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费尔巴哈
2、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3、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
4、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5、大意是:良知虽然是来自于人们平时的见闻,但人们的知识大都是从见闻中产生的,即见闻是良知的运用。
6、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7、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8、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
9、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名利、地位。
10、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高尔基
11、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但丁
12、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3、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14、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15、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6、教书育人,不是在于教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有多少知识能够让大家熟练掌握达到精纯的地步。现代学校的教育大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只管把知识一股脑的塞给学生,让学生慢慢消化,最终导致消化不良,什么都是泛泛了解。
1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9、好玩的国学:命运不可捉摸,但心灵可以把握!生命是个不断衰减的过程,因此,人生应当多做些减法。欲望少了,心就大了,心大了,生命的厚度就增加了。
20、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21、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22、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费洛姆
23、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24、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5、“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26、 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象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
27、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28、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29、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
30、原句: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31、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32、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33、大意是:讲话不可以只讲好话和亲近的话,赞扬的话也不能全部说出。
34、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35、王阳明名言二:“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6、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真正的朋友,是在你最痛苦、最需要时,出现在你的面前,帮助你,安慰你,和你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当你误入歧途时,可以不考虑自身去开导你,对你知无不言的人。
37、▲王阳明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
38、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39、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40、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41、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42、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4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4、说话不是要用嘴巴,是要用心的,嘴巴只是一个传递工具,一个过滤器。倘若说出的话违背道德良知,那就是不会说话,假如说话不讲求技巧,想说的都说出来,说多了,不如不说。心中所想,需要结合当时的场景,然后通过嘴巴去过滤一下,说出来那才是恰到好处,才叫会说话。
45、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肖伯纳
46、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47、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推导,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48、王守仁名言,王守仁至理名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49、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50、原句: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51、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52、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居里夫人
53、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4、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语“大抵童子之性,乐嬉游,而惮拘俭,如草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55、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56、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57、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生命
58、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59、好玩的国学:认清自己!克制自己!成全最好的自己!
60、原句: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61、好玩的国学:用一颗光明澄澈的心灵,抵抗时风浇薄!功名利禄过眼云烟,唯有心灵可以抵达彼岸!
62、一个从不怀疑生活方向和目标的人,绝对不会绝望。——莫里亚克
63、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富兰克林
64、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65、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66、好玩的国学:命运不可捉摸,但心灵可以把握!生命是个不断衰减的过程,因此,人生应当多做些减法。欲望少了,心就大了,心大了,生命的厚度就增加了。
6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68、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