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读:作批注、摘抄,写读书心得。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体现了写在读书中的重要性。
2、四是设问。就是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可一边散步,一边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书上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是自己,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鲁迅认为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书,效果会更好些。(有关读书的方法)。
3、以我的阅读速度,废寝忘食的话,大概是两天时间能够看完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大唐双龙传380万字),那么为什么我在每天工作码字之余,还可以轻松的用两天时间读完一本书,并做完笔记,感觉略有所知呢?
4、比如说有本书叫《google工作整理术》,我看了这本书的目录和概要,知道他的核心观点是,信息整理。现在人们接触的信息太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处于碎片化时间获取的信息。由此,碎片化时间获得的碎片化信息,需要人们有意识的,借用一些工具把它梳理出来。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者是突出这段信息的属性和价值。
5、终于有了困意,就写到这儿吧。有多少人有兴趣听我讲一次如何读书的课?我们可以约定几本书先一起看,然后约好一个时间听我分享我的读书方法与心得。有兴趣的请点赞并留言。
6、精读的对象一般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或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文章。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讨论,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举个例子,《红楼梦》就是一个适合精读的对象,文章中人物对话、吃穿饮食、红楼诗词样样都是精品,现在的红学研究人员逐渐增多就说明了这一点。
7、听讲分主次,存疑的重点听。自己已解决的通过听来完善。
8、十是自我挑战法。即根据自己职业岗位特征,设计出自己业务技术的提高规划、职务晋升计划及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涉及领域的深度计划,从而增加需求渴望感和紧迫感。
9、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清朝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10、多维研读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读一本书。数学家华罗庚发明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想象书中的结构与内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11、如果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12、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13、三是连贯式读书。有人读书随意性太强,无一定计划,而胡适则强调读书的连贯性,这既包括读书时间不间断,也包括读完一书再换另一本。胡适读书自己规定:每日读书不少于6小时。他还说“读书非毕一书勿读他书”。
14、维持影像阅读状态的秘诀有两个:第一个是深呼吸,保持同样的速度。二是配合翻页的节奏,在心里面重复单纯的话语。比如:放,松,放,松。
15、重复读。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对有些难懂的书,他坚持一读再读,直到懂了记下为止。他说: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问题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问题的肤表的见解,先剜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知识。
16、我对这本书,了解到这种程度,对我目前来讲已经足够了。
17、总的来说,学习是为了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升自我,增强本领,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作贡献。
18、 再读:即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19、有人可能会比较疑惑,快速阅读是不是只能提升读书的速度?
20、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21、再读: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重读一本旧书,就像与老朋友重逢,再“见”一面,往往认识更深刻,感情更深。孔夫子提倡的“温故而知新”是很有道理的,很多有价值的文学名著或者杂志,再读一遍的时候,往往会读出新意。
22、胡适还有读书三好。一是夜读。夜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此时正合读书:宁静闲逸、无人打扰、自由自在。中国古人有裸身夜读者,大概深得夜读之乐。夜里时间充裕,可安心读经典大著。夜读还别有一番情调,青灯黄卷伴一杯香茗,那是何等的爽心悦目!
23、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24、听书读书法不适合工具类书籍,更加适合文学类的作品,有些文字只是看一遍体会不到他的美,眼睛更不足以品味那藏在字里行间的爱恨情仇,这个时候,不妨闭上眼睛,用耳朵去聆听,让大脑完全沉浸在书中营造的意境当中。有读者曾问我看改编电影和看原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的回复是前者给大家演绎了导演心中的原著,是对原著的一种表达,而后者,则可以是多种的。不过要注意,耳朵读书法非常耗时!慎选!
25、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八面受敌”受到后人推崇,因为它是一种高明的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八个方面,然后各个击破,对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再得出结论,既深刻又全面!
26、比如说包老师讲到,“自觉分工“这个概念,和分工理论来自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我就把这本书找来,先看了和分工有关的章节,也就是第一章论分工和第二张论分工的起因。又读了这本书的概要,这本书的目录。相关的章节,第三章论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第八章论劳动工资。第四篇的第五章论奖金,第八章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然后,我又找来亚当斯密的相关介绍看了看,了解到他受到大卫休谟思想的影响较大。
27、常识不但是现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
28、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个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学术上的进展往往是靠盲拳打死老师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虽然没有问得太浅这回事,但愚蠢的问题却是不胜枚举。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甚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
29、喜欢记得点个赞哦,诚意满满的新作者求支持。
30、解,即“解其言”。读书,尤其是读古书,首先必须弄懂它的文字,因为文字是书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古今之别。中国的古书是用古文写的,不同时代的古文又各有差别。如果不攻破这道语言文字关,就看不见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光站在关外指手划脚,那怎么行呢?
31、如果认可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打算做一系列设计师陪你读绘本的专题文章,聊聊如何体会绘本作家的心思,和孩子一起好好读,轻松读绘本。
32、字斟句酌法。此法讲究读书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大段速读难免消化不良,必须边读边思考。散文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用眼睛来读书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特别适合读经典。
33、对于小月龄的孩子,大人声情并茂的读,这个时候听爸爸妈妈的声音比听内容有趣,还可以进行词汇输入;
34、马一浮认为,读书贵以“定心”。当下人们读书,多以娱乐为主,故散心“浏览”,姑且求一乐矣。然而要想深入阅读,则非“定心”不可。马一浮认为,“故欲读书,先须调心。心气安定,自易领会。若以散心读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必不能入。”
35、在序言部分,作者通常会告诉读者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写作过程,以及阅读此书的方法。
36、大文豪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37、先大略看一下再认真读,仔细、反复、认真去读
38、所以读书不对论语可以,对礼记可以,对春秋可以,对大部头的史书不可以,对易经不可以,对诗词不可以。诗词、易经、历史、政治这种,是需要玩索而有得,更需要来自现实生活的信息来印证。
39、不是名著的书也有阅读价值,我们要选取具有正能量的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符合新时代思想的书,这样的书能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40、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书,不妨广泛涉猎。我刚读大学那会,遭遇枯燥的文学理论课,艰深的内容使人昏昏欲睡,我焦虑地求助学姐该如何搞懂这些。学姐却说,你现在啊,就应该多读读小说。我不明白,又问了其他几个学长学姐,却都是这样回答。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他们的意思,看小说看似浪费时间,实际上是在培养你对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兴趣,读得多了再读理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
41、倒不是我藏私货,而是由于,我读书的方法是否有效?还没有得到验证。是否能够真正掌握包子堂的管理理论?我心里还没有底。
42、感觉自己虽然闭着眼睛,而视线却不断在扩展。现在你的眼睛和内心已经有了直接的联系。一面维持这种精神集中的放松状态,一面轻轻地张开眼睛,以你觉得最适合的速度开始阅读。
43、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
44、SQRRR读书法和PQRST读书法基本等同,说法不同而已。
45、实际上读书最忌讳今天看这个明天看那个,一本书都没有读完,一门知识都不懂,一项技能都不通,最终是"学而无术"。注意学习方法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方法得当,效果就好;方法不当,进步缓慢。这说的是怎么样读书的问题。
46、孩子进入阅读能力的培养阶段,“全民教育焦虑”是不是正在困扰着你?
47、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内心世界是丰盈的,是健康的,能够在知识海洋中总结不足,结合实际需要,更好地取长补短,使自己少走弯路,变得更加睿智、豁达、成熟稳重。
48、说了这些,不一定符合大众口味,纯属一孔之见,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朋友们斧正。
49、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0、“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51、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52、04人文学领域:《江城》这本书也有年头了,但现在读起来,依然能感受到弄弄的人文气息。这是一个老外在重庆涪陵生活的几年时间里,写成的一本书。
53、“或问读书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渐进”。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读书方法。
54、如何掌握呢?准备三张不同颜色的便利贴,当遇到自己觉得有用的知识点的时候就分别在三张便利贴上按照“I、AA2”写下不同的内容,当一本书读完,将所有记录A2的便利贴取出来贴在办公桌或者显眼的地方,提醒自己去实践。比起原文提供的方法论,RIA便签读书法最后提炼出来的内容是经过我们思考,结合我们自身实践得出的,完完全全属于我们个人的方法论,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55、3)检讨所吸取的信息,决定是否要进入下一个步骤。
56、矛盾学习法。通过对比的方法发现矛盾,不仅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在相同的.时间内,还可以识记更多的内容。
57、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总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58、为什么孩子读了很多书,考试时阅读理解还是做不好?
59、目标阅读法指直接捕捉目标的阅读方法。阅读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攻击“目标”,击中“目标”,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也有人称该类阅读方法为“功利性阅读方法”,其实我不是很赞同这个观点。目标阅读法强调带着问题去阅读,针对性地阅读,和功利无关,只是一种方法而已。曾三次担任美国国务卿的美国著名政治家丹尼尔·韦伯斯特读书就属于目标阅读法。每次读书前他都会先看一遍目录,再读一遍前言,再翻上几页,然后列出三个表格:我希望这本书能回答的问题,我期望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这本书会把我引导到哪里去。
60、也就是说,在拜读第一本书之后,发现他的第二本书的很多论点和论据已经属于我已知的信息,那么阅读的过程更多变成了一个跟作者对话,击节赞叹、自我思辨或者默默吐槽的过程,看得非常轻松,如同聊天。
61、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经典著作阅读法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学作品的特色,以使读者自己钻进所谓文学观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62、怎么通读呢?书的前言或者小序,目录,是获取小说主要内容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认识的字,不太懂的句子,可以直接跳过,完全不影响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我们要知道的就是故事的大概,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尾,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这样的方法比较适合没有多长时间细读文学名著又要考试的学生,理解了大概,遇到相关考试题目至少能从宏观上去答题。
63、观看名师课录。经常地,反复地看名师优质课录像,好课拿来借鉴,为我所用。
64、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任重一贯提倡“读书、谈心、想问题”“工作、学习、写作三结合”,并身体力行。阅读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就不难发现,他们在繁忙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文章、讲话,用以指导新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大批很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65、五是背书。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到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等把书签上的10个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出来了。
66、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甚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他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67、六是剪报。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这一方法来积累资料。他的剪报册贴得很整齐,分类也很严格,每页上都有他简要的亲笔批注。鲁迅曾利用这些剪报写了不少犀利的杂文。鲁迅曾说过:“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68、工作阶段读书、学习的目的主要用于工作中。要想把工作干好,必须不断学习,而且要学以致用,立竿见影。
69、我把包老师讲座中所提到的书几乎全部搜罗过来。用寻要的方式看一遍。
70、笔记有两个用途。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②在上课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71、只有在读完书后反思书中内容,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这本书的内容。
72、这些年,各种整理术、断舍离之类的书籍风靡,其实只要你是一个爱干净爱生活的人,书中的小技巧完全可以自己想出来。人的智慧是相通的,同样的,如果你曾很认真地思考过,如何更有效地读书、更有效地从每一本书中获益,也自然会想到上述几条。
73、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