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的名言警句大全)。
3、10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澜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老子的名言警句大全)。
4、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冯梦龙《警世通言》
5、1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孟子》
6、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道德经》
8、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9、看过一篇新闻报道——有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视如生命,孩子冷了,热了,疼了,无不让他牵肠挂肚,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然后再忙也要陪孩子写作业,给孩子讲故事,在他眼里,孩子就是天使。
1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3、1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刘斧《青琐高议》
1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道德经》
1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
16、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17、圣人一切作为,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当然,一切顺其自然规律。做完事,如雁过长空,心无芥蒂,不落丝毫痕迹,看似无为实际是有为。
1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20、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
2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 《道德经》
22、解悟: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晨;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个整天。恶人恶行虽然一时可以得逞,但终归不会长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2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4、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老子的名言警句篇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6、《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27、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8、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9、10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0、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3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3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 《道德经》
3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4、1老骥(jì)伏枥(lì),志在千里。——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3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6、《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8、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9、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4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41、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冯梦龙《警世通言》
42、1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无穷智慧。
43、1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4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道德经》
4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46、1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无穷智慧。
47、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名言名句“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4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
50、老子说,我们之所以如此在意,是因为我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所以对自己的主观感受念念不忘,焦急忧虑,而如果可以做到无我,那么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
51、1祸兮(xī)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