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出苏轼《东栏梨花》。意味:惆怅地站在东栏旁,洁白的梨花落在身上,感到自己也变成了“一株雪”,如此美景,却突然心生慨叹:人生能有几回清醒明白的时候呢?(杨绛作品赏析)。
2、她说:“娘,我请长假了,医生说我旧病复发,这次在腰椎,得住院。医院在西山脚下,那里空气特好,医生说,休养半年到一年,就能全好。”说完,她负痛小步挨向妈妈,靠在妈妈身上,我能感受到她腰间的痛,也能感受到她的不舍。可是,如今阿圆住院已超过一年。
3、 杨绛的文学创作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对汉语文字的贡献;二是突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心灵的历史再现。
4、我刚住客栈的时候,能轻快地变成一个梦。到这时,我的梦已经像沾了泥的杨花,飞不起来。我当初还想三个人同回三里河的家。自从失去阿圆,我内脏受了伤,四肢也乏力,每天一脚一脚在驿道上走,然后走到船上,与钟书相会。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钟书却用一种梦一般温柔的声音对我说:“绛,好生过。”
5、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6、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1) 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7、摘抄:另一个护士在门口探头。她很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却静静地不吭一声。 我没想到还有这一招,但是我说:“叫了喊了还是痛呀。” 她们越发奇怪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赏析:这就是杨绛的不同凡响,在生完孩子后的恍惚之际,仍能说出充满哲思的话,”吓坏“了牛津的护士。“叫了喊了还是痛呀”所以,杨绛在这时扔保持了自己的优雅与沉静。
8、 “钱钟书夫人”是杨绛的终身职务和最响亮的称号。但杨绛之于钱钟书的重要性,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是“不写杨绛,钱钟书的形象就不全面的”。
9、内容编辑自:《光明日报》2011年08月04日13版《高贵、生动而深湛的灵魂——杨绛先生百岁回眸》
10、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
11、 杨绛的人生决断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她在小学时,有低年级的小朋友陷在泥塘里,她不顾别人的反对,依然跑去为解救小伙伴们想办法。所以她从小就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雅誉。她和钱钟书订婚后,与钱家远亲、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结伴从南方北上清华,钱穆给她的评价是“你是个有决断力的人”。
12、作为女人,别以为漂亮重于一切,姣好的长相.华美的服饰,只能给你一个亮丽的躯壳,终是耐不住岁月的冲刷。要多读有益的书,这会让你心颜长驻;要善与人谋,识礼仪,知进退,让你的言行更具韵味;要习惯于改变自己,只有你变了,世界才会跟着变。
13、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意逃跑,不愿意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和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14、世间多少纷扰事,浮华落尽都随风,即知有一日殊途同归,又何必执着于得失幻灭,待一切落幕,世上自然平静,有些事无需强求,有些人无需强留。
15、杨绛的平常心态,最初承自父亲。谈到父亲给予的启示,杨绛说:“假如我们对某一件东西非常艳羡,父亲常常也只说一句话:‘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争取。也许这又是一项‘劳动教育’,可是我觉得更像鼓吹‘个人奋斗’。我私下的反应是:‘天下的好东西多着呢,你能样样都有吗?’”她很明白,人生在世,要知足,不贪心。
16、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17、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18、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9、 特别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是杨绛在国内率先出版的几部描写极“左”思潮下乃至“文革”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散文集和小说,如《干校六记》,杨绛回忆说:“我动笔前告诉钟书,我要写一篇《干校六记》,他泼冷水说:‘写什么《六记》!’我写完后给他过目,他不声不响,立即为我写了一篇‘小引’,我就知道他是真的觉得好,不是敷衍。”胡乔木评价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干校六记》被译为多国文字,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评价为:“20世纪英译中国文学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部。”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是杨绛的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杨绛)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杨绛自谦道:“《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杨绛的一切都是“试”,从散文、翻译到剧本、小说,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个“试”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平常心,没有一丝跳着跑着争名夺利的浮躁。
20、(古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现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当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外国文学)考研《通关秘籍》(文学理论)考研《通关秘籍》(古代汉语)考研《通关秘籍》(现代汉语)考研《通关秘籍》(语言学纲要)考研《通关秘籍》(比较文学)考研《通关秘籍》(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通关秘籍》(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通关秘籍》(西方文论史)考研《通关秘籍》(民间文学)考研《通关秘籍》
21、钱其琛曾说,他喜欢读《干校六记》,并将自己的回忆录取名为《外交十记》。钱曾居高位,非文学界人,对该书的评价不一定具有文学上的意义。但或许反映了这部作品的影响力。
22、 书名:《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23、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24、作家,编剧。致力于民国人物研究,传记领域知名作家
25、或者,可以说,他做不了开宗立派的领路人,只能成为一部“辞典”。他的创作精力或有不济,于文化氛围的理解、创作心理上的准备,或有可说与不可说的苦衷。
26、 在沦陷的上海,一次杨绛乘公交车遇到日本兵检查,愤怒的杨绛低头侧视,一位日本兵竟然伸手猛地把杨绛低着的头抬起来,杨绛忍无可忍,一字一顿地地大声呵斥:“岂有此理!”一下把日本兵镇住了。在那个杀人如草芥的岁月里,这需要多大勇气啊!当时,钱钟书杨绛宁愿忍受贫寒,拒绝为敌伪机构工作。钱钟书写于抗战、定稿在胜利后的古典文学论集《谈艺录》序言中说“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
27、 抗战胜利后,储安平办《观察》杂志约杨绛写稿,杨绛把自己正在看的散文《世界公民》翻译了一段投稿,居然得到了大翻译家傅雷的好评。为了这个称赞,杨绛还受了傅雷的责怪。杨绛回忆道:“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了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1958年,她47岁,开始学习西班牙语,翻译西班牙不朽名著《堂吉诃德》。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说,中国的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28、简介:《干校六记》中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按照农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运动的节奏一会子加紧,一会子放松,但仿佛间歇疟,疾病始终缠住身体。“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都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
29、尽管横跨了时代,但钱锺书还应该归为传统型知识分子,以著书立说为主,至于他有多少建树又有多少不足,这都是研究者的事。个人以为,钱、杨二人系出名门,学贯中西,既有博雅温厚的古风,又有比较开阔的视野。
30、易代之际,钱携家眷由沪徙京,创作被迫中辍。而后迎来一波接一波的运动,直到文革袭来。尽管自视未完工的《百合心》超过《围城》,钱锺书却兴致大扫,创作冲动逐年衰减,“慢慢地从省心进而收心,不作再写小说的打算。”钱于解放后出版的《宋诗选注》序中,引了毛泽东的话。这是他在公开出版的作品中唯一的一次。
31、简介:《"隐身"的串门儿:读书随笔》收录了杨绛先生的论文七篇:《菲尔丁关于小说的理论》《论萨克雷<名利场>》《艺术与克服困难》《李渔论戏剧结构》《事实—故事—真实》《旧书新解》《有什么好》,另有两篇译者前言《<吉尔·布拉斯>译者前言》或序言《<小癞子>译本序》,还有一篇《堂吉诃德与<堂吉诃德>》比较全面地呈现了杨绛先生对她翻译的这部名著的理解,后来该文在一头一尾为别增加了对作者塞万提斯和翻译版本情况的简要介绍之后,作为《堂吉诃德》中译本的“译者序”刊行。
32、 什么样的女人才能如此完美,什么样的婚姻才能如此琴瑟和谐,让我用瘦狐狸的理论分析分析。
33、《下放记别》为《干校六记》的第一篇。作者及其丈夫钱钟书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再一次被列为“接受工家兵殖民地教育”的改造对象,被集体下放到农村“五七干校”的前后,作者个人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下放前的不安等待、为丈夫准备行装、送别丈夫、女儿为自己送行、在“干校”与丈夫的会面等生动场景。始终围绕一个“别”字从容展开。
34、
35、世间人瑞,古来难得。杨先生的离世,自有哀荣。这哀荣,在民间,在许多的读者乃至读书人自发的感念。
3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扎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37、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38、就钱锺书而言,一直觉得他有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力所能达的天地中腾挪,但又在地上划了圈子,一般人近不了身。从其学养、见识与趣味而言,他不是鲁迅,不是茅盾,更不是郭沫若、周扬,他追求的可能不是反映社会变革与悲苦遭遇的创作,而是在于学术上的钩玄释疑,牵绾打通。
39、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40、《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重点回忆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四个生活片段。在记叙的过程中前三个片段略写,详写了他在去世前的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一事,人物刻画极其细致逼真,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语言描写看,有“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简单单,却意味无穷。老王是一个老实巴交、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不善言辞的人力车夫,因此他的语言非常简短。仔细推敲,“我不吃”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话:“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同样最后一句话也没有从正面回答。如果要直接明确地回答,可以说:“杨先生,您平时对我很照顾,我也没有什么送给您,这点儿鸡蛋和这瓶香油您一定得收下,算让我表示点谢意,可千万别跟我提钱。”但这像一个垂死的、忠厚老实的平民说的话吗?矫情失真,还不如简约。
41、据杨绛先生在文章前言写道,《回忆我的父亲》和《回忆我的姑母》均是她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邀请而写。《丙午丁未年纪事》,杨绛先生称记的是一个“陪斗者”的经历,仅仅是这场“大革命”的小小一个侧面。
42、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43、 人们总是对钱钟书杨绛夫妇留学时沉溺于牛津总图书馆“饱蠹楼”津津乐道。在国外,甚至连他们两三岁的女儿都在埋头读书,用杨绛的话说:“圆圆坐在高凳上,也学我们读书。我们买了一大册丁尼生全集,专供圆圆学样。她拿了一支铅笔,面前摊开大书,像模像样地一面看,一面在书上乱画,不闹,很乖。”然而,他们并未忘记多难的祖国。
44、简析作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人生态度:
45、这种光阴逝去,空自悲切的惆怅让人深思。人生只有一个少年时,把握机遇,务实地活在当下,莫要白了少年头时,再徒叹伤怀。
46、语出北宋大文豪苏轼的《鹊桥仙·七夕》,句意为: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将会奔向何方?
47、诗句虽只是简单了陈列了几个物象,却也道出了与友人之间无尽的情义。在心冷的时候,想起曾经的友情,照亮过人生路,像一盏在风雨飘摇的灯光给人一丝丝希望和暖意,人也不至于绝望和冰冷。
48、杨先生愈老愈美愈纯。终于收起自己在人世间的脚印归去了。
49、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我给大家分享了杨绛经典语录,一起来欣赏吧。杨绛经典语录赏析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50、 在大海的风浪中如何不晕船?在归国的海轮上杨绛感悟到了:不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顺着船在波涛汹涌间摆动起伏,让自己的身躯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这种在波浪中牢牢地把握“地平线”的办法,钱钟书一试真的管用。同样,这也是杨绛在生活中和文学中的诀窍。
51、他物质上艰苦,精神上凄苦。因为是单干户,没有组织,思想上怀有极大的恐惧。 这可能是老王最大的不幸。
52、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对父母之间“无话不谈”的爱情和母亲沉静、大度、温婉、优美、默默奉献的品性有着细腻的刻画,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和谐、温暖的家庭生活的热爱和感恩。而这样的父母关系,尤其是母亲“贤妻良母”型的品性和行为对杨绛女性意识的形成起到了“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她孜孜追求的美德。
53、杨绛当然是个才女,但非飞扬躁厉的作家。她低眉入世,清心为文,解放前即有小说发表、创作的戏剧作品搬上舞台,芳香幽然散播。
54、 1949年3-4月间,钱杨夫妇在任鸿隽家和胡适讨论去留问题,母校牛津大学、香港大学都来函高薪聘请。但他们依然留下来了。“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文化,爱祖国文字,爱祖国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留在上海,等待解放。”所以杨绛说“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
55、钱杨夫妇,声息相通,相濡以沫,不论境地多么艰苦,从不停顿读书。据翻译家董衡巽回忆,一般是杨先生先看,看得好的再推荐给钱先生再看,要节约钱先生时间。他们阅读的面很广,严肃的书也看,消遣的书也看。
56、在爱人钱钟书和爱女钱瑗去世以后,杨绛先生呆在三里河的家里,写出了《我们仨》。
57、 20世纪50年代末,杨绛写了《艺术与克服困难:读《红楼梦》偶记》,文章结尾引用了16世纪意大利批评家卡斯特维特罗的名言:“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当时中国文艺界的重要领导人、理论家周扬很欣赏,在讲话中引用说“艺术就是克服困难嘛”。
58、机智幽默的语言,它的作用不在于引发读者发出阵阵笑声,而在于可以给文字着上颜色,让人物自己说话,让读者有更多空间去揣摩品味。
59、摘抄:往往是我们两个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我们俩老了》 赏析:这是老人梦,老人们都常做。而这一类梦的主题,往往是老伴或儿女失散了,怎么也寻觅不回来,最后一急,人便醒了。在梦中,总是拼命的寻找,寻找,仿佛丢了的,就是整个世界,或许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可等人老了,就把老伴儿女看成是生命的寄托。
60、语出屈原的《楚辞》,意为: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61、《下放记别》着重描写了杨绛夫妇作为知识分子被上放农村进行改造的生活情景,虽然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不满,对社会前途的担忧,但是文章在写法上突出了平静2字,以纤细入微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显示出一种“哀而不伤,怒而不怒”显示出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之外的总代表和清醒的人生态度,并且在淡远平和中还不乏幽默和调侃,传达出淡泊、宁静、乐观的生活态度,充分体现出作者高深的人生修养和坚定的生活信念。
62、 书名:《杨绛传》
63、 50年代中期,钱钟书参加《毛泽东选集》翻译不在文学所,他的《宋诗选注》出版后即遭“拔白旗”运动,所领导让代领传达,杨绛每天带着本子去记录众人的批判发言。
64、 杨绛先生是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她守候着人类最小的社会单元,为人生创造了美丽的“第一秩序”——家。她有一个被时代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65、“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66、 《堂吉诃德》是1973年5月出版的。定稿时,钱钟书的《管锥编》也正好校订,钱钟书希望能和杨绛交换题写书名。杨绛打趣说:“我的字那么糟,你不怕吃亏吗?”钱钟书道:“留个纪念,好玩!”以后,他们两人出版作品都互相题签。
67、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去世,享年105岁,世间从此少了一个高贵宁静的灵魂。如今,“我们仨”终于在天上团聚了,让我们祝福他们。
68、杨绛先生这一生,写过不少作品,最动人的就是她思念亡夫和爱女的《我们仨》。这本书我总是不敢多读,读多了总是容易落泪。他们一家三口都是不爱交往游玩的人,平时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惜时如金地读书,可就是这样安静的三个人,却构成了一个丰足甜润的小世界。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钟书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圆相助相伴,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会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这大概就是,“我们仨”的意义,也就是家的意义。
69、其实,不仅《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都是在动荡年代或非常时期写就,虽是赏析之作,实为忧患之书。最关键的是,不是人云亦云的跟风劣作,而是勇于坚持个人趣味与独立表达的。
70、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余光中
71、假如说,人事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72、文章的记叙对象老王,一个不幸的三轮车夫。因为在北京解放后没有加入组织而落伍,自称自己"没用了"。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73、来往奔波,端药熬汤,烟尘扑面。一九九七年女儿离世,继之一年后丈夫去世,至亲的失去,让风烛残年中的老人有说不出的悲伤。
74、 1946年,抗战胜利后,钱钟书杨绛夫妇和全国人民一样,一下子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这年4月,钱钟书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这书能保存出版是因为“此稿本曾由杨绛女士在兵火仓皇中录副,分藏两处”,书出版后钱钟书用英文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赠予 杨季康 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60年后,杨绛对此说道:“我认为三者应该是统一的。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相互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