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2、典故: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3、(拼音):fēng chén zhī huì(与历史战争有关的成语)。
4、出处: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日子,江水山觉得还是才开始,却一晃就过去了四年多。”
5、典故: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在通过韩信的一番排兵布阵后,汉军取得了胜利,战后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6、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炮火密集,战斗激烈
7、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8、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9、(例句):及取宋,责其背约,名为伐罪吊民。 (元·刘祁《归潜志》第12卷)
10、在陈仓之战中,刘邦之所以能出奇制胜,是因为他当初能审时度势,先忍受项羽对他的不公平待遇,才能“卧薪尝胆”地待机而发。当时机成熟时,便一步步地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他的宏伟目标。
11、(2)根据图请说出这次战役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及影响如何?
12、2)垓下之围:项羽和刘邦最后的决战,刘邦使计,让项羽听到“四面楚歌”,项羽战败,“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13、由于年代已久,原先栩栩如生的功臣像,现大部分已经剥落,不仅失去了当年的风采,有的甚至难以辨认。为此,玄宗把曹霸召来,要他重新画过。
14、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15、 下列人物和典故对应不正确的是( )。
16、C项,诸葛亮七擒孟获发生于三国时期;陈汤平定匈奴是西汉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清初;郑和下西洋发生于明中期,选项排序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
17、(释义):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18、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
19、晋军将领谢玄见此情形,他分析了敌情后及时抓住机会,向苻坚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则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之机,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于是假意同意了谢玄的请求。谁知,他刚下完后退的命令,秦军便被晋军很快击溃了。晋军又趁势追击,把秦军杀得片甲不留。
20、直到天黑,匈奴兵始终怀疑,不敢前进,又恐怕汉朝有伏兵在附近会乘黑夜进攻,于半夜时退兵后撤。
21、一次,著名的诗人杜甫来到成都,在朋友家里看到曹霸画的《九马图》,得知这位名噪一时的画家也在成都,便去寻访。几经打听,终于在街头找到了曹霸。
22、后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23、典故: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24、《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作者分别是什么时期的谁?(春秋时期孙武;战国时期的孙膑。)
25、译文: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26、(5)“图一”的主人公是谁?“楚庄王图强”后打败哪国军队做了春秋霸主?
27、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什么起到了重要作用?(劳动)
28、2018部编版:七上历史《名校期末考试真题卷》
29、此役过后,匈奴在几十年时间里都无力威胁汉境。“投鞭断流”-淝水之战
30、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
31、释义:楚歌,楚人的歌;借以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32、下列事件与相关人物对应错误的是( )。
33、①官渡之战:东汉末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会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中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