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孔子《论语》(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6、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7、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0、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1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何许人也?称其为名副其实之人,不足为过。可尽管如此,孔夫子也常担忧自己的品德没有得到培养,学问没有得到提升。由此观之,名副其实之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12、 译文: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13、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5、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1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7、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论语》
18、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艰苦的环境,困难的时刻,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性。百折不挠,不轻言放弃,才可能有所成就。
19、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2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2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3、孔子对学生观察很细致,对学生的特点清清楚楚。所以他跟学生说话,往往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样一个话题,面对不同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说法。这就是小班化教学的好处了。同时对于人多复杂的情况还可以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老师无法具体指导每一个孩子,但深入一个小组还是可行的。
24、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25、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27、 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28、我们鼎力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29、孔子倡导在“仁”面前不分师生,一律平等,学生不要因为年龄小而谦让老师;反对学生对老师的盲目服从,不赞成“对吾言无所不悦”的态度,主张“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由此可知,孔子非常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并对他们寄予很大的希望。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
31、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32、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33、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打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在教育方面,什么学制、备课、训导纲要、教科书籍,比起教师来,都居于次要地位。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孩子们干这干那,努力在尝试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能力。
34、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35、d的10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7、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38、10(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39、(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0、此外,《论语》中多次强调学生要学会迁移,要会举一反灵活运用知识。比如在《学而篇》中就有这样一段对话:
4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3、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45、前文我也谈到,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成人成功原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的是都具有坚韧的精神和好学的品质。学习是人生一等大事,一等大事中的紧要之处是体悟“学而时习”的快乐。
4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47、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论语》
48、“这反映了中央对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常年从事教育研究的项贤明表示,社会在经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较易实现,而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49、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孔子《论语》
5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1、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52、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5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54、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55、 译文: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6、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57、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58、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孔子《孝经》
59、《论语》中好学生的特质有三:不贰过。止于至善。举一反三。
6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1、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6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3、[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64、教师,并不需要装深沉,也不需要扎于学生堆里不分你我。像孔子那样的为师风范,正是我们现今教育者们应当努力奋进的目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65、孔子教学不是单纯的灌输,他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相机而发,注重引导学生去“乐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可能是孔子的首创,至尽仍被视为经典之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等,都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乐学”思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运用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颜渊就曾感慨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启发式”是“乐学”的前提,“乐学”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孔子弟子能达到三千人之多,且“贤者七十二”,这与他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乐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再反省当代许多人奉为法宝的“苦学”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应该从孔子身上学到点什么?
66、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把是否对社会有用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而不是钱多钱少,虽然这样有时候难免陷入困顿,但只要不断提升自己,自我价值总有一天会得以实现。所以具有君子品性的人,只忧心自己的修为问题,而不在意是否贫穷。
67、我们企业内训中心一直以“企业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为核心,坚持用正确的教育,指引企业的发展!让人才成为企业资本!企业发展,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教育当先!我们企业内训中心将以教育的方式,以帮企业解决个人心态、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为本质!助企业实现愿景、企业目标为目的!
68、人人都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作为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教而不厌,“诲人不倦”。老师无法选择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69、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7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孔子《论语》
71、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72、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7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4、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5、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76、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77、此外,作为一名老师,孔子相当性情。他毫不掩饰对某个学生的喜爱。季康子问他谁最好学,孔子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矣,今也则无。”颜回死,孔子大哭:“天丧予!”他很直接很严厉地批评不思进取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共场合,孔子彬彬有礼,可燕居在家时,他却是“寝不尺,居不容”,并且“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轻松和悦的样子)。他有着圣人一样的智慧与品质,也有着常人一样的好恶。
78、译文: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7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80、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8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8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83、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