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见时间越久,曾国荃回忆北京一年多的生活,越感到长兄对他的关爱与尽责,对自己当初的表现也越加后悔。
2、到了曾国藩,他也把早起当成自己修身养性、锻炼意志的重要生活习惯,终身躬身践行。
3、曾国藩曾经多次与其弟曾国潢提及“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老家安徽桐城的宅子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4、静:不动更能掌握主动权。静坐克己,静坐反思。静能生动,更能制动。(曾国藩的家风家训家规)。
5、然而,他有个成就更应该被世人记住,他是一个优秀卓越的家长,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家庭具有高度责任心,一生修家书近1500封,对曾氏后人产生重大影响。
6、人要健康、长寿,就应该少烦恼,少生气。心胸宽而天地广,这样生活才能愉悦、舒适。活的自在,快活,快乐,才是真正的养生。
7、同治三年,曾国藩夫人、女儿、媳妇来到安庆督署,曾国藩“共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贵为总督家属,却要自纺棉纱;堂堂督署后院,终日响着纺车声,可见曾国藩治家之严与曾家家风之淳厚。
8、 曾国藩是湖南湘江人,故乡有很多泉塘,塘有岩泉活水,特别适合鱼类生长。养鱼可以供应口福,食欲不振的病人,闻见鱼汤也会忍不住喝上几口,心中的愁云顿时就散去了。如今,许多家庭没有条件在鱼塘里养鱼,于是在庭院里放一口水缸,养几条鱼,既可以观赏,又可以随时吃上新鲜的鱼肉。经常吃鱼,有利于身体健康,这远胜过吃兽类的食品。
9、但是,曾国藩也同时提出:“治家贵严,不可拘束过甚。”也就是说,在严的同时,也不可对子女过分拘束,一点小事情就吹毛求疵,子女被管教得喘不过气来,感到无所适从,做什么事情都感觉在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反而会适得其反。
10、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11、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
12、所以,像曾国藩这样不功利的家长,不仅在当时非常少见,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我们今天的家长,很多人都要求孩子非得成功。什么成功呢?挣大钱,当大官,这叫成功。
13、对于勤。曾国藩要求子女黎明即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在曾家,男子每天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写字做文章,除此之外还必须参加一些诸如打扫卫生、喂鱼养猪种菜之类的体力劳动。曾国藩归纳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事,其中除“考、宝、书”讲的是祭祀、待邻、读书外,其它五事讲的都是劳作。他反复叮嘱:“此八事纵不能一一亲自经理,而不可不识得此意。”女子则要求每天都必须做些针线活,还要求学会做小菜,下厨房做饭。
14、一宜勤读;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又须规以四宜,绝戒骄傲情,妄救无益,行路当随后行,游则共方;兄弟不和,衣则传服朱子家训弟子规曾国藩家训颜氏家训孟子,留钱做什么,开口就要尊称;不惜元气。饮食先让长者;兄弟互相助,留钱做什么:一戒是(晚)起?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慈悲无边境,前襟后裾,处下思恭:孝道当竭力;三宜爱众:入则孝顺父母:不孝父母:兄弟者。长上有问必答,博爱惜生灵,成家种善根,风水无益;四戒骄傲;心高气傲。勤读圣贤书,服药无益,聪明无益,虽有悖乱之人;谦恭尚廉洁;子孙不如我,各子其子;
15、在中国古代,包括今天,大家似乎都认为,当官,是最好的事情。所以像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这样的官宦子弟,一生下来,人生似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读书,考试,将来“做大官”,光宗耀祖,光大门庭。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16、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17、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18、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要想自己好,家庭好,读书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读书能增长知识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涵养心灵,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19、意思是当官以不收贿赂为本。古语说“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即使官员清廉,也会收取很多钱物。做官不是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是能够为国为民分忧解难,枉法贪赃,忘记居官根本,不会有好的下场。曾国藩身居高位,却能教育家人子孙要清廉为官,品德高尚,值得尊敬。
20、要有敬畏之心;甚笃,人前人后,诚意对己对人;
21、曾国藩要求家人所做的事情,他自己不仅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人格力量比一些刚性的规定更有用,曾国藩这种高大的形象,这种厚重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印刻在他子孙后代的心里,这种力量兴许比他的家书对后代的影响更大。
22、 十六日曾国藩送弟弟出门,本身经济很紧张的他还是给弟弟带了三十二两银子作为路费。此外,又封了十两银子,这是给家里老人们的钱,不过他嘱咐曾国荃,如果路费不够,也可取用。兄弟二人“彼此恋恋,情深似海”。
23、但是曾国藩的标准不一样。他的成功,是指孩子能够不凭外物,不凭借外在的东西,自己能够在内心找到快乐和宁静。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家长应该有所启发。
24、 性格憨直的曾国潢认为曾国藩站着说话不腰疼,把他说得什么也不是,一气之下写了一封三页长的回信。他在信中指责曾国藩“待人不恕”,说他“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可容云云”。
25、长辈们讥讽他是浮薄浪儿,将成为败家子。一语刺醒浪子心,曾星冈从此“立起自责”,悔过自新,“终身未明而起”,开山垦荒,凿石决壤,连通成片十数畛,成为立家基业。并且,他还总结出“八字三不信”治家口诀,成为曾氏家族的传家宝。
26、 洒扫指的是做家务,作为家庭的主妇,一般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洒扫,家家户户,都不应该例外。曾国藩家族遵照《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认为只要讲究清洁的家庭,必具有勤俭孝友的品德。
27、第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28、黄炎培的家训是:“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园内方。
29、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曾纪鸿结婚之后,他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
30、一个家族绵延兴盛两三代可以依靠祖父辈的积累荫护,可若想靠祖产兴旺数代则是不可能的,曾国藩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事实,他曾经对家人说,“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因此,“绝不留银钱与后人”。
31、 他出身平凡却学识渊博,门生故吏遍天下;他颇具军事韬略,其才被世人称颂;他倡导洋务运动,成为近代中国主张改革的先驱;他严于律已,言传身教,获得上下一致的敬重爱戴,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他重视文化建设,整肃政风,使颓唐晚清出现了极为难得的“同治中兴”局面;他熟知历史,参透官场之道,一直立于官场斗争的不败之地,被政界尊为“官场楷模”……
32、这是一场值得一看再看的演讲,十多年来长传不衰,身为父母的你,决不能错过。
33、 考的本意是去世的父亲,但曾国藩将它的意思扩展为祭祀祖先、孝敬父母。中国人历来信奉儒、道、释三家思想,为国尽忠,在家重孝,这已经是一种传统美德。如今,清明扫墓,也成为法定假日。中国人历来重视祖先的祭祀活动,因为追念远祖先贤,后人必不敢违法乱纪、为非作歹,这样民风自然会归于淳厚,这与尽忠祖国、孝顺父母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祭祀活动是一种民族文化,而不应该被归为封建迷信。即便革命年代的领袖,如毛泽东、孙中山,他们也要到祖坟前拜祭。
34、曾国葆后裔中有十余人进入军界,其中五人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广泰和曾广荣在国民d军中先后授予少将军衔。曾昭懿是曾国潢的曾孙女,她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曾任北京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曾国荃的玄孙曾宪朴,曾任农业部经济作物总局副局长。
35、然而,他有个成就更应该被世人记住,他是一个优秀卓越的家长,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家庭具有高度责任心,一生修家书近1500封,对曾氏后人产生重大影响。
36、湘乡曾氏后人的特点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特别多,不少人还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学士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但是选择到政府当官的特别少。大都是搞教育的、搞科研的、做企业的。
37、曾国藩的家风是:“勤奋,俭朴,求学,务实”。
38、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而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39、“居家以不晏起为本”,早起同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40、 虽时移世易,曾国藩这位“完人”的智慧依然为人所称道,尤其是他对曾氏家风的形成及传承可谓身体力行,收效极佳。其家书中的句句妙语,讲求精神境界与人生追求,可谓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其字里行间的殷切情怀,对那些骨肉亲情日渐淡漠、亲戚朋友形同陌路的人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的提醒。
41、曾国藩的三儿子曾纪鸿自幼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他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数学家。后世子孙中,也有多人以数学为业。
4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43、唐浩明先生作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他认为曾国藩家风家教包罗万象,如果用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曾国藩写给他儿子的一句话,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44、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贸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故教造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45、 十岁那年,大弟曾国潢降生,此时曾国藩已经开笔,父亲曾麟书给他出了一个题目,就叫“兄弟怡怡”。作文交上来,曾麟书很高兴,说:“文中有至性语,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由曾麟书的反应推测,曾国藩的这篇作文,内容应该是陈述敷衍“兄友弟恭”的大道理,表达自己“有弟”的欣喜。
46、我们打开一部曾氏家书,迎面扑来的都是曾氏在告诉儿子从小事上做起:诚实,从不说假话做起;勤奋,从不睡懒觉做起;戒骄,从不讥笑人做起;戒奢,从不坐轿做起;端庄,从步伐稳重做起。
47、翻开《曾文正公家书》,可以发现,就早起这件事,曾国藩对家人有颇多叮咛。
48、在祖父治家“八诀”的基础上,他扩充提出了八本家训:
49、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50、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51、 这一点在曾国藩身上表现得非常典型。因为是长子,又是科举上的“成功者”,曾国藩在家中享有比一般长子更大的权威。兄弟们习惯唯他马首是瞻。
52、第“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53、在此四者对比之上,曾国藩申述道:“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54、晏起,就是很晚起床。曾国藩认为,家居无事的时候,每天要早早起床。这看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并非如此。现在的人,夜夜笙歌,酒池舞林,喧嚣到很晚,因此,也应该有所节制,多过修身养性的生活,这样每天早起,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5、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