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经典语句网
菜单
经典句子 伤感句子 唯美句子 爱情句子 励志句子 网名大全 精选文案

席勒的美学思想文案汇编101句

来源:经典句子 发布时间:2023-07-06 09:50:15 点击:59次
经典语句网 > 经典句子 > > 席勒的美学思想文案汇编101句

席勒的美学思想

1、2003冯至、范大灿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附范大灿译《论崇高》。

2、人之本性的二元分裂和对立,使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性迟迟未能真正实现;直到康德提出「判断力」(PowerofJudgement)的理论,二元论难题似乎才可能被消解。严格说来,康德并不依循传统二元论的路线去处理人之心与身沟通的问题,但是,在他明确分判纯粹理性(为物质自然设立必然法则)和实践理性(为人之实践行为设立意志的自由和自律的法则)二者各自独立支配的领域之后,即必须面对以下问题:人如何在具体的存活中——即由物质性身体和精神性心灵共构的具体生命——使受制于自然法则的身体能与自由的心灵相互配合,一起完成统一之人格性的养成?(席勒的美学思想)。

3、席勒在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所提出的许多美学问题都是十分重要和深刻的。批判地继承席勒的美学遗产是美学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4、在西方美学史上,继奥古斯丁从神学美学与否定审美价值的角度对时间性问题进行首次专题性论述之后,席勒是首位从审美活动的正面价值角度,全面系统地深入探究时间性问题的美学家,且把时间性作为美学思想的机杼之一。在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大张旗鼓地建立系统的、纯熟的主观时间哲学、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基于意义而涌现与兴发的本有时间哲学并完全实现西方美学史的时间性转向之前,席勒在此思想领域中的地位无人可及。

5、  在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的第二年(1795),席勒又发表另一篇重要论文:《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在《审美教育书简》里(第5—6信),席勒已就近代文化与古代希腊文化进行了对比。指出在古希腊社会的单纯情况里,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内部的感性功能与理性功能都还处在谐和的统一体里,利于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发展。而在近代社会里则阶级对立和分工制造成人与人的矛盾以及人格内部的分裂和腐化,极不利于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发展。他还指出要使近代文化危机得到解救,须通过审美教育去恢复人的完整性,即感性与理性的统从而恢复社会的和谐和团结一致。这种古代人与近代人在心理情况上的对比一直是席勒在长期中深思熟虑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从文克尔曼和莱辛提倡研究希腊文艺以后,特别是在浪漫运动逐渐露苗头以后,就日渐显得尖锐。人们逐渐意识到近代人的心理习惯,道德习俗,文学艺术乃至于一般文化和古希腊的都大不相同,因而谁优谁劣的问题以及如何继承古典遗产的问题也都跟着起来了。这是一种新唤醒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在席勒心里比在当时任何思想家心里都显得更活跃,因为他素性爱沉思反省,对自己的理想与当时德国现实的矛盾以及对自己心中哲学思维与创造想象的矛盾,都特别感到尖锐,有时甚至感到苦痛。他在上文已经引过的给歌德的那封信里就已经道出了这种苦痛。歌德的比较单纯的一切从感性出发的艺术性格和席勒的徘徊于诗与哲学之间的性格的对比,也使席勒自觉相形见绌。他从他自已的缺陷去诊断近代诗人的病根,他羡慕歌德,他羡慕希腊,认为回到他们所表现的那种人格与自然的统感性与理性的统是近代诗的唯一出路。《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就是在这种认识和信念之下写成的。

6、席勒认为,在这种感性冲动支配下的人就只能是“有限的”“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因而感性冲动的“形式感”是不发达的,也是无须发达的,但是正如席勒所说——“因为一切形式只在一种物质上显现,一切绝对只是通过局限作媒介才表现出来,因而人的全部表现最后当然只会固定在这种感性冲动上”这意味着——不管是人的内时间意识,还是作为一种持存过程的实践行为,要么是感性冲动的绵延与持续,要么是理性冲动或者形式冲动的绵延与延续,而且感性冲动一旦泛滥,就势必会影响形式冲动,比如感性冲动的延续一旦延长,那么给予形式冲动的时间就会减少、减弱,其原因就在于如席勒所言,形式冲动并不只是形式自身孤立的冲动,而是外显为一定的行为或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这个形式冲动与感性冲动一样,在其构成上是主客不分的,或者说是主体始终指向对象的。

7、18世纪的德国是人心涣散、环境极其恶劣的国家,人的本性被腐败的封建专制无情剥夺,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也表明,狂妄的杀戮暴露了革命的粗暴和野蛮,现时的国家制度和现实状况成为人性分裂的祸根,焦虑和彷徨成为那个时代公民最真实的内心写照。正是在这样残酷的社会背景下,席勒始终向往古希腊人美好的人性,他认为古希腊人的完整性就在于他们将自己的人性与现代文明做到恰到好处的相融,他们处在一种单纯进步的文明状态中,并且将感性和理性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人们没有像古希腊人那样保存自己的尊严与智慧,以至人的本能由于封建的国家制度遭到严重扭曲。所以席勒提出:“为了解决经验中的政治,人们必须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对席勒来说,现实的人性分裂严重阻碍了人性自由的实现,而只有审美道路才可以使碎片化的人格实现完整。“美所以能成为一种手段,把人从质料引向形式,从感觉引向法则,从一个受限制的存在引向绝对的存在,这并不是因为它帮助思维(思维包含着明显的矛盾),而仅仅是因为它为思维力创造了自由,使思维力能按照它自己的法则来表现自己。”

8、第游戏冲动以非物质对象为游戏目标,因而摆脱了形式冲动与感性冲动的双重强迫,其根本特质是轻松的、愉悦的、自由的。(席勒的美学思想)。

9、(18)德文moralische包含“道德的”和“精神的”两个意义。

10、如果现实主义者在他的政治倾向上把目的定在幸福上面,这就须使人民的道德(精神)方面的独立性有所牺牲,理想主义者则处在幸福的危机,把自由看作他的目的。

11、  弗里德利希·席勒(1759——1805),天才的诗人、戏剧家,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代表。在文学史上,席勒和歌德一起并称为德国文学的“双子星座”。《埃福尔特学者报》的评论家盛赞他为“德国的莎士比亚”。对于席勒在美学上的成就,他的好友歌德曾高度评价他“为美学的全部新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就连“素来不肯轻易的牺牲哲学来推崇一位不是专门研究哲学的思想家”的黑格尔也赞美他是“一位心灵深湛而同时又爱作哲理思考的人”“克服了康德所了解的思想的主观性与抽象性,敢于设法超越这些局限,在思想上把统一与和解作为真实来了解,并在艺术里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解……”。黑格尔认为正是由于有了席勒“哲学才达到了它的绝对的观点”。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美学家,国内对他的研究却相当的薄弱。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国人对席勒的研究多集中在在文学领域,对他的美学思想研究多是一些零星的评介。1980年代之后,国内对席勒美学研究成果逐渐多了起来,并出版了几本学术专著。但整体而言,这些著作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所欠缺。这也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席勒的美学声誉在中国不能像他的诗歌、戏剧创作一样能够尽人皆知。

12、在席勒在第十五封信对游戏冲动的陈述中,大部分笔墨都用在了对游戏冲动自身特性及其意义、价值的强调上,也可以说,它的自身特性正是意义与价值的独特之处。席勒意图通过这种笔墨恣肆的强调,来突出游戏冲动的必要性、冲动性;就其必要性而言,游戏冲动是实现完满人性的具体呈现与路径;就其冲动性而言,其意义或者价值作为一种冲力、冲动始终要求体现出来,实现于某一具体的、生动的审美活动,其实也就是体现为时间性的视野或者视域之内。

13、  席勒在说明素朴诗与感伤诗的分别时,曾举出过一些生动的事例。例如荷马在《伊利亚特》卷六中写特洛依方面的将官格罗库斯和希腊方面的将官第阿麦德两人在战场上相遇,在挑战交谈中发见彼此有主宾的世交,就交换了礼物,相约此后在战场上不交锋。后来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陀在《罗兰的疯狂》里所写的一段情节颇与此类似。回教骑士斐拉古斯和基督教骑士芮那尔多原是情敌,在一场恶战中都受了伤,听到他们所同爱的安杰里卡在避险中,两人就言归于好,在深夜里同骑一匹马去追寻她。席勒指出这两段诗“都很美地描绘出道德感对激情的胜利,都凭心情的素朴使我们感动”。但是两位诗人的描写手法却大不相同。阿里奥斯陀是一位近代的感伤诗人,他“在叙述这件事之中,毫不隐藏他自己的惊羡和感动”,“突然抛开对对象的描绘,自己插进场面里去”,以诗人的身份表示他对“古代骑士风”的赞赏。至于荷马却丝毫不露主观情绪,“好像他那副胸膛里根本没有一颗心似的,用他那种冷淡的忠实态度继续说,”格罗库斯迷了心窍,把值一百头牛的金盔甲赠给第阿麦德换回一副青铜盔甲,只值九头牛。”这样就处理了他的故事。席勒指出像菏马这样素朴的诗人的特点是:

14、在第一种情况下,人将不是他自己,在第二种情况下,人将不是其他;正因如此,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不是非我就是非他,所以说他等于零。(68)

15、这样一来,古今之争又成了现代性进行批判性自我确证的出发点。古希腊的诗歌和艺术"虽然也分解人的天性,把它放大以后再分散到壮丽的诸神身上,但是。它不把人的天性撕裂成碎片,而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混合,因为每个单独的神都不缺少完整的人性。

16、也就是为什么美学虽然看起来虚无,但是却极其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人生终究是追求幸福的,但现代人的误区就在于:物质与欲望的获得并不等同于幸福。但是通过美学,我们可以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人生,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最后通过创造来获得满足感。

17、席勒不惜把最高的评价加诸希腊人身上,希腊人被想象为人的初始、完美阶段,他们先天所拥有的种种才能、品质没有被剥夺或片面地使用,其一切品质都是混合、均一进而完整的。从中可以看出席勒对“人”的赞誉和自信。“希腊人”既然能够成为审美教育的主体和目标,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人”的一种历史资源和未来可能性,也就是说人无论在遥远的过去还是未来,都能够达到这种完整、和谐、统一的境地。这也意味着前文中对“近代人”的评价貌贬实褒,也即近代人的不良现状源自外在条件的变换,通过改变或者抵消外在条件,近代人就可以恢复到曾经的完善状态。

18、席勒的“审美教育”理念,其基本逻辑,简单地说,就是相信通过一定的教化与训练,能够使人达到某种理想境界,而这种“理想的人”自然能够组合为理想的社会。席勒为训练这种“理想的人”而选择的路径是“审美”。他认为,“这个题目同时代需要的密切程度并不亚于同时代趣味的密切程度;人们在经验中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必须假道美学问题,因为正是通过美,人才可以走向自由”。在他看来,审美是唯一能够既超越现实功利,同时又能抑制自然欲望的选择。片面发达的理性能力和片面发达的感性能力都将导致人类自由的丧失,使人类遭到客观法则和主观欲望的奴役(也即异化)。只有通过审美和审美教育,才能遏制理性与感性的片面性和危险性,同时调和理性能力与感性能力,使之统一在审美之上。由于审美的非功利性和非欲望性,所谓理想的世界,就是一个审美的世界。因此,通过审美之路达到的,既是个体的全面完善,也是社会的全面完善。“只有在有能力和有资格把强制国家变换成自由国家的民族那里,才能找到性格的完整性”。这样,审美教育就成为通往完美世界的不二法门。

19、1985冯至、范大灿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附范大灿译《论崇高》。

20、(8)最崇高的人道即必然与自由以及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1、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人在身体、思想等方面是自由的。现代人则远没有了那种自由的幸福。他提出了“让美走在自由之前”,我们经由美,从而达到思想上的自由。

22、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是席勒的最成熟的美学著作。它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对古今优秀文艺作品的深刻体会,对文艺与一般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进行深思熟虑的结果。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思想水平上,他企图对欧洲文化与文艺的发展作一种高度概括化的总结,从而替当前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指出一个以古典主义的客观性来纠正浪漫主义的主观性的方向。

23、(1)(德)席勒著;冯至,范成大译:《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版.

24、表现说,代表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

25、与“活的”相反的则是“死的”“不动的”,也就是与感性冲动的变化无常、形式冲动的无时间性相对立。因此,席勒说,在这里所说的“活的”并不仅仅限于生物界之中“活的”生物,而是就意义或者价值有没有体现为兴发着的、涌现着的生活或者人生而言的,也就是说,意义或者价值自身呈显的原初的、原发性的状态正是兴发着的、涌现着的时间性过程,他说:“一块大理石虽然是而且永远是无生命的,但通过建筑师和雕刻家的手同样可以变成活的形象;而一个人尽管有生命,有形象,但并不因此就是活的形象”大理石如果被塑造成了维纳斯的形象,那么,大理石的材质就会消融于维纳斯鲜活的形象之中——而当我们这样陈述维纳斯的时候,当且仅当是我们正在凝神观赏维纳斯之时,也就是说,既有一个愉悦的审美活动得以诞生,又有一个美丽至极的女性形象存在于这一审美活动之中。但是,如果一个人如果只是满足于眼前的欲望寻求或者只是满足于对纯粹客观真理的寻求,那么,作为一个人并不就是“活的”。至此可知,“活的”所指的正是那些奠基于特定艺术作品材质或者结构之上的、兴发着的、涌现着的内时间意识过程,而且这一“活的”过程自身就其肌质而言是纯粹的、无杂质的、流畅的。席勒说:

26、在文学方面席勒是较早的一个人运用“现实主义”这个名词的。他还指出现实主义有蜕化到“自然主义”(用这个名词的席勒也是较早的一个人)的危险,前者以“真实的自然”为对象,后者则以“实在的自然”或“庸俗的自然”为对象。“实在的自然到处都存在着,而真实的自然则是远较稀罕的,因为它需要一种内在的必然来决定它的存在。”可见席勒对于“现实主义”的本质是看得很清楚的。他没有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一对名词,但是歌德在援用席勒的素朴诗与感伤诗的分别时,曾举过“古典的”与“浪漫的”作为“素朴的”与“感伤的”同义词。席勒在指出素朴诗直接反映现实,感伤诗表现理想之后,接着就指出这两种创作方法是可以统一的:

27、  所幸有张玉能教授扛起了席勒美学研究的大旗,才使得国内的席勒美学研究不至于愧对大师贡献与地位。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张玉能便钟情于席勒美学。数十年间,他不仅翻译出版了席勒所有的美学著作,而且出版了《审美王国探秘》、《席勒美学论稿》、《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三部专著,发表了数十篇相关研究论文。可以说,张玉能是新时期以来席勒美学研究领域用力最勤、贡献最大的学者,是他撑起了国内席勒美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席勒美学引论》便是他三十余年席勒美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这部著作立论精深、体系严整、方法科学,既体现了张玉能席勒美学研究的新进展,也代表着国内席勒美学研究的新成就。

28、这段话应该是席勒对于游戏冲动所作的第一次、也是最为简捷的概括,其中的要意有:第游戏冲动是一个独立的新冲动;第游戏冲动之内包含了感性冲动、形式冲动两种因子,并与独立存在的感性冲动、形式冲动相分立;第最为核心的内涵就是从时间性角度对三种冲动所做的对比,席勒认为,游戏冲动统合了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在时间性上的特性——“要求时间有一个内容”与“废弃时间”或者“变”与“不变”,而其具体表现则是——在“时间”中扬弃“时间”。

29、席勒身处于欧洲人呼吁人性自觉的启蒙运动之中,其思考的问题正是人本性二元分裂和对立的困境。在寻求解决之道上,康德的理性哲学——尤其是判断力理性的理论——曾为席勒提供了指引,但终究为他所弃;因为康德固然以人之三大理性的统摄运作去说明整体人格的完成,但是,当他宣称「纯粹理性为自然立法」、「实践理性优位」和「判断力理性对自然之合目的性进行直观」时事实上仍将物质性消解于精神性中,自然本身没有属己的真正独立性和价值。

30、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31、3B中,贝多芬最适合上手听,因为他的激情直冲你面门;而想深入古典乐,必然要通过巴赫来打基础;但是站在欣赏的角度,我还是更偏爱勃拉姆斯。我的古典乐入门会系统性的写巴赫和勃拉姆斯吧,不过现在先把美学系列写完。

32、高度发达的科技虽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但是这种“进步”不再强调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反而成为人性异化的工具,人的肉体、精神和思想出现全面异化。马尔库塞倡导的审美之维的革命就是以实现人性自由的复归为根本目标消除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压抑,建立一个自由的非压抑社会,使人按照美的规律生存,“在这个新的社会中,由于贫困和劳苦的消除,一个新的天地诞生了,感性、娱乐、安宁和美,在这个天地中成为生存的诸种形式,因而也成为社会本身的形式”。非压抑社会的实现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在非压抑社会中以人性的自由解放为目标,人的爱欲在快乐原则下得到真正的解放,人在恢复本能后得到真正的自由,克服物质利益的无限度需求以改变单向度的人性状态,使现代文明与自然本性实现真正融合。

33、1963曹葆华美育书简(选译)《古典文艺理论论丛》第5册简》英译本,并参照《席勒全集》

34、席勒从1793年夏天开始写作《审美教育书简》,并于1795年把它发表在《季节女神》(Horen)上。这些书简成为了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席勒用康德哲学的概念来分析自身内部已经发生分裂的现代性,并设计了一套审美乌托邦,赋予艺术一种全面的社会--革命作用。

35、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促进了美育独立理论形态的发展。18世纪末由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首先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建立了独立的研究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除了席勒还有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36、人类发展离不开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这是我们每一个个体得以成长和滋养的必要前提。d的十八大以来就不断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十九大又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逐渐完善对于美好生活的阐释。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当下社会丰厚的物质基础大大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人们的需求也早就从基本生存转向个人发展与享受,由此有人认为,“‘美好生活’的概念是动态发展的,总的规定性应体现‘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需要相统一的原则”。还有一个简单的公式描述美好社会,即“美好生活=幸福+意义”。渗入到人类实际生活中的美好生活重点在于“好”和“美”,美好生活不只是“好”的生活更是“美”的生活,“好”不仅包括富裕的物质基础还有人与人这个群体之间的和谐;“美”不仅包括世界上客观存在的美好事物,更在于由这些美好的客观存在带给主体的心灵享受与畅快,通过主客体之间、主体之间相互结合引发人心底自内而外的幸福感。

37、伊藤虎丸在《鲁迅与终末论》中提出“将作为人格的人对置于作为物质的自然,是笛卡尔以来的欧洲近代学问的出发点,自由的‘个’,‘不仅仅是全体当中的一部分,而是具有不可被全体所无视,所否定的个有性’,其人格的尊严性‘只有通过超过全体,并且能够否定全体的绝对者与个的直接连接方有可能,只有直面这种作为绝对否定者的神,人才会被从自然有机体秩序的埋没中拉将出来,获得自由(主体性),并由此而重新朝向具有主体性和互相伦理契约关系的共同体的形成。”“只有具那种自由的人,其作为‘人格’才有别于自然的、生物的、物欲的人。而只有当人直面作为绝对否定的超越者时,只有当他获得前者的启示时,才会从埋没于‘多数’(亦可以置言为‘多数’所造就的既成秩序和价值观)当中被呼唤出来,成为作为自由的‘个人’(或‘个性’)的人格。”也就是说,只有当人遇到绝对否定着,人才能获得自由;只有人超越绝对否定者,人才成为自由的“个人”的人格。   

38、在席勒看来,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都是人生内在价值与意义的体现,只不过这两种冲动虽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各有其弊端,比如感性冲动的必要性体现在生存之中对物质的必需与苛求,在时间性上的体现是易于变化——其实是主体对于物质对象寻求的变化,其弊端在于只是满足于眼前的、瞬间的、现在的需要与冲动,也就是说,感性冲动的价值与意义虽然绝对必要,但是其只能满足基本的、来自于天赋与本能的冲动,这些冲动在时间性上的体现就是没有可待提升的境界,没有可供修养的余地,在此所使用的“境界”与“余地”虽在字面上来自于空间,其真正的含义却在于时间性,因而也就没有充裕的未来,最为根本的根源就在于其价值与意义虽然必不可少,但是其可能性却是极其贫乏的。

39、可以看出,形式冲动之中的“形式”“法则”完全不同于感性冲动对不同的欲望对象的千变万化的渴求,因而,感性冲动之中的因果消长的时间之链在形式冲动之中就消失了。这在根本上是时间性的丧失,是反时间的,因为“形式”与“法则”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它们的产生无待乎前提与条件,也不会因不同的主体而变化,更不会因同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它们在根本上就没有被激发-延续或持存-终结等这些时间的属性,当然,也可以把这种状况视为时间性的一种独特状态——“永恒”——“永远的现在”。

40、在席勒看来,形式冲动能够“在状态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保持住人的人格”在此,“状态”所指的是宗教、科学、伦理、法律等作为主客不分的实践活动在不同的主体之上会有不同的呈现状态,而且这些活动自身也是一种时间性过程,但是其中所存在的宗教信条、伦理原则、科学原理、法律条文等等都是绝对主观或者绝对客观的,比如科学家的科研活动自身虽然充满了科学家本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或主观体验,但是科研活动作为一种绵延的行为或者内时间意识之中的科学原理、概念等等都是绝对客观而中立的,否则科学活动便无法进行下去。

41、在席勒看来,封建的国家制度是造成人性分裂的重要因素,封建制度的愚昧和残暴使人逐步丧失意志和道德,造成自身双重人格的分裂。基于这样的现象,席勒从人的感性本性和理性本性两种相反的自然天性出发提出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对于感性冲动,席勒认为,“它来自人的肉体存在或他的感性本性,它努力要把人放在时间的限制之中,使人成为质料,而不是把质料给予人,因为把质料给予人毕竟是属于人格的自由活动,人格接受质料,并把质料与它本身,即与保持恒定的东西区别开来”。席勒认为感性是人的一种自然法则下的感受性,是人的自然天性,“感受性越是得到多方面的培养,越是灵活,它给各种现象提供的表现面越多,就越多地把握世界,就越多地在他自身之内发展天赋”。感性冲动可以唤醒人的自然天赋,刺激感官的感受力和思维力,意识到自身源于本性的尊严与自由,这种对于自由的追求与渴望成为反对封建专制最直接的形式,从而改变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人性分裂状态,实现人的本性解放与自由解放。所以感性冲动是通往席勒描绘的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并且与理性冲动一起发挥作用以实现人性的完整。

42、  素朴诗只有一种处理方式,因为它“追随单纯的自然和感觉,局限于对现实的摹仿”。至于感伤诗人则“要应付两种互相冲突的东西”,现实和理想,这双重原则究竟是哪一个占优势,就决定在处理方式上可以有分歧:

43、根据席勒对人的理解,人的构成分为两个部分,“可在人身上分辨出持久不变的和经常变化的两种状态,持久不变的,称为人的人格;变动不居的,称为人的状态”。这种二元观念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灵—肉”二元观念,不难看出席勒对“状态—人格”的区分也是这一古老思想之树所结出的果实。

4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王庆杰、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45、因此,它不可能是结合,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冲动或行为同时具有的两种特性。之所以说是“一种”冲动,正是为了突出体现其整体性,或者混融不可分割的特性。即便是在学术理论分析的角度,也要确保其构成上的基本特征——“主客不分”,而且这种“主客不分”不同于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之中的“主客不分”,尤其是不同于形式冲动之中的“主客不分”。自游戏冲动与感性冲动的差异而言,因为席勒与康德一样,轻视视听感官之外的其他感官,也就是说——把视听感官之外的其他感官所指向的对象都排除了。自游戏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差异而言,形式冲动虽然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主体也是始终指向对象的,但是主体却要永远与对象之间保持一种冷静、客观、中立的态度。

46、在时间性的视域中,在时间性语汇弥漫性地呈现的描述中,游戏冲动的主要特性如下:

47、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48、人性的完满何以成为可能?这是典型的席勒式问题,也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会面对的问题,它揭示了每个时代所显露出的社会弊病,成为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席勒所处的时代是德国动荡不安的时代,18世纪的德国现实社会出现了种种弊端,“社会经济体制的僵化和落后,统治集团内部的尔虞我诈,宫廷生活的腐化堕落,以及下层民众的极度贫困”。这样一种独裁专制背后潜藏的是德国封建专制带给民众的人格压抑,恩格斯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18世纪的德国:“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丝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消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这是当时席勒所处的18世纪的德国最真实的写照。可以看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渗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时环境的逼迫之下,人性出现严重扭曲。席勒将这些人性问题归结为人性的分裂,他认为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之所以没有走向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性的堕落,人们也试图寻找各种途径改变国家的现状。席勒和当时德国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他们力图找到一条中庸的改良道路,那就是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来改变社会,从人性、人的心灵的改变来实现对社会的改变”。

49、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100044) 

50、席勒是在《审美教育书简》的第十二封信之中最直接地提出时间性问题的,或者说系统地从哲学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何以提出时间性问题,其具体的体现就是——以此厘清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在存在状态上的不同体现,而且这一依据或者标准并不是来自于两种冲动之外的第三者,而是作为两种冲动固有的、内在的属性,自然而然地、如其所是的那样存在的。这为在第十二封信之后详细论述感性冲动、理性冲动与游戏冲动之中的时间性问题的渊源、状态及其构成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这既是席勒美育思想之中最为精彩的所在,也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或者基本枢机。

51、“自席勒的时候起,现代的头脑即已意识到,关于世界中有神的存在的观念已经丧失”,席勒所处的时代,恰恰是一般所说的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动时期,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与改造。具体来说,前现代社会在政治结构上是以皇权、神权为核心的,其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是对皇权、神权,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差序社会的神秘化与神圣化。而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上则是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对皇权、神权的颠覆和消解,对个人权利的肯定和伸张就成为各类思想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方面,前现代社会的经济往往是脆弱和小规模的农奴经济、小农经济、家庭手工业,这些都不足以催生出更加强大的利益集团从而对神权、皇权、贵族权力提出挑战,由于规模狭小也不足以形成广泛而复杂的交往行为从而构成文化上的冲击。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当资本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的事实,就必然因政治力量的重新洗牌和文化上的巨大冲击而构成“交往—选择”问题。在文化方面,前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其整一性与封闭性,只要不是以多元的政治力量为后盾,就难以形成百家争鸣式的文化竞争、文化博弈关系,传播上的诸多限制与低效率必然导致文化的不发达,同时文化所遭受的政治压迫也相对巨大。而在现代社会,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已经成为普遍承认的原则,更关键的是,对文化、信仰的个人选择的至上性也获得了广泛的承认,这就使得文化发展的可能性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促成了文化的发达。

52、因此,席勒主张,要在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状态——“从属且并立”,那么,两种冲动之间都要有限制,它们就需要放松,互相不要侵入对方的范围与领域。随后,席勒提出了更为精辟的见解,他认为,两种冲动之间的限制与放松并不是两者之间在意义与价值上的削弱与自我约束,而是通过两者的互动来积极地产生限制与放松,他说:

53、在马尔库塞生存的时代中,文明的进步反而镇压了人的爱欲本能,科学技术成为统治人性的绝对力量,国家及社会如同牢笼一般紧紧束缚着人性的自由发展,公民在无形之中将自己屈服于这种特殊的统治形式下,逐步丧失自主性,沦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奴隶。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压抑,马尔库塞作为社会批判理论家同样认为唯有审美才可以将人从非人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人性的复归。在马尔库塞看来,“人的本能的解放之路,实质上是一条通往审美的道路”。于美所表达的是快乐原则,它与人的精神与本能紧密相关,所以美的原则可以使爱欲得到真正解放。这里的爱欲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动物性欲望,而是指在人格完整的基础上使人得到真正自由与快乐的完整的本能,马尔库塞认为,“爱欲是使生命体进入更大的统一体,从而延长生命并使之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的一种努力”。所以马尔库塞提出爱欲解放论,他认为恢复人性纯真本质就应该解放爱欲,实现爱欲本能的解放就要以审美克服现实原则的压抑,消除现代工业文明带给人的额外压抑,使人摆脱人性异化的困境,建立一种自由的非压抑文明。

54、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极力提倡再探人之本性的文化运动,而且其最终的目的是尝试恢复古代的理想人性。所谓古代的「理想人性」,是指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公元前43)和塞内卡(Seneca,约公元前4-公元65)所建立的有关「人之典型」的观念(Ideaofhumanideal);此观念规范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意义——亦即「人格性」(Personality)一词的内涵:人应通过自身之精神性(即理性思考)和物质性(即身体感受)的统合运作而去实现福德一致的圆满生命。这种理想人性的观念曾于中世纪长时间隐没在以信仰为本的基督教神学-哲学的权威之下,直至文艺复兴时期(TheRenaissance),在人欲超越神权控制、建立自身之存在尊严的企图下,它才通过古代哲学的复兴而重新受到重视,从此不仅成为该时代之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更影响到整个近代之哲学人学(PhilosophyofMan)的发展——其中包含了启蒙时期的文化运动。

55、席勒并没有达到顶峰,因为仍然站在美学的角度讨论问题;但接下来我要写的可能就要超越美学范畴了。接下来我要介绍的是康德。

56、在这段文字中,席勒是从充分发达的、教化程度较高的感性冲动、形式冲动的角度,来谈论两者之间关系的,感性冲动的放松不是感觉迟钝,形式冲动的放松不是使人堕落的意志与思维的衰微,而是一个“自我”在行动流之中的积极主动的选择,他以人格的活动来节制感性的强度,以感觉的丰富性作为人格的源泉,也就是说——由对方的积极活动来限制与放松双方合理的领域。这正是游戏冲动最典型的特征。

57、第不仅突出审美活动作为最佳游戏选择的重大意义,而且更为强调审美活动或者游戏冲动的原发性状态到底为何——对象或者作品的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以及游戏活动作为内时间意识的流畅性。

58、(1)《歌德谈话录》,1928年12月16日。

59、艺术要想能够完成使分析的现代性统一起来的历史使命,就不应死抓住个体不放,而必须对个体参与其中的生活形式加以转化。所以,席勒强调艺术应发挥交往、建立同感和团结的力量,即强调艺术的"公共特征"(derOffentlicheCharakter)。席勒对现实的分析结果是,在现代生活关系中,个别的力要想彼此分离和得到发展,就必定会以牺牲它们的整体性为代价。

60、感伤诗不外讽刺诗或哀挽诗两种。讽刺诗是“把现实写成引起反感的对象”。现实之所以引起反感,是因为它与作者的理想发生矛盾,讽刺诗是作者凭理想对现实的批判。讽刺诗在性质上可分两种:惩罚的和嘲笑的。惩罚的讽刺诗须具有崇高的性质。最好的例子是斯沃夫特和卢骚。嘲笑的讽刺诗须具有美的性质,最好的例子是塞万提斯和费尔丁。前一种不应流于“报复”或诽谤,否则就会失去审美的自由。后一种不应流于“玩笑”,否则就会失去对无限的向往。哀挽诗是“把理想写成令人向往的对象”。“如当诗人拿自然和艺术对立,拿理想和现实对立,使得对自然和理想的描绘占优势,而这种描绘所生的快感也是占统治地位的情感,我就把他叫做哀挽的诗人”,哀挽诗也有两种:“自然和理想或则是哀伤的对象,即自然是描绘为已经丧失去的,理想是描绘为尚未达到的;或则是欣喜的对象,即自然和理想都表现成为现实。前一种是狭义的哀挽的诗,后一种是最广义的牧歌性的诗。”换句话说,哀挽的诗是对现实缺陷的惋惜,牧歌性的诗是把理想表现为已成现实而加以欣赏,它所写的是处在童年状态的“天真而快乐的人类”。英国麦克浮生所伪造的《奥森诗》就是一种哀挽的诗,卢骚也是一位哀挽诗的作者,但是席勒嫌他还没有达到哀挽诗所必有的感觉与思想的和谐。牧歌性的诗在席勒的心目中是感伤诗的最高类型,因为在这种诗里“一切现实与理想的对立都已完全消除”。但是席勒所指的并不是西方传统的牧歌和田园诗,因为那些“美丽的虚构”还不足以表现理想,其中生活的平静来自静止不动,而理想所要求的平静却须来自完善。在这一点上后来黑格尔的看法也有些类似,他也不满意牧歌性的艺术,因为它缺乏重大意义的内容席勒和黑格尔都指责瑞士牧歌作家格斯纳,但是席勒认为密尔顿所写的乐园却是“最美的牧歌性的诗”。论感伤诗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对近代诗特别是德国诗作了一些深刻的具体的批评,这里不能详细介绍。

61、诗人所侧重的是现实还是理想?他是把现实写成引起反感的对象,还是把理想写成令人向往的对象?所以他的表现不是讽刺的,就是哀挽的,在这两种感受方式之中,每个感伤的诗人必居其一。

62、第游戏冲动或者审美活动的冲动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意义寻求与实现行为。

63、关键词:席勒;游戏冲动;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时间性;内时间意识

64、席勒自己也在第十一封信中承认,所谓的“绝对存在”只有神,“经验中的人”是“有限存在”,人活在现实生活中永远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在第十四封信中坦白“人的人性观念,是一种无限,人在时间过程中能够越来越与之接近,但永远不会达到。”。

65、1987缪灵珠美育书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根据德国古典文学丛书《席勒五卷集》译出,《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二卷收录。

66、┈┈┈┈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

67、他一直追求的,就是“自由人性的实现”,他认为审美的目的是要使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的王国。使人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展。而这一切的驱动力,就在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之外的第三种:游戏冲动。

68、“只有当人在完整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人。”席勒写下了他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中的话。他写到:“在为数众多的下层阶级,我们看到的是粗野的,无法无天的冲动,在市民秩序的约束解除之后,这些冲动摆脱了理性,以无法控制的狂暴急于得到兽性的满足;另一方面文明阶级则显出一副懒散和新歌败坏的景象,当我觉察到这些毛病出于文明本身,就更加令人厌恨。”

69、这就是说,人类在童年时代是与自然一体的。近代社会情况使人类与自然分裂对立。失去了童年。自然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喜爱,一方面是由于它表现我们失去的童年,失去的那种纯洁天真的自然状态,那种“完整性”和“无限的潜能”,因此喜爱之中不免夹杂“伤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它表现我们的理想,即通过“文化教养”(审美教育),又回到自然,恢复已经遭到近代文化割裂和摧残的人性的完整和自由,因此喜爱之中带有“一种崇高的情绪”。在这段话里席勒指出了感伤诗人的产生原因和心理特征

70、(11)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二五六页。

71、本书用书信体的形式,对美的本质特征及审美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哲学探讨。前10封信对审美教育等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详尽的论述。席勒首次把审美教育看作是实现社会改革和获得人性自由的唯一途径。他主张将美的问题作为自由问题的前提,通过审美教育来完善被现代社会肢解和腐化了的人性。

72、只要人仅仅是时间的内容,他就不存在,因而他也就没有内容。他的状态也就随着他的人格性一起被扬弃,因为这两者是相关的概念一一因为变化要求有一个保持恒定的东西,被限制的实在要求有一个无限制的实在。若是形式冲动在感受,就是说,若是思维力暗地里先于感觉,人格代替了世界,那么,当人格侵占了客体的位置时,人格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再是独立的力和独立的主体,因为保持恒定的东西要求变化,绝对实在为显示自己要求限制。(70)

73、  就一般说,素朴诗属于尚在自然状态的古代,感伤诗属于已开化的近代。但是席勒承认古代也可能有感伤诗,例如罗马“贺拉斯那位开化而又腐化的时代的诗人歌颂他的台伯河畔的宁静的快乐生活,他就可以称为这种感伤诗的真正的开山祖”。近代也可能有素朴诗,莎士比亚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席勒谈到他早年初次接触到莎士比亚的情形说,“我简直气愤,看到他那样冷酷无情,居然在最高度的激情中开起玩笑,用小丑的戏谑来破坏《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等剧中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在多年的仔细研究之后,他才学会喜爱莎士比亚。他追究“这种幼稚判断”的根源说:“对一些近代诗人的认识把我引入迷途,使我先从作品中去找诗人,去探望他的心,去和他在一起来就他的题材进行思索,总之,从主体去看对象。使我难以忍受的是这位诗人决不让人去捉摸到他,决不肯回答我的问题。”此外,在席勒的心目中,歌德完全从感官和客观世界出发,颇接近素朴诗人。他认为《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以素朴的方式来处理感伤的题材。这些事例似可说明素朴诗和感伤诗的分别(实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分别)并不是绝对的,它们是可以统一的。上文已经提到,席勒看到了统一的可能性,可惜他没有详加阐明。

74、欢迎赐稿,来稿请邮寄一份纸质稿到: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邮编:200062)。并另发送电子版本到:TSLA@vip.1com。      《文艺理论研究》是全国一级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创立于1979年5月,是新时期以来成立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之一。《文艺理论研究》创刊于1980年6月,杂志挂靠华东师范大学。刊物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0-2011年)来源期刊目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中国社科院)来源期刊。   《文艺理论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学术期刊”,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3年度23家考核优秀期刊之一。2012年,刊物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于2013年接受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基金资助。   刊物文种为汉英文,每期刊发英文文章,并与以下国际刊物签有交换出版文章协议:   1) ComparativeLiteratureStudies   2) Neohelicon   欢迎关注本刊主页:   http://wyll.cbpt.cnki.net

75、康德对于感性和理性的调和的非彻底性,在席勒那里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了二者在美的领域内的和解。正如黑格尔所说,“席勒的大功劳就在于克服了康德所了解的思想的主观性与抽象性,敢于设法超越哲学局限,在思想上把统一与和解作为真实来了解,并且在艺术里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解”。于是席勒把自由从康德式的、高不可及的形而上学拉向了大地,认为审美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76、(5)指主体凭反思活动(主动因素)认识到对象的美,或是美是从对象来的。

77、他总结道:美对于人类的确是一个对象,因为我们要反思才能得到一种感受。但美也是一种状态,我们通过感受才能得到一种知觉。美同时是这两者,所以就证明了被动并不排斥主动,材料并不排斥形式,有限并不排斥无限。在人的情感对美的作用中,主体心灵完成了从感性到异化到克服的完整过程。

78、到了20世纪,蔡元培在北大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产生了巨大影响。

79、  近代人恰和希腊人相反。人与自然已由分裂而对立,成为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自然对于人已不是与人结成一体的直接现实,而是已成为一种“观念”,由于近代社会职业分工以及其它因素,人自己与自己也分裂了,想象力与思考力互相冲突(像席勒自己所深切感到的)。所以“自然已从人道中消失了,我们只有在人道以外,在无生命的世界里,才能认识到自然的真相”。我们依恋自然,是“由于在社会关系,生活情况和道德习俗各方面,我们违抗自然”。这种“依恋自然的情感是和我们追悼消逝的童年和儿童的天真的那种情感密切相关的”,也就像“一个病人想望健康的情感”。就是这种情感产生了感伤诗,趁便指出,歌德认为古典主义是健康的,浪漫主义是病态的,这个分别在席勒的这篇论文里可以看得更清楚。

80、(6)审美要根据主体的情感(被动因素),所以美也标志“主体的一种情况”和“作为”。

81、在席勒之前,几乎没有人把审美的作用提高到拯救世道人心、建立理想世界的地步。更没有人尝试以审美为途径来整合人类的思想资源,并确立审美的中心地位,席勒的这种努力无疑是开创性的。在席勒之前,人们要么将理想世界归功于宗教,以“世俗之城”的反面来想象“上帝之城”,通过对“人国”的否定来设计人的完美世界,同时极度排斥人类的世俗生活和欲望,这一逻辑的内在谬误显而易见。要么就将人类的福祉寄托于“理性”,相信凭借于对万事万物客观性法则的认知和人类的认知能力,就可以建构起完美世界,而忽视了人的自然需要和审美需要。无论是“上帝之城”,还是“理性之城”,这两种想象和努力都诉诸人类自身以外的某些要素,试图以外在于人类的法则与秩序奠定起人类的乌托邦。而席勒则不然,“为了从感性规定向意志的伦理规定过渡,康德提出以宗教为支援,而席勒却提出艺术”,他诉诸人类的内在世界,让人类的内在法则为人类社会立法,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82、生活在18世纪的席勒和20世纪中期的马尔库塞都是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美学家,二者都以实现人性解放和人性复归为中心对所处时代的人性异化现象展开深刻批判,并提出在审美中实现人性自由的思想。在审美乌托邦的建构中,二者均以人性问题为建构基础、以审美道路为建构途径、以自由解放为建构目标。然而在人性问题的具体实现活动上,尤其是在感性解放、审美活动和自由王国的认识中,二者思想又存在很大不同。比较席勒和马尔库塞审美乌托邦可以看出,二者的美学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遭遇的人性问题,包括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和谐化发展、重塑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性、在审美中追求美好生活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83、《席勒美学引论》在研究方法上延续了张玉能席勒美学研究的一贯立场,即回到原典与立足当代相结合。所谓回到原典在有两层含义:其回到原典是说学术研究要立足于对原典的研读之上,而不是依靠别人的介绍,人云亦云。在张玉能开始席勒美学研究时,国内仅有一些席勒美学的零星介绍和寥寥可数的几篇译文,席勒的美学著作多数还未翻译过来。张玉能不畏艰难,坚持从第一手资料出发,认真研读席勒美学著作。他用了大约十五年时间,把席勒的全部美学著作译成了中文。他的《审美王国探秘》、《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席勒美学论稿》以及《席勒美学引论》都是奠基于此。这就导致了其上述著作在写作时多引用席勒美学原著作论据,而不是第二手的转述。譬如,在《席勒美学引论中》作者在提出关于席勒美学思想的观点后总是会引用一大段席勒美学原著进行印证,然后再对所引文本进行阐释。在具体论述中再引用席勒美学著作作为论据,“做到每一个观点,每一个阐释,每一个论述,都有比较充分的文本根据”,这样做的好处是读者可以读到大量的席勒美学著作,并由此开启通往席勒美学胜境的道路,而不单是论者对席勒美学的转述与阐释。所谓立足当代,是说作者对席勒美学的阐释不是简单的还原,而是站在当代立场上与之对话。我们承认席勒是伟大的,但他的时代毕竟已经距我们200多年了,他的美学思想自然不可能直接用来解决我们当前的美学问题。张玉能席勒美学研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站在当代审美文化的立场与席勒美学进行对话,重新认识和发现席勒美学价值,真正做到返古开新。例如,在《席勒美学引论》中,作者站在新实践美学的立场肯定席勒“技艺”的概念是“马克思美学的‘实践的生成论’”的直接先驱,但他也区分了两者的不同,指出“席勒的‘美的技艺生成论’”“仍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生成论”“是错误的,难以成立的”。再如,在论述《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学思想时张玉能认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完成了西方伦理美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实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社会本体论转向’或者‘实践转向’”,直接启发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转向。席勒试图通过美、审美和艺术来恢复人性的完整,促进社会和谐,从而使人类经由审美王国到达自由王国。尽管席勒建构的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海市蜃楼般的审美乌托邦”,但张玉能却通过席勒美学研究肯定了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现实性,指出“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过程中,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尤其是在社会的所有制革命完成以后,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运用美和审美及其艺术进行的审美教育,就可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伦理审美意识,为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就这样,在当代与原典的对话中,张玉能找到了席勒美学思想与当代美学的契合点,肯定了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84、  席勒指出近代感伤诗人的这种对自然的向往在古代素朴诗中是找不到的。“古代希腊人在描写自然方面固然极精确,极忠实,极详细,但是这也不过像描写衣服,盾,盔甲,家具或任何机械的作品一样,并不对自然事物感到更深厚的同情。”“他们还就个别现象对自然加以人格化和神化.把自然的作用效果表现为自由存在(神或人——引者注)的行动因此他们把自然中的平静的必然性取消掉了,而这正是对于我们近代人特别有吸引力的地方。他们奔放的想象只穿过自然就跳到人生戏剧上去,只有活的和自由的东西,只有人物和行动以及命运和道德习俗才能满足他们。”接着席勒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说:

85、摘要:本文认为,“时间性”是席勒的美育思想与美学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机杼之也是亟待揭示的隐秘之所在。席勒认为,要从构成状态上对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之间最为根本的区别进行清晰的描述,就必须依据“时间性”,前者作为促迫的时间性不可能具有深远之未来前景,而后者作为科学之原理、伦理之规范、宗教之神祗则会扬弃时间;且时间性绝不是一个独立于两种冲动之外的第三方标准,而是两种冲动自身原发性的呈显状态。只有在游戏冲动之中,才能使理性在感性活动之中开启、兴发出来,并持守于游戏活动之中。席勒的“活的形象”思想则是侧重对审美活动进行内时间意识构成维度的“流畅”特性分析,由此出发,席勒奠定了美育思想的坚实基础。

86、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87、所谓激情的崇高,是和观照的崇高相对而言的,也就是当一个作用于人的对象,不仅仅是作为威力,而且同时作为一种导致人毁灭的威力客观地提供给我们时,亦即自然不仅仅是证明,而是敌对地表现它的威力时,那么想象力不是自由地联系于客体,而是被对象所胁迫,必须与自我保存的本能联系起来。这时我们的痛感是通过同情的方式感觉到的,它压倒一切审美的快感。而且只有当痛感或是纯粹的错觉和虚构,或是不直接表现为感觉而是表现为想象时,它才能成为审美的,并引起崇高感。简言之,与情绪激动和对我们内在的道德自由的意识相联系的异己痛苦的表象,就是激情的崇高。

88、游戏冲动不是感性冲动、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的结合。若是结合,那就是只能在事后才能进行的。两种独立形态的冲动之间不仅是无法结合的,而且在时间性的延续上只能是前后相续的,从前文所述席勒关于“自我”的时间性构成就可以知晓。这种结合实在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说,或者甚至是一种幻想了。

89、  在就古代人和近代人对自然的态度进行比较之后,席勒作出一个简赅的结论:

90、席勒认为,人之本性的确是一种二元分裂的结构,兼具着感性和理性两种特性;前者是由物质性、有限的身体所引起的盲目冲动(Trieb),促使人投身于流变的物质生活中,后者则是源自于绝对且无限的精神力,是形式冲动(Formtrieb)的表征,为人形构一种理想的人格。表面上看来,感性和理性——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是彼此对立的,但是根本上,此二者之间具有一种相互从属和相互奠基的关系。席勒解释:因为人于盲目的物质生命中,意识到其感性冲动必须被理性规范,而在建构理想人格时,意识到其形式冲动必须被肉身化成为现实个体——真实的人——才具意义,所以感性和理性二者皆在各自运作的当下发现对另一方的需求,而且基于这种需求,产生了与对方结合的冲动——席勒称此冲动为「游戏冲动」(Spieltrieb)。

91、席勒和马尔库塞在时代所带来的困境中逐步认识到,单纯的社会制度无法挽救人性,因为正是国家制度与现代文明造成人与社会的日益疏离。在此背景下,席勒和马尔库塞选择以审美来解放人性,实现人性的复归。在他们看来,审美的本质是“审美产生于人的心灵对于自由的渴望,也激发着人的心灵对自己的渴望;审美体现了人的追求自由的本质,也强化了人的追求自由的本质;它永远站在不自由的现实人生的对立面,呼唤着人们向自由的人生挺近”。虽然二者在美学道路的具体实施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审美之维始终是贯穿其美学思想的主线,这对于解决他们自身所处时代的问题及现代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92、(3)朱光潜:《席勒的美学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1963年.

93、席勒从德国现实情况出发,提出腐败的封建专制使人完全丧失了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与协调,人长期处于两种情感的各执一端中走向分裂,这种分裂使人最终不是走向兽性的粗暴就是走向道德的颓废。席勒以古希腊人美好的人性为蓝本,倡导将时代特征与人自身的尊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实现人性完整与和谐。所以他从人性的自然本性入手,将有限本质的人划分为人格和状态两种概念,由此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基本法则,即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形式冲动)。由于人是人格和状态的有机统席勒将这两种冲动进行整合,提出游戏冲动说,这是席勒提出的通过审美实现人性完整的重要思想。游戏冲动是人对物质需求和内在法则的统是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统“游戏冲动作为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集合体,作为实在与形式、需求与自由、情感与精神、有限与无限的统既是人性的圆满实现,同时也是美的发生和完成”。席勒将游戏冲动说的对象定义为“活的形象”,“这个概念用以表示现象的一切审美特性,总而言之,用以表示在最广的意义上称为美的那种东西”。显然,席勒从游戏冲动中深刻挖掘人双重天性的统并且使之在美的形象中使人的自由本性和审美自由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既消除了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性,同时突破了封建制度对人的统治性,克服人性分裂,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实现人性自由的复归。“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整的人,使人的双重本性一下子发挥出来。”

94、(Heidegger,Martin.BeingandTime.Trans.Wang,Qingjie,andChen,Jiaying.Beijing:SDXJiontPublishingCompany,200)

95、席勒和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中都提及对感性的认识,这对实现人性完整和自由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性在席勒和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审美之维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但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二者对于感性活动的理解也存在诸多差异。

96、爱情有一种是旨在追求快乐的天生的欲望,另一种是旨在追求至善的后天获得的判断力。当我们在判断力的理性指导下追求至善时,我们有了一种指导,称作节制;但当欲望拉着我们不合理地趋向快乐并统治我们时,这种统治的名称就是奢侈。

97、“游戏-艺术-美”是一种既无意图又有意图,既无规律又呈现规律,既无目的又合目的性的人类活动。在游戏中,人不受“他律”的压制,从而拥有“自主性”。通过冲动来构建,通过意志来规范,通过意识来让目的递归。

98、他正是要在人性或人道主义的基础上追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统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进步的意义。

99、审美教育论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被提出,是席勒的贡献。他的美育思想,“是根据自柏拉图以来西方传统哲学对人的心理结构作知、意、情三分的理解,特别是康德的‘三大批判’所阐述的思想,而提出的针对‘情’这一心理内容所开展的教育”。在席勒之前,无论是柏拉图还是康德,都表现出明显的忽视人的感性存在的特征。尤其是康德,认为自然和自由之间存在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理性的理论领域与理性的实践领域分属于人的知和意。康德并未将审美视为人性的完美状态,他的最终目的在于道德,称之为道德至上也不为过。

100、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1—1152/I  

上一篇:席勒人要忠于年轻时的梦想文案汇编71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经典句子

  • 席勒人要忠于年轻时的梦想文案汇编71句
  • 屈原的千古名句精选文案汇编45句
  • 叹为观止的拼音和意思文案汇编48句
  • 最好听的两句情诗文案汇编22句
  • 好听的女生id文案汇编6句
  • 送给老师简单又漂亮的贺卡文案汇编31句
  • 居里夫人的故事读后感400字文案汇编62句
  • 写给女朋友的情话长篇文案汇编74句
  •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文字文案汇编66句
  • 古人描写雪景的诗句文案汇编28句
  • 写给爸爸的话暖心到哭短句文案汇编135句
  • 海上钢琴师最后的对话文案汇编51句
  • 人固有一死的下一句文案汇编69句
  • 有关生命的素材文案汇编32句
  • 关于战胜挫折的事例文案汇编43句
  • 春天的名言名句有哪些文案汇编59句
  • 经典句子相关栏目

    推荐经典句子

  • 葬爱家族网名文案汇编81句
  • 外甥打灯笼是什么生肖文案汇编15句
  •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稿子文案汇编52句
  • 两字词语及解释200个文案汇编20句
  • 关于夏天的句子10字文案汇编62句
  • 简短可爱的小故事文案汇编73句
  • 以奉献为中心的名言警句文案汇编36句
  • 禅宗经典书籍文案汇编16句
  • 最新经典句子

  • 席勒的美学思想文案汇编101句
  • 席勒人要忠于年轻时的梦想文案汇编71句
  • 岗位格言警句及岗位愿景文案汇编30句
  • 屈原的千古名句精选文案汇编45句
  • 叹为观止的拼音和意思文案汇编48句
  • 顾拜旦奥林匹克格言文案汇编24句
  • 最好听的两句情诗文案汇编22句
  • 好听的女生id文案汇编6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