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岔”与“杈”同音相谐。指事情不顺利,总出现意外。
2、释义:砂锅打破后,锅体变成两半,一条纹路出现在断裂处的位置,从头到尾,所以是百“纹”到底,这里用谐音的方式,变成了“问”到底。指什么事情都要问个明白的意思。比喻追根究底。
3、这一俗语原本为“打破砂锅璺到底”,意为砂锅被打破后其裂纹会一裂到底。
4、“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说明成果越来越大、好,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5、歇后语还有多种别称,如半截话、缩脚语、解后语、譬解语或俏皮话,各地方言也有不同的称说,如东北的“俏皮嗑”,四川的“言子”,山东的“坎子”,山西的“洋话”,不一而足。本节主要讨论共同语中的歇后语,但其实方言中也有精彩纷呈的特色歇后语,也可能进入共同语(如“萝卜干加盐——外咸(行)”是吴语的歇后语;“矮子过河——安心”“安”谐音“淹”,可能也有方音的影响)。以下对歇后语进行详细的论述。
6、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
7、真是石头碰在钢板上,硬碰硬地吵起来,谁也不肯让一步。(《三号闸门》85页)
8、动词后的宾语(注)往往可以用同义的短语或词替换,如说成“死活想装模作样”、“这是多余的”,只不过生动性不如歇后语。
9、其原意是“打破沙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用来比喻追根究底。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打坏了就会有裂纹,且会一直延伸到沙锅的最下面。
10、大家洼地区的谚语具有北方谚语的共性,内容广泛,风趣幽默,朗朗上口,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的集成。
11、他以前骑过摩托车,所以教他开汽车很容易,响鼓不用重槌——一点就通(嗵)。
12、 “打破砂锅—— 问到底”就是这种谐音的歇后语。
13、板上钉钉子——实实在在;没跑;跑不了;变不了;没法变
14、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15、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过去,麦收时间短,急促,特别忙;秋收时间长,不那么急促。)
16、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17、②同一意思的“注”,也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如:
18、广州地区传媒的有些歇后语就来自粤语,例如:
19、(典故):“打破砂锅——问到底”。因为“纹”同“问”同音,当打破砂锅时,眼见从锅边直到锅底裂开长纹,“问到底”是“纹到底”之谓也。
20、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做“hai”,另一部分则读做了“xie”。
21、歇后语中最有趣的当属谐音类歇后语了。这类歇后语往往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既形象,又风趣。
22、“平”与“瓶”同音相谐。高:本指所处的位置离地面远,转指能力强。指人的学识或能力等很高很强。
23、“量”与“亮”同音相谐。指人的酒量浅或气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