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拉摩的侄儿》写于1761年,狄德罗从未尝试出版,甚至从来没有与朋友分享,在他去世后,只有席勒收到了一份文本副本。(狄德罗)。
2、起源——18世纪法国一位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某天友人赠其一件高级睡袍,他非常喜欢。但当他穿上之后,开始觉得家里的一切家具和装饰都显得粗陋庸俗,于是不得不把旧的东西一件件更新,但最终她仍不觉得开心,因为他最终发现,“自己竟然被一条睡袍胁迫”。
3、整整过了两百年之后,在1988年,美国人格兰特·麦克莱肯读了这篇文章,感慨颇多。他认为这一个案具有典型意义,集中揭示了消费品之间的协调统一的文化现象,并借用狄德罗的名义,将这一类现象概括为“狄德罗效应”。
4、狄德罗在1757年完成了戏剧剧本《私生子》(LeFilsnaturel)。
5、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狄德罗)。
6、书评|《回归故里》:“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7、狄德罗在《生理学要素》中写道:“人生只有一种美德,那就是公正;只有一个责任,那就是让自己快乐;只有一个必然结果,那就是不要夸大自己人生的重要性,也不要因死亡而恐惧。”
8、对同代人而言,很多知名人士在还未见到他本人之前被他的作品折服,这其中就包括伏尔泰与叶卡捷琳娜大帝。狄德罗与伏尔泰从1749年开始书信往来,直到28年后两人才见面。
9、个人网站:www.andrewscurran.com
10、哈,既然这是个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我也不用太内疚。
11、在狄德罗看来,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12、荷兰地处法国列强和好战的德意志诸侯之间,经常被进犯,18世纪大不列颠帝国也开始与荷兰争夺海上霸权。狄德罗注意到以商为本的荷兰要在夹缝当中求生存,不得不采取实用主义的策略:“荷兰共和国的野心是致富而不是开疆拓土。荷兰人只想成为商人,他们的军队只是为了守护边境,海军只维护和支持商业增长。荷兰祈望和平,巴不得邻国之间开战,而不会选边站。战争削弱邻国,它则成世界上唯一的商业强国。”这样明智的策略无疑为荷兰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相对安全的空间。
13、狄德罗效应告诉我们,设定“小目标”是非常有用的。
14、法国司空见惯的审查制度在荷兰也行不通。狄德罗听说,总督大人认为一部题为《无用的总督》的书太过分了,试图禁止著作发行。地方法官则说:“如并非如此,那么是否出版无足轻重;如果真如此,那让大家知道也没什么不好。”于是这本书继续发行。由此可见分权制度在荷兰也已建立起来。
15、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Edward N.Lorenz)于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
16、1745年,出版商布雷顿雇佣狄德罗和数学兼物理学家达朗贝尔,将英国百科全书译成法文。
17、狄德罗提出了“美在关系”说。“美在关系”说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作某一单一现象或孤立因素的看法,而要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关系来理解,他不仅看到了美在于事物本身的关系中,而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
18、类似的事情,也曾发生在伏尔泰身上,机智的伏尔泰表面上假装成巴黎某律师的助手(他甚至伪造了文件),实际上阳奉阴违地创作讽刺诗。当然,这种伎俩很快露出了破绽,伏尔泰被老爹抓回外省,在他的眼皮底下继续被迫攻读法律。
19、忍受孤寂往往比忍受贫穷需要更大的毅力,贫困不过是降低人的身价,但是孤寂就会败坏人的性格。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20、狄德罗一直为《文学通信》撰写艺术评论。狄德罗每年都会参加卢浮宫两年一度的“沙龙季”,每到此时,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成员会展出他们认为最好的油画、素描和雕塑作品。
21、故事围绕在一个家庭之中:一位身份不明的年轻人被一对姐弟邀请到家里做客。弟弟的未婚妻同样做客在这个宅第中。很不幸的,这名年轻人和弟弟的未婚妻相爱了,但他同时也非常尊重弟弟,于是万分纠结。正在这时,未婚妻的父亲为了庆祝女儿订婚,也来到这里。
22、起源——18世纪法国一位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某天友人赠其一件高级睡袍,他非常喜欢。但当他穿上之后,开始觉得家里的一切家具和装饰都显得粗陋庸俗,于是不得不把旧的东西一件件更新,但最终她仍不觉得开心,因为他最终发现,“自己竟然被一条睡袍胁迫”。
23、曾受到俄罗斯帝国女皇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接见,并与之讨论政治理念;
24、拉摩的侄儿代表的,是信仰缺失时代的癔病么?还是这样的癔病,在每个时代都无法逃离?就像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所说,拉摩的侄儿,是小丑独特的现代化身。
25、他与很多艺术家都是好朋友,比如让-巴蒂斯特-西梅翁·夏尔丹。狄德罗本人也非常欣赏他夏尔丹的作品。狄德罗认为,最好的油画是能给观众带来一种具有“欺骗性”的错觉。
26、哲学是理性和科学的朋友,而神学是理性的敌人和无知的庇护者。
27、深刻的思想就像铁钉,一旦钉在脑子里,什么东西也没法把它拔出来。
28、狄德罗是个擅于“说谎”的人,甚至能以一个杜撰出来的虚构形象,让“作者”本人日思夜想。
29、狄德罗被誉为“启蒙哲人的旗手”,其作品影响数百年思想潮流。《哲学思想录》是“狄德罗作品集”第一卷,收录了法国思想家、“启蒙三杰”之一德尼·狄德罗的哲学代表作两篇。其中《哲学思想录》站在理性的立场上,质疑了神创说,是狄德罗作为思想家、哲学家的奠基之作;《论盲人书简》从盲人的认知问题出发,对上帝造物的信条提出了挑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
30、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31、如果你不必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这世界将是何等出色的一台喜剧。
32、狄德罗他反对古典主义的框架和主观主义的美学思想,主张艺术应反映现实生活,这个主张也体现在其文学作品《拉摩的侄儿》和《修女》中。《拉摩的侄儿》是狄德罗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对话体哲理小说,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和金钱势力的罪恶,并且深刻地揭示出拉摩的侄儿的性格特点是社会造成的,恩格斯曾称这部作品是“辩证法的杰作”。
33、1772年,《百科全书》最后一本图编问世。在狄德罗个人看来,这是他人生中最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不仅时间长,并且每一卷的出版都遇到了层层阻碍。从被任命为《百科全书》的主编到《百科全书》最后一卷出版,一共经历了25年。
34、而狄德罗呢?他一言不发地收拾好行囊,开始了长达10年的波西米亚漫游生活。
35、在《小说的艺术》中,他将《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列为“十八世纪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36、我们的经典理论专栏将介绍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大家及其主要著作。本期我们带来的是狄德罗的《俄罗斯大学计划》。
37、狄德罗家族是当地的高级刀匠世家,虽然身份上隶属于手工业者,但地位并不低。
38、这些陈年往事对于盗贼来说却毫无意义。他们把狄德罗的铅制棺材移出地下墓室后,便把仍在腐化的尸体一股脑儿地倒在了教堂的地板上。据说,狄德罗的遗骸在第二天和地窖中其他遭到亵渎的尸体被收拾到了一起,转移到教堂往东1英里的一个集体墓地,在没有任何仪式的情况下又被掩埋了。没人注意到这件事,也没有报纸报道。假设教堂中所剩不多的几个神父意识到狄德罗被葬在他们的教堂,他们毫无疑问会为摆脱了这个丑闻缠身的不信神者而松一口气。
39、狄德罗将这两部作品都定义为“严肃剧”,严肃剧的概念也由他提出。在此之前,拉·萧瑟的流泪喜剧已经打破了悲剧和喜剧之间的界限。到了狄德罗这里,他直接提出应该创造一种戏剧,是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
40、这是一部充满幽默、智慧和创意的作品(书名除外),它在内容和风格上,颇有流浪汉小说的神韵,足以媲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而在写作结构上,则近似于我们现在称之为”元叙事“的手法,具有令人惊叹的超前意识和鲜明的先锋气质。
41、1793年多雪之冬的一天,在夜色掩护下,一小群盗贼偷偷探进了圣罗克堂的木门。强行闯入巴黎圣所这种事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几乎每周都有发生。在18世纪90年代早期,反教权的破坏公物者将大量宗教绘画从墙上扯下来,把画布划个稀烂。另有违法入侵者盗走了更易于移动的艺术品,包括一座出自艾蒂安-莫里斯·法尔康涅之手的精美雕塑。但在这个特别的夜晚,闯入者的目标是盗走他们所能找到的,藏在圣母小教堂地下室中的一切铜、银和铅。他们在小教堂的圣坛前开始下手,用长铁棍撬开了地板中央厚如床垫的大理石板。尽管他们肯定对地下墓室中所葬之人的身份一无所知,但哪怕是最粗野的盗窃团伙成员,只要不是文盲,就一定能认出镌刻着作家德尼·狄德罗姓名的那口灵柩。这位声名狼藉的无神论者当时辞世已九年,生前曾是18世纪最具争议的图书计划《百科全书》背后的重要推力。这部卷帙浩繁的百科辞典不仅将对神明的亵渎和自由思想拉到了大庭广众之下,而且还触发了一个持续数十年的丑闻,牵涉了索邦神学院、巴黎最高法院、耶稣会、詹森派、国王乃至教皇等多个方面。
42、 在数学上,“费马大定理”已成为一座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山峰,人类的数学智慧只有一次达到过这样的高度,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达到过
43、1729年在巴黎求学,19岁时获得巴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然后开始学法律,但他更热衷于数学、语言学、哲学和文学。由于他不愿按照父亲的要求学医或学法律,父亲停止了对他的资助,他不得不卖文为生,生活贫困,经过多年努力,才终于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
44、《宿命论者雅各和他的主人》改编电影丨《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布列松
45、《修女》是狄德罗唯一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一位想要放弃教规誓言的修女讲述了她在修道院的个人经历。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暗示了狄德罗的妹妹安莉热克的个人经历。
46、而书中急迫的戏剧张力,同样让它成为拍摄电影的好素材,1966年的《女教徒》和2013年的《修女》(以及一部B级恐怖片和某情色电影),都是以《修女》作为蓝本拍摄。
47、与《私生子》相似,这个故事也发生在家庭之中。一个出身富裕的年轻人与一个出身不明的贫穷姑娘相爱了,年轻人的父亲反对他们的结合,并让年轻人的叔叔帮忙将姑娘诱拐到修道院中。年轻人寻求姐姐的帮助,将姑娘藏匿在这个家族一位朋友的家中。
48、他去世后被秘密保存下来的未发表作品惊世骇俗,这位哲人在其中向18世纪所有公认的真理一一发起挑战:从君权神授,到对奴隶贸易的种族主义辩护,再到人类的性规范。
49、★狄德罗被誉为“启蒙哲人的旗手”,其作品影响数百年思想潮流
50、德尼·狄德罗丨路易斯-米歇尔·范卢(1767)
51、这件事的非凡意义在于,狄德罗在寻找合适的撰稿人过程里,将当时法国最优秀的学者都组织了起来。他们与狄德罗互相启发,共同激荡出一部伟大的作品。而他们所怀有的对自然科学,民主自由的追求,也在文字的互动中,愈发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
52、荷兰有什么不入狄德罗法眼的地方吗?狄德罗认为荷兰的建筑和雕塑艺术不发达,缺少美感。他还认为荷兰富人虽然热衷收购当代画家的作品,荷兰并没有多少大画家,甚至价值连城得的伦勃朗的作品中也没几幅能与拉斐尔的画媲美。这当然就是他个人的审美趣味了。
53、我死后,随便人们把我葬在哪里都行,但是我要宣布我既不相信圣父,也不相信圣灵,也不相信圣族的其他任何人!
54、尽管一说到《百科全书》,我们可能第一个就会想到狄德罗,但最初编撰这本书并非是他的想法,并且这个过程极为曲折。
55、狄德罗一家有7个孩子,但只有4个孩子存活下来,小妹妹安杰利卡美丽聪明,她在少女时代,被送进修道院“修习”,却因为压抑的清规戒律,在花样年华抑郁早死。
56、但狄德罗并未被巨大的光环所影响,他客观看待这套来自英国的百科全书,发现它不仅疏漏百出,且观点腐朽,根本不能与当时萌发的启蒙思潮相适应。
57、狄德罗将“感觉”视为一切知识的源泉,外部世界作用于感官,形成了观念和思维能力,从感觉回到思考,又从思考回到感觉,便成了人的“认识”。
58、这套百科全书,成为启蒙运动的最高成就之而这些反对君主专制、教会和经院哲学的编纂者们,则被统称为“百科全书派”(Encyclopédiste)。
59、狄德罗对于在死后与后世对话的兴趣是受情势所迫而产生的。1749年,这位时年三十四岁的作家在发表了毫不掩饰的无神论作品《论盲人的书简》之后不久,两个法国宪兵出现在了他家门口,逮捕了他,将他拖到了万塞讷监狱。三个月后,在狄德罗出狱之际,警察总监专门来到牢房警告这位作家,说他若是继续发表不道德和反宗教的文章,他面临的牢狱之期就将以数十年计,而不是短短几个月。
60、同时,为了发挥戏剧的教育作用,也呼应着他对自然科学发展而形成的理性、科学的观念,狄德罗特别强调舞台上的真实性。
61、★狄德罗被誉为“启蒙哲人的旗手”,其作品影响数百年思想潮流
62、他们重点挖掘出了在当时无人替之发声的第三等级,代表他们的利益,宣扬反对政治和宗教两个方向的专制,由此形成了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
63、人们一直未能真正了解狄德罗产生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直到一个名叫赫伯特·迪克曼的年轻德裔美国学者找到了最后一部分遗失的狄德罗作品。这位哈佛教授听传言说,狄德罗保守的后代仍然保存着他当初交给女儿的手稿,于是想尽办法获得许可,终于在1948年来到了狄德罗家人位于诺曼底的庄园拜访。由于二战造成的疑虑,庄园的管理员起初因迪克曼操着一口带有德国腔的法语而对他十分厌恶,但最终还是将他引至了放在城堡二层的几个大衣柜前。迪克曼走进一间立着好几个独立衣柜的房间,犹犹豫豫地走到第一个衣柜跟前,摘下了陈旧的柜门板。他原本期望着或许能找到一两本遗失的作品,不料出现在他面前的却是数量惊人的一大堆装订好的狄德罗作品的手抄本。迪克曼无比震惊,一下子跪到了地上。就这样,狄德罗最后藏匿起来的作品——他交给女儿的遗失已久的手抄本——终于重见天日了。
64、安德鲁·S.柯伦(AndrewS.Curran),卫斯理大学人文学科威廉·阿姆斯特朗教授(WilliamArmstrongProfessoroftheHumanities),法国启蒙运动及狄德罗思想研究专家和非虚构作家。著有SublimeDisorder:PhysicalMonstrosityinDiderot’sUniverse和TheAnatomyofBlackness:ScienceandSlaveryinanAgeofEnlightenment。他还是纽约医学院(NewYorkAcademyofMedicine)医学史的研究员,曾获法国学术界棕榈叶骑士勋章(Chevalierdansl’OrdredesPalmesAcadémiques)。
65、但是我知道那样会导致我彻底重装整个卫生间。
66、为此,狄德罗进入阿尔沽学院和索邦神学院学习,但他在毕业后违背了父母的心愿。他没有固定工作,靠做零工维持生计,同时自学了意大利语和英语。掌握英语也为他日后的翻译之路打下了基础。因为他的无神论立场及其择偶对象,他不得不与家人疏远。
67、伏尔泰曾特别提到在荷兰共和国,人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阿姆斯特的市民是人。而几个经度之外,市民就是被使唤的牲口。”“几个经度之外”指的是俄国。狄德罗漫游荷兰时,也把“几个经度之外”的俄罗斯与荷兰相比较。狄德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彼得大帝曾在荷兰学木工,他成为沙皇后再次到荷兰旅行时对接待他的市长先生说:“我改善了我们国家的一切,只有我没有变;我还像从前一样是独裁君主。”彼得大帝在向荷兰宾客介绍“车刑”时竟然建议用手下一个农奴演示。当客人们说这样做太残酷时,他反问:“为什么?我的奴隶难道不归我支配吗?”市长回道:“也许在你们那里是这样,但这里不行。踏上荷兰领土的奴隶就是自由人,只属于他自己。”狄德罗说:“可见对一个暴君而言,奴隶算是什么。”
68、(美)安德鲁·S. 柯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9、今天无论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还是在像狄德罗曾经光顾的哈勒姆这样的荷兰小城的老城中心广场上,有心的游客经常会看到“三大件”:古老的教堂、18世纪的市场或股市还有市政厅。这一建构市场经济和民主体制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建筑格局于其说是历史遗迹,不如说是通向现代民主社会的中转站。狄德罗说,到哈勒姆不能不去听美妙如人声的圣巴福大教堂管风琴。这架亨德尔、莫扎特、门德尔松曾经演奏过的举世闻名的管风琴至今仍会响起。听过一场圣巴福教堂的管风琴,走出教堂,面对夜幕中哈勒姆老城广场上18世纪的市政厅,我有点恍惚。所闻所见证明狄德罗笔下的低洼国的确是“史书上记载的国家”,但又好像是遥远的乌托邦。
70、古典主义时期,戏剧是宫廷皇室掌控的娱乐形式,也服务于想要表达贵族高雅的韵文对白。狄德罗对此十分看不惯。他认为用散文写作的戏剧可以更好地服务观众。唯有让观众听懂,才能让观众感动,受到真正的教育。
71、出狱后,他决心通过对《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来改变人们的思想方法,掀起一场人类精神上的革命。他集中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通过传播知识,向反动的宗教和社会势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从此,以《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