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hì(似的)xiān(纤细) sǎn(闲散) ái(挨打) gǔ(骨头)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3、——“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4、R 柔软——坚硬 融化——冻结、凝固
5、《生命 生命》:课文通过动物、植物及人三方面的事例,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7、昨日有朋友介绍了一个其他老师讲解小古文的微课,免费试听课刚好是这一篇,我顺便就跟着学了一次。这位老师的讲法是,先带读一遍,然后字句翻译,然后做两道选择题,再带读第二遍,最后还有段落结构分析等等,一共15分钟,大致跟学校上课差不多。(落英缤纷造句简短)。
8、 此外,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见教材分析),增强了表达效果。
9、此外,就此句来讲,单纯按照字面翻译成“冬天很冷,树叶都脱落(或掉光)了”,这样翻译自然没错,但这样在脑海中就容易只是光秃秃的树干的形象,这样的理解有些过于机械和乏味了。在“都脱落了”这里停留一下,我们都知道秋冬季树叶掉落的情况,什么叫“都脱落了”呢,其实是最后一片叶子也掉了才叫“都掉光了”。想到这里,脑海中就不再只是一张图片,而是一个动画了,而冬天的寒冷就显得更加形象和具体了。而且这样理解,其实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是“我”其实就在那棵树旁边,叶子随着风在“我”身边滑落。。。我们是在读诗吗?我都有点被这个情景感动了。
10、部编版九下·第18课《天下第一楼》知识点、同步练习、教案、学案、PPT
11、 显然——明显 信任——信赖、相信 羡慕——爱慕
12、②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13、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14、冬: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15、“黄白二猫”,“黄白”二字是用特征代替本体,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所谓特征,是指属于某事物的成其为自身而非其他事物的属性。所有追求准确的表述都是围绕特征展开的。比如这里,如果两只猫都是黄的,就不能说“黄黄二猫”,而要另外找到它们的特征,比如大小、高矮、胖瘦等特征,如果这些都近似,我们可能就需要给它们分别命名了。
16、忆江南是词牌名,作者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写了三首回忆杭州的词,这是第一首,另外两首如下:
17、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18、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和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句写大雁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认为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里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含蓄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及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温馨,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作用: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19、 郑重——庄重 追赶——追逐 珍贵——宝贵
20、14)北风卷地百草黄,落英缤纷雁南翔。寒冬将至气温降,出门记得添衣裳。多喝开水防流感,促进代谢保健康。贴心关怀今送上,健康快乐乐无疆!
21、《植物的“感情”》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事例介绍了植物神奇的“感情”,写出了植物之间的联系,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植物的感情为什么要加引号呢?植物的“感情”不同于我们一般说的人的感情,指的是植物的本能,所以要加上引号。
22、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23、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24、连用四个问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象。“小草探出头、野花开了、树木吐嫩芽、小溪解冻”是春天里的景象,作者将这些常见的景象比作“眉毛、眼睛、音符、琴声”,写出了这几种事物的特点,非常生动形象。
25、 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
26、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本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27、“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
28、下面我带大家疏通一些基本字词。古文入门,对字义词义我一般介绍一个大概,了解基本义,然后结合具体文句去学习,不必追求一下子把所有内容都弄清楚的。
29、人物评价: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不怕牺牲 、不畏强暴、意志坚定、勇敢并具有献身精神
30、在书正文前出现的“叙”和“序”同义。如果要说区别,就是“叙”基本都是作者自序,而“序”可由他人代写。
31、 一棵高大的橡树像草原的哨兵,挺立在路旁。
3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3、语言中通过随意拼凑词语而造成的表意不明、不为人们理解的词。生造词和仿词不同,仿词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模仿已有的词语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如“日前,‘周杰伦御用写手’方文山在做客网站时,表示自己有严重的‘字恋’倾向!”中的“字恋”仿造“自恋”而成,突出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仿词一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不能生存,生造词不同,没有具体语境的要求。
34、仔细——马虎、粗心 遮蔽——显露、暴露
35、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36、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不能。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具有确定性。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数据有多精确,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37、独(独自) 异(异乡) 佳(佳节) 欧(欧洲)
38、泛尽 减少 凑成 吹拂 集合 聚集 形状 掠过
39、通常,“风吹云散”的发生时间在白天,晚上的云散很罕见的。这里涉及一点天象与阴阳的关系,不说雨,单说云,云以一天为一个聚散周期,中午到午夜是云逐渐产生积聚的时段,从午夜到第二天中午是云逐渐变薄消散的时段,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到气象网站找随便哪一天的24小时云图看一看,这个规律非常清晰。
40、本题运用前后词语(句子)是否矛盾分析法。“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41、(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42、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最后一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
43、补充条件1:乌龟有锲而不舍的特点,而兔子会骄傲。
44、部编版八下·第21课《庄子二则》知识点、同步练习、教案、学案、PPT
45、形态万千--姿态万千 五彩斑斓--五彩缤纷
46、旺(旺盛)汪(汪汪)险(危险)脸(笑脸)谁(谁的)推(推动)
4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8、晃:huàng(摇晃) 重: chóng(重复)
49、 清幽——幽静 牵引——牵动 轻快——轻捷
50、“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51、群友们都很喜欢这个小朋友的诵读,于是大家就聊到怎样引导孩子诵读古文,就聊到经典学习,就聊到现在颇有些轰轰烈烈的“读经运动”。我对王财贵教授在推广国人读经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是很认可的,但对单纯追求背诵效果的读经方法颇不以为然,我认为这种方法已经改变了读经的目的。当然,网上流传的一些现身说法的对王教授的批评也有责之太过的地方。如何评价一件事,还是应该首先问自己。
52、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描写出老人前来团聚时亲切、热烈的场面。
53、在这两个回答上停留一下,通常我们的话语习惯就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总分结构,先整体介绍,然后具体说明。日常话语中,有时只有整体介绍,有时只有具体说明,有时先整体介绍再具体说明(总分式),有时先具体说明再总体概括(分总式),这几种情况都可以,因为整体介绍和具体说明本来就意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