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言而喻,在我对数学和自然科学作概括叙述时,我在细节上也确信那种对我来说在总的方面已没有任何怀疑的东西,这就是:在自然界里,同样的辩证法的运动规律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正象在历史上这些规律支配着似乎是偶然的事变一样;这些规律也同样地贯串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中,它们逐渐被思维着的人所意识到;这些规律最初是由黑格尔全面地、可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而剥去它们的神秘形式,并从它们的全部的单纯性和普遍性上把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黑格尔辩证法名言)。
2、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黑格尔逝世190周年
3、“马克思说,量变会引起质变;不过,20世纪20年代巴黎的一场对话总结得更清楚:
4、“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AbstraktioneninderWirklichkeitgeltendmachen,hei?tWirklichkeitzerst?ren.)
5、“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对这种形式进行探索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分析,却至少已经接近了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并且,分析经济形式,即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6、但是像大多数的革命运动那样,这场革命吓坏了当时的人。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人认为,伦理始终是传统、习俗和城邦中固定的东西。个体对其无论是反思或者赞同,都没有影响。但是,苏格拉底来了,针对这类事情开始批判性的提问,并且坚持个体的重要性。古希腊人认为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这可能会颠覆他们一直珍惜的各种传统、习俗和真知。于是,苏格拉底不仅被看作一个讨厌鬼,还被看作对古希腊生活的真实而又严重的威胁。
7、古希腊崇拜语言,这从赫拉克利特那里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就是说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来“逻各斯”是万物的规律,是事物的命运。万事万物都要遵循“逻各斯”。
8、而宋代的陆九渊提出的“心即理”,则是将“理”的规律性进一步拓展覆盖至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这可说是理论上非常大的跃升。一定程度上,说“心即理”为现代心理学奠定了哲学基础也不为过。虽然,他们是在各自平行的领域分别发展出来的理论。因为人类的心理活动现象受自然法则支配、具有普遍的规律性,所以心理学才能被作为一门单独的科学学科予以研究。这正契合了“心即理”的哲学理念。而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换了个表述的角度对思维意识进行的阐述,他指出了,由我们定义的并以之进行交流沟通的所谓客观的“物”、“事”、“理”,其实质为概念,是由人类的思维器官——大脑所主观构建的抽象概念而非概念指代的对象本身,进一步延伸,人类所有的科技、人文成就,其本质都是我们头脑所构建的认知水平的提升。所以,他提出了“致良知”的理念,良知,好的,即正确、如实的认知。在佛家称作正见。这是终极的精神解脱。王守仁也正是践行了自己的理论把“致良知”奉为人生唯一信条——“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这个目标类似于佛家的终极目标是般若,即智慧人生。由于为直观体验下的花花世界的表象所困惑,人一开始是无法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的,且,由于错误的认知总是先入为主的惯性作用极为根深蒂固,去伪求真的道路是充满艰辛困阻的。按王守仁的说法就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佛学中,这个谓之为“去我执”。唯有对彻底打破自我既有的认知体系,新的正确的认知体系才能够得以重塑。
9、同样的意义在中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应是:“道”(道家),“法”(佛家),“理”(儒家)。
10、中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西方对语言那么重视。
11、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康德所说的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对传统的思维方式作出了什么重大修正呢?第一项重大的变化,既赋予了原来只是被动的认识主体以很大的主动性。或者说,使原来只是接受者的认识主体变成了认识对象的主动设定者。由于这个变化,必然就要发生另一个变化,即传统认识论所认定的先验的对立也必然要修正;或者说传统认识论总是把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对立当做先于认识的前提,而康德却认为,没有这一对立,固然谈不到认识,但这种对立在认识展开以前,只有逻辑上的意义,不能有经验实在性。例如,在认识展开以前,认识对象只是一种不可言说的X(物自体或自在之物),认识者则是一种具有先验的观念性,而没有经验实在性的纯形式(先验的自我)。不过在认识活动的展开过程中,这两种没有经验实在性的东西一经结合,便都获得了经验实在性。因此在康德看来,认识有两个源泉,一个是外在的给予者,一个是能思的我。
12、而在非哲学语境下的日常语言环境应用中,“理”的主观性尤为突出。
13、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世界和精神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以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来描述世界,并试图揭示其内在关系,从而猜测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
14、真理是在漫长的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15、在古希腊的辩证法那里——辩证法那个词本来就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他们提出来的——他们在论辩的过程中就采用了“逻各斯”,“逻各斯”的意思就是谈话,互相交谈。那么互相交谈把它记录下来,对语言采取了一种非常严格的甚至是崇拜的态度。
16、主要领域: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
17、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18、所以,也可以说,有没有一个现成的、给定的起点,这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式的分水岭。没有现成的起点,当然也就无所谓最后的终点,永恒的发展即是无限生命力之所在。
19、在笔者看来,通过学习黑格尔来掌握社会规律就好比现在学习力学时去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而不去学朗道《力学》里最先进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一样,是一个效率低下、绕道过远的选择。牛顿的原始文献,还没有成熟的微积分,全靠几何来证明力学的规律,得出了一个有缺陷的理论,如果有精力去挑战一下纯几何的方法,实现思维上的满足,我当然不反对。但是时间精力有限,花如此多的精力在过去有缺陷的文献上,重复造轮子,忽视学科的发展、不去学习先进的知识(国际共运史上已经有了丰富的理论建设和历史经验),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厚古薄今的行径。
20、黑格尔宣称苏格拉底确实符合对他的控诉而有罪,其重点不是说他不同情或不理解这种情形下的苏格拉底。他要说的是,从历史的视角来看,鉴于古希腊社会当时的传统和价值观,对苏格拉底的控诉是完全成立的。黑格尔这样解释当时的冲突:[雅典人]的精神本身,其组成,其整个生命,都立于……道德和宗教的基础上,不能脱离这些绝对安全的基础而存在。由于苏格拉底将真理凭靠在内在意识的判断上,所以,他挑起了与雅典人之间关于何为正确和真实的争斗。
21、以前,人们认为伦理真理在国家和社会等外在领域可见。然而,苏格拉底现在宣称它必须在个体里面被内在地看见。这可是一个激进的新思想:人不能再满足于道德,单纯地听从习俗和传统的命令。现在,每个个体不得不进行批判和反思,踏上自己抵达伦理真理的旅程。这种苏格拉底式的革命是破坏性的,因为它意味着公众道德的消亡;但它也是解放,使人们从习俗的专制中获得自由。人不必再因为一个东西是习俗就顺从它。如今,人可以质疑习俗和传统,拒绝他们不同意的方面。这是苏格拉底在古代就已开启的现代原则。
22、休谟留下的这个问题,曾极大地启发了康德,使他认识到以往的思维方式有问题。问题究竟何在呢?他以为问题就在于以往的认识论首先假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然后再寻找认识如何全面把握它的途径。现在既然这条道路行不通,那么我们不妨反过来尝试一下,犹如哥白尼批判托勒密、亚里士多德的天体运行图时所作的那样。过去是以客体为轴心,让主体围绕着客体去旋转,现在反过来,不妨以主体为轴心,让客体围绕着主体来旋转。通俗点说(也可能是稍加夸大一点说),过去的认识论以为,因为客观上存在着什么,所以主观上才认识到存在着什么;不过认识到的是不是就是客观上存在着的呢?还有待进一步证明。现在反过来说,因为主观上认识到存在着什么,所以就说客观上存在着什么。这两者的一致性,当然也就是无需证明的了。这就是康德所谓的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的这套理论,用他自己的话说:认识得以成立的条件也就是认识对象得以成立的条件。
23、在《论反讽概念》中,克尔凯郭尔探究了柏拉图的《申辩》对苏格拉底受审的记载。他很大程度上引用了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里对相同事件的分析,我们需要从那里开始。黑格尔在评价苏格拉底的受审时提到了哲学史家腾纳曼(WilhelmGottliebTennemann),后者也是克尔凯郭尔看待古代哲学时最重要的参照者。黑格尔认为,腾纳曼代表着当时的流行观点,即苏格拉底是一个在道德上正派而诚实的人,对他的定罪显然不公正,显示了乌合之众或各帮各派如何可能在民主政制中操控权力。数年来,苏格拉底因为慨然赴死而受人敬仰,学者们对他报以同情,但黑格尔发现这种观点很天真,因为人们未能理解苏格拉底在古希腊社会中重要的革命性角色。
24、《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25、理性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反之就是反理性。理性的本质就是否定与怀疑。
26、事实上在汉语言中的“合理”更多意思指向了个人情感意识下的主观愿景。也就是,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在读到合理一词的时候是无法避免在不自觉中混入自我主观情感期许的道德准则评判的。
27、在黑格尔生前,他的哲学体系是不可撼动的,但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黑格尔思想的地位大打折扣。不论褒贬,黑格尔的名字绝对永垂哲学史,为哲学史贡献卓著,是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
28、道德义务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中国人没有所谓的法律,也没有所谓的道德,只是一个国家的道德。这种道德包含臣对君的义务,子对父、父对子的义务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义务。
29、至于靠学习黑格尔来团结知识份子,超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则实在是贻笑大方。列宁没能说服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毛泽东没能说服王明、张国焘和走资派,一定是他们学习黑格尔不够吧?毛泽东没能解决其革命生涯的第二件大事,也是他不够黑格尔吧?
30、对于德语的“wirklich”,名词属性,通常中文译作现实的、存在的,对这个译法存在一些争论,但相对不多不是争论之焦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vernünftig”,形容词词性。对于该词最多见的中文翻译是“合理的”和“合乎理性的”两种。那么,对黑格尔的这句话怎么翻译更能准确还原作者的本来意图?或者,如果这两种译法都欠妥当,那又改如何翻译?
31、“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32、黑格尔也提到,“助产术”或者助产技艺是苏格拉底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按照他的解释,助产术相当于从特殊得出普遍。缺乏经验或训练的头脑,生活在由直接感知组成的世界里,即特殊知觉印象的王国。但这些特殊势必暗示着某种普遍,否则我们就不知道特殊是什么。比如,一个人在现实中看到了几条狗,如果他的头脑中没有“狗”这个普遍概念,他就不能认出它们是狗。我们需要范畴来给事物分类,进而理解事物是什么。因此,当苏格拉底践行他的助产术或助产技艺时,他是在帮助对话者达到或者发现隐藏在他们心中的普遍。
33、这就是说,黑格尔看到了自然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根本不同的,自然动物只是适应自然而生存,所以,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和谐一致的。但是,“自然对人来说只是人应当加以改造的出发点”(注:同上书,第92页。)。正是这种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形成了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肯定外在给定的条件(如自然动物),相反地肯定给定的条件是为超越与否定给定的条件,也可以说,通过否定来达到新的肯定。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语言说:
34、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人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
35、“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Wasvernünftigist,dasistWirklich;undwaswirklichist,dasistvernünftig.)」。此句出自《权利的哲学纲要》一书(《GrundlinienderPhilosophiedesRechts1820》。
36、所以,那种以为联系实践与能动性来看辩证法,便是对辩证法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否定的观点,是十分幼稚的。这幼稚病就是通常所说的泼洗澡水时,把小孩子也一起泼掉了。在黑格尔那里,实体就是主体,所以辩证法是能动的方法便不证自明了。但我们不同意把实体理解为精神,而主张实体应为物质。这样,我们就用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鲜明地对立了起来。不过精神的能动性当然也一起被抛弃了。于是辩证法也就成了纯客观的自然规律。
37、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是他这句名言,理解了这句话,也就打开了进入他那宏大体系的大门。“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所谓的“存在即合理”, 在黑格尔那里,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而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因而一切现实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同样,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一切都是暂时的,都是要变化的,那么凡是现存的,都是要走向灭亡的。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历史就是变化必然发生的舞台,变化总是从不完整朝向完整发展——朝向整体性、同一性和自由。
38、一些人鄙夷过去的经验,想要超越马列,反而丢掉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科学本质,纠结于早期马克思还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时期的思想,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把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丢掉了。这样的想法,是无知的。因为无知,所以傲慢。因为傲慢,所以行动是幼稚的。幼稚并不可怕,如果丧失了基本的反思能力,最终对运动是有害的。哲学上的贫困,导致一些人把改良的方式方法当成了目的,在黑格尔去世近二百年后仍然执迷于此此,的确是件可悲的事。
39、真理的本性即为“理性”。真实的道理就叫真性,真理源于自有永有的创造者。人对真理的探究结果产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