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经典语句网
菜单
经典句子 伤感句子 唯美句子 爱情句子 励志句子 网名大全 精选文案

虚极静笃和光同尘文案汇编81句

来源:经典句子 发布时间:2024-02-03 10:35:32 点击:59次
经典语句网 > 经典句子 > > 虚极静笃和光同尘文案汇编81句

虚极静笃和光同尘

1、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2、“万物旁作”之“旁”世传本作“并”,不如“旁”字表意确切。《说文》:“旁,溥也。”《广雅》:“旁,大也、广也。”“万物旁作”意思是万物广作、大作,指万物品种多、大小异,生生不已。《说文》:“复,往来也。”“吾以观其复也”,我观察万物的往来变化,沧海桑田,白云苍狗,无生有,有生无。

3、这几句话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字眼,说明的道理也非常明了。荀子就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的学生李斯也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虽然学问的家数不尽相同,但同样的重视程度正了表明这句话内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远。

4、“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傅佩荣)很多人觉得《老子》书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读时,一时却未必有切理厌心的感觉。其实,只有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适的联系我们就会感觉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发展,计划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所以计划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5、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6、得知真相的廉颇顿感羞愧,他主动背着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

7、一身病痛,踩着名贵的高跟鞋进出冰冷的医院,

8、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du);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dai)。

9、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大败于吴王夫差,被困在会暨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听从臣下文种和范蠡的建议,装作向吴国求和,夫妻俩自愿入吴宫为奴。

10、“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未微明。”(第三十六章)

11、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12、“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13、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时,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傅佩荣)同样这也是老子阐述治国之道的话。将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死”是人人畏惧的,是人生存的底线,可以绝境中必须面对的。一旦天天面对这个绝境,便不复畏惧,死不再是人们的不可逾越的底线。也就是说,不要时时挑战他人的底线,也不要轻视别人的底线,否则您的自大将使您自己毁灭。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4、话传到蔺相如耳边,他此后便远远地躲着廉颇。众人甚为不解,以为蔺相如真是怕了廉将军。

15、(第三十一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虽然这种看法无可非议,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是要谨慎对待的。

16、“虚极静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含义: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17、无论是选择尽职于一份事业,还是选择成为你希望的样子,只需要跟随内心的声音。

1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9、“致虚极,守静笃”。世间万物的存在形式以“动”为绝对,以“静”为相对,只有“变”才是“不变”。老子认为要看清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要观察隐藏在事物背后的“道”,必须以“致虚极、守静笃”为前提。“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坐忘论》。“实”与“虚”相对,“动”与“静”相对,要认识“实”与“动”,最好是站在它们的对立面“虚”和“静”。“虚”指心空,倒掉心中一切,不着一物,不着一念,放下身内、身外所有事。庄子在《人间世》称“虚”为“心斋”:“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静”指寂然不动,不受外物干扰,内心清静无贪念,内心安定无烦忧。心静则神清,神清则生慧。心“虚”致使内心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给被观察物留下足够的空间;心“静”致使内心无烦无扰,让我们处于最佳的观察状态。“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庄子·德充符》)。世间万物包括观察者自身,时时刻刻、每分每秒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我们在静的状态下要准确把握事物的运行、变化、发展轨迹获得正确的认识都很难,如果以“动”观“动”,则只可能盲人摸象、胡子眉毛不分,得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局部、表象。我们的眼睛存在视觉局限会欺骗我们,我们内心躁动存在错误判断(妄念)也会欺骗我们,所以老子在这里强调要获得正确的认知,看清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只是“虚”不行,还要“虚极”,只是“静”不行,还要“静笃”。佛教和儒家也崇尚“静”。“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道教进一步发挥,把“致虚极、守静笃”作为修行的路径和修行的一个境界。

20、“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

21、——物类千变万化源起于微细状态的“几”,有了水的滋养便会逐步相继而生,处于陆地和水面的交接处就形成青苔,生长在山陵高地就成了车前草,车前草获得粪土的滋养长成乌足,乌足的根变化成土蚕,乌足的叶子变化成蝴蝶。蝴蝶很快又变化成为虫,生活在灶下,那样子就像是蜕皮,它的名字叫做灶马。灶马一千天以后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干余骨。干余骨的唾沫长出虫子斯弥,斯弥又生出蠛蠓。颐辂从蠛蠓中形成,黄軦从九猷中长出;蠓子则产生于萤火虫。羊奚草跟不长笋的老竹相结合,老竹又生出青宁虫;青宁虫生出程(一种赤虫),程使马得以生长,马使人生存,而最终人又归于虚无,返归造化之初的浑沌中。万物都产生于自然的造化,又全都回返自然的造化。

22、熟悉或不那么熟悉我的伙伴、朋友大概都知道一个关于我的基本信息:以文字与这个世界建立连接是我的重要存在方式。与世界连接其实也是与人连接,与万物连接。喔,“连接”,这是我近两年重新认识的一个关键词;另一个关键词甚至更重要,它就是——“感受”!这两个词为何成为我的关键词?有待今后和朋友们分享。对了,“分享”也是我的一个关键词,也许,说“分享”是我的基本行为模式更确切。

23、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24、“致虚极”,“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虚是无物,极是极致。“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25、我从中静观:万物盛衰荣辱,生灭循环;草木春生、夏长,峥嵘繁茂;但到了秋收、冬藏,则枝枯叶落,归根复命。

26、炫耀手上五克拉的定情戒,其实心里想要的是两人真心独处。

27、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28、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陈鼓应)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如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

29、荣是荣耀,以及兴旺发达的意思;辱是卑辱,还有平淡、寂寞、挫折的意思。做人做事,需要审时度势,在时机未成熟之时,学会委曲求全。忍受一时之辱,方能换来长久的安宁。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修养。

30、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31、新冠疫情之后,他有了新的思考,想作一次深层的沉淀。不再投稿,谢绝所有合作单位与个人,再次封闭在书斋里,阅读,思考,修炼。“至虚极,守静笃”,他在悟道悟人生,淡泊明志,心静如水。

32、经过近十年的精心准备,越国终于一举打败了吴国,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末年政坛上叱诧风云的人物,霸业达到了极盛。

33、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

3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5、道家用功心法,有「存想」一法。存想与观不同,犹回光与回机之有别。心不可动,亦不可失;妄心不可有,照心不可无。欲心不可有,定心不可无。存想即所以存其本心也,恐人之放其本心而失之,或泯其本心而失之也。孟子曰:「无失其赤子之心。」即是本心不可失也。存想之法多端,其大要有「九存想法」,最上乘之诀,即为存想谷神法。此亦称存想黄庭法,存想泥九法,存想昆仑法。其位在头脑九宫中之中央一宫,中虚而灵明,为元神所居之地;谷虚而其应无穷,能神而其用不竭;存想于斯,可大开慧悟,并能神化无极,有意想不到之妙用。庾信诗谓「虚无养谷神」,高义方清诫谓:「智虑赫赫尽,谷神绵绵存。」其言得之,盖此实乃以神养神法,而存想实亦即存神法也。一心存想不动,即能生神。惟切忌太过。过则火炎;宜若有想,若无想,若无无想;若有存,若非存,若非非存;想而无想,无想而想;存而非存,非存而存。圣凡同泯,物我一如,浑浑默默,杳杳冥冥,而入于真体之绝对境界,又称虚无境界,亦即佛家之究竟湟盘境界,斯为诀要。

36、《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37、我从中静观:不论飞、潜、动、植,万物无不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之规,生生灭灭,循环无己;虽然世上万物,不计其数,但总难脱大化制约。

38、王弼本作:“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帛书本与王本主要的不同是:“致”为“至”,“并作”为“旁作”,“夫物芸芸”为“天物云云”,“复归其根”多一“于”字。“静笃”甲本为“情表”,乙本为“静督”。甲本“情”字,楚简《老子》作“中”。楚简《老子》释文(甲24简):“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待复,天物员员,各复其根。”按:取帛书本“云云”比“芸芸”好,“芸芸”是多意,“云云”可指多,也可指变化无穷。

39、今天是新的一年的三月月半——2020年3月22日,

40、在他因守父丧居家的日子里,终于悟透了:做人要学着外浊内清、外黑内白。表面上的妥协,其实更有利于事情的顺利开展。

41、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42、此章文字当作天道来解,是老子谈“物理变化”。

43、《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4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5、种有几,得水则为,得水土之际则为鼃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4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7、王本:“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乙本作“道乃没身不殆”,脱“久”字,甲本“道乃久”三字残损,后四字为“忽身不怠”。甲本“殆”为“怠”。

48、静从清省从争——无争曰静。“归根曰静”。什么是“归根”,就是回归天物的本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万物最终都回复到了它的本原。

49、我从中静观:我天高,不能出道之外,我天大,依然存于道之中,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发,由道运斡,我天之德,既是道德。故曰“天乃道”。

50、道家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静”,归于婴儿,甚至胎儿状态,无欲无惧,就是回归自然,解脱人生的忧烦。人之守静,就是保持婴儿状态,因此老子倡导“贵食母”“能婴儿”“复归于婴儿”“比于赤子”。

51、守中守为无形无相无位之道法,此守窍法,则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动,易向外驰放,难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极,殊不易言,於此时便可用系心守窍法。系心守窍,亦即儒门之「收放心」工夫。当做工夫时,一觉此心已放,便应即予收回,系於窍中。初时,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纯熟,自不驰放散乱,佛遗教经谓:「制心一处,无事莫办。」心念一动,制令不起,微嫌有强勉意。佛家修止,有「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叁止法,均所以息妄想颠倒,归於一切处无心、无念、无欲、无为,而以得解脱也。系心守窍,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则均以守下丹田为通则。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间,泥丸者,此亦名守黄庭法。亦有教守鼻柱、绛宫、气海、海底、命门者,尤以教守玄关法为最神秘。故古真谓:「道法叁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叁干六百门。」盖以「此窍非几窍,乾坤共合成。」故不可指。工夫到时,方得见得知也。道家守窍法,均有口诀,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证验,有境界;惟此则过来人自知,不足以为外人道也。

52、知荣守辱,是一种策略。古今中外,凡能成就大事业的,无不是懂得低头、放低身段的人。只有甘于卑微,把自己置于最低点,方能实现质的飞跃。

53、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54、我从中静观:我与天同德,与道合体,法天则地,把握阴阳,天地不易,我亦不易,天地有更改,我亦不更改。故曰“没身不殆”。

5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6、乙本没有“归根”二字,为“曰静,静是谓复命”,甲本“曰静”二字残损,王本多“归根”二字。

57、“知常容”,知晓常理,则无所不容。万物没有嫉妒恨怨,则是知常。人若知常,知晓万事万物发展之常理,就能宽容地看待一切。洞明常理,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就不会有烦恼嫉妒等想不开的事。因为明白了舍以后要得,得以后会舍,福藏着祸,祸蕴着福。

5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5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0、回归本原就叫静,静也就是生命的重复,生命的回归——“是谓复命”。

6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62、要永远做野火,要温柔热烈,并且鲜活。——张虚靖

63、“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

64、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65、只因一件寻常事的发生,它告诉我,我需要一个自由表达的话语空间了。

66、自然造化之规,须在虚静空明的状态下,才能体悟!让我们把精神回归到亘古太虚之始,把意念放逐到宇宙天脐之处,如此一意静守,勿忘勿助……

67、静定工夫深者,无间动静,静固静,动亦静。定固定,动亦定。同时,修静中,不但仅求心静,尚须求其气静,神静,理亦静。不但仅求心定,尚须求其气定、神定、理亦定。人生在世,涵养须用静,事功须用定。静观天地,则清明在躬,而毋或谬;定转乾坤,则宇宙在手,而毋或失。盖人心能虚极静笃,澄然常定,则观物易清,见理易明,料事易彻,而可臆测必中,算无遗策。且得其本体,握其道枢,心定神闲,自可转物而不为物转,转事而下为事转,转人而不为人转,转境而不为境转,转法而不为法转;转生死寿夭而不为生死寿夭转,转天下万世而不为天下万世转。故静定之学,不仅施之于养生为然也。

6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9、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

70、2017年2月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到书法艺术之中。在强化技法训练的同时,注重理论研习和文化修养,技道相济,并通过投稿检验。先后入了中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二届临书展、第二届行书展、第三届册页展,参加其他全国性的书法展获奖或入展20余次。花甲之年还这么活跃,确实少有。除了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刻苦努力,还有一段心路历程鲜为人知。退休后他客居钱塘,似乎水土不服,也难一下融入当地的氛围,从未有过的孤独感,促成了他沉浸到书法艺术之中,独享那份寂寞与快意。

71、“虚”从道家角度来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种精神状态,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达到空和虚的状态,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

72、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

73、此外尚有静观太极法,运转乾坤法,长养圣胎法,存想丹头法,混和五气法,阖辟玄牝法,水火既济法,定神出神法,神通变化法,羽化登真法;均为修身而亦可修心,了命而亦可了道者。

74、母亲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却不是唯一的标签。

7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76、“容乃公”,能容万物,则无偏私。苏辙注曰:“无所不容,则彼我之情尽,尚谁私乎?无所不公,则天下将往而归之矣。无所不怀,虽天何以加之。”“公乃王”,此王不是统治天下之王,而统治自己之王。“王乃天”,能掌控自己,自己就是天。一沙一世界,一物一宇宙,在自身的小宇宙中,如天一样自然运行。

77、传统文化主张“知行合一”。我们“知常”的目的在于用于我们生活实践。“不知常,妄作凶”。如果不“知常”,必然会导致妄为、胡为、乱为的情况,即使偶尔侥幸获得圆满,最终必然落入失败的窠臼。在不“知常”的情况下,我们常常陷于两种状态:一是稍微取得一点小成就就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上天入地无往不利,有如探囊取物,陷入“盲目欢喜”状态;一是稍微遭遇挫折、失败就悲观失望、消极颓废、怨天尤人,举目一望外部世界都跟自己过不去,都是自己的仇人和敌人,陷入“盲目绝望”状态。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在这二者之间摇摆,时时事事容易冲动,总是抱着凭运气做事。一个人一旦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聪明和幸运,他的人生最终结果只会是失败和不幸。“不知常”最大的表现就是“事事后悔”,随时都大把大把地给自己喂后悔药,运气好办事顺利小有收获就后悔为什么没有早这样办?或者为什么没有趁胜追击收获更多?处事不顺遭遇失败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就后悔自己为什么冲动?后悔自己的命为什么没他人的好?后悔实际是对自我的否定,我们否定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价值,我们就会痛苦,我们的生命就会陷入黑暗,生命力就会逐步枯萎。

78、芸:香草名,也叫“ 芸香”, 多年生草本植物,芸草可以死复生。——《淮南子·王说》

79、这句话的意思是,“„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80、孙四海,生于1966年,北京市人,供职于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为中国民主同盟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绿色建筑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

上一篇:小故事大道理50字怎么写文案汇编75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经典句子

  • 和光同尘周深mp3下载文案汇编26句
  • 和光同尘by枕灯眠文案汇编4句
  • 和光同尘周深免费听文案汇编14句
  • 和光同尘造句文案汇编25句
  • 和光同尘什么意思文案汇编73句
  • 经典句子相关栏目

    推荐经典句子

  • 茨威格资料文案汇编45句
  • 萌发的意思是什么文案汇编37句
  • 纳兰词取名女孩文案汇编22句
  • 怀念父亲古诗十首文案汇编19句
  • 关于生命的价值的名言文案汇编37句
  • 心境淡然的网名文案汇编12句
  • 春节拜年语贺词大全文案汇编45句
  • 葬爱家族网名文案汇编81句
  • 最新经典句子

  • 虚极静笃和光同尘文案汇编81句
  • 小故事大道理50字怎么写文案汇编75句
  • 写出与夏天有关的词语文案汇编55句
  • 十个谐音对联文案汇编38句
  • 一年级家长寄语简短精选文案汇编77句
  • 有关读书的方法文案汇编74句
  • 节约用水小告示文案汇编42句
  • 描写夸张的词语文案汇编7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