告谕,朝底典礼记录。
11、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孔子时代,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提出"有教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1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名句
15、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6、孔子的学生子贡是卫国人,他有疑问正好要问:孔国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国是卫国的大夫,死后,卫国国君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17、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见《论语-雍也》)。
19、在这三大糸统中,政治理念治国倍受争议。他提出的理念是:无论贵族平民都应安守旧分而不能僭越等级之分,以期达到君臣父子分明,但却忽略了对君的要求。也就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我们看问题要看当时环境所形就的思想认识,用两干多年后今人世界观来批判此思想,显然脱离了当时意识。这些改变,恐怕是圣人也预料不到的吧!
20、如今,位于山东曲阜城北5公里处的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孔子死后,其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21、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22、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2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名言
24、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25、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孔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6、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7、义,合理、适宜的事。孔子主张君子做官就是实行义,就是为民做合情合理适宜的事情,“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7)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论语.宪问》12)。“见得思义”(《论语.子张》1)亦主张“义然后取”(《论语.宪问》13),该取的财物然后取,不取不该取的财物。义,《论语》中,共20见。
28、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孔子名句
29、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30、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31、孔子说:品德不加以培养,学问不予以讲求,听到道义所在不能前往,有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是我的忧虑。
32、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名言
3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张包括:
34、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5、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6、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37、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三干,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关于他的言行理论,都由其弟子收录入《论语》,这是一部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38、详见拙著《论语译释》(43万字)中的附录。
39、巜诗》、《书》、《礼》、巜乐》、《易》、《春秋》。
40、此题颇厐大,然而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亦是学习儒家文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分条缕叙,尽管如此,仍恐有挂一漏万之嫌。
41、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4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44、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孔子语录
45、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46、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上)
4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9、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50、智,聪明,才能。孔子认为“智”就是“知人",即识别人。(巜论语.颜渊》22)孔子按智商高低把人分成三等:上智,下愚及中人。而且“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3)故而孟子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之说。(《孟子.滕文公章句上》4)总不会让目不识丁者来统一治理国家。孔孟这一观点是无法抗拒和反驳的。智,巜论语》共9见)
51、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52、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5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名句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5、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5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7、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语录
58、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5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60、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6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中国在漫长历史中曾被世界所遗忘,可中国文化却未被遗忘。我们文化被很多国家重视,用我们前人见解融入他们文化,对人性法律政令进行完美结合,这些在东南亚国家常见。
63、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64、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6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6、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67、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6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69、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7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坚持正道原则,即使对国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弃正道原则;臣子事君,其实不是为了给君做事,而只是在国君之下做事,是为国为民做事,归根结底则是为了行仁义,辅助国君推行仁政;对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厌倦之心,一律以真诚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并坚持道义;发现君子就加以举荐,发现小人就使他远离国君;去掉你的邪恶之心,而真诚的依据礼义与国君相处。做事需要机敏,谨言慎行,按照礼义修养自己,并且使天下趋于礼义。这样,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象兄弟一样。如果只说不做,或者行为不机敏,又不依据礼义待人,即使是住在对门恐怕也行不通。”
72、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7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语录
74、②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75、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语录
7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7、“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78、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9、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80、皆齐大夫。崔杼作乱,陈文子恶之,捐其四十匹马,违而去之
81、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8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8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语录
84、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8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8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