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威尔士当代诗歌汉译|杰森•沃尔弗德•戴维斯(中篇)
2、雪莱去世时才三十岁,留下《生命的胜利》没有写完,这是他所有诗篇中最富有独创性的一篇,其中他的现实主义思想表现得格外强烈。就我们所看到的,这一部分把生命描写得像人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是虚无飘渺的,但也几乎可以肯定雪莱是打算在下半部分说明人类一定能够到达光辉灿烂的顶峰。
3、纪念R.S.托马斯专辑(更新版)|《朝圣》:有一个岛,去到那里没别的路,只能乘一只小船,走圣人们走过的路
4、张秐说,王佐良是一个在前方执火炬的人。北外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金莉说,王公是外语学界的一面旗帜,后学们无法望其项背,只能一直朝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努力。
5、1988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和法国人文科学院之邀,王佐良在英法访学两月。40多年前,他考取庚款公费留学,成为牛津大学茂登学院研究生,主修17世纪英国文学。这次访问是他在1982年的短暂停留之后,第二次重回母校。
6、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7、英诗原创|MenaiElegies-TheSecondElegy(雪莱诗选名句英文)。
8、13)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9、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经过了大半年的准备工作,计划分数辑出版,其中第一辑集中在文学领域,既有重要的作品选集,也有重要的批评著作。选题以学术水平和翻译质量为标准,同时兼顾中国大陆图书市场的需要。第一辑的顺利推出,显然离不开各位译者的鼎力支持,尤其是胡家峦教授、李耀宗先生和沈弘教授三位优秀的前辈学者,他们对我的信任是我持续前进的动力。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和敬意。从第二辑开始,译丛将拓展疆域,涉及文学之外的其他领域,包括历史、哲学、宗教、政治学、艺术史、科学史等诸多方面。“Tomorrowtofreshwoodsandpasturesnew”——弥尔顿的名句激励我们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做成真正跨学科的高水平出版物。每一辑都包括文艺复兴的内容,也包括中世纪的内容,中世纪是这套译丛的特色。译丛的目标读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博雅之士。
10、fornonecancallagainethepassedtime.
11、汪飞白(1929-),笔名“飞白”,诗歌翻译家、评论家,教授,精通英、俄、德、法、西以及拉丁语等十余种语言。
12、但最让他终身感念的还是燕卜荪。1937年,31岁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荪在抗战烽火中来到清华外文系。那时正值学校内迁,他们在湖南的南岳山中上课,一本像样的外语书都没有,燕卜荪完全凭着记忆,用自己的手提打字机加上复写纸,将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全文打了出来,每人一份。他还大段大段地给大家背诵弥尔顿的《失乐园》,他的打字机也继续“无中生有”地敲出赫胥黎的《论舒适》等文章。
13、在他看来,把一个国家的诗歌介绍给读者,就是在向他们展现这个国家里最敏感的人的体验、见闻、思想、情绪、想象力、文才,里面有赤裸裸的灵魂。
14、One word is too often profaned
15、andekemineeieswithmeekehumility,
16、1815年,雪莱的祖父逝世,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法当时在经济上十分贫困的雪莱获得了一笔年金,但他拒绝独享,而将所得财产与妹妹分享。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莱较多创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学以及政治的短文。
17、以及系列BBC纪录片《解密莎士比亚(ShakespeareUncovered)》等等。
18、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9、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杨缕双语读诗No.685
20、林苑诗词|《德里小调》:灵魂踩着墓碑诗章的韵律,穿着六翼天使的舞鞋,踢踏出熟悉的《大河之舞》
21、除了译诗,他的兴趣还在于研究诗史和文学史。他主编了《英国文学史》《英国诗史》《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等,翻译选注了《英国诗选》《苏格兰诗选》等。
22、Andtwinkleonthemilkyway,
23、他与几位牛津教授共享了一次“高桌晚餐”,席间谈天说地,酣畅愉快。其中一位教授的能言善辩让他想起了自己求学时代的C.S.刘易士教授。
24、6)信仰是一种感情,这种感情的力量,就同其他各种感情一样,恰好同激动的程度成正比。
25、读诗赏译|杜秋娘《金缕衣》及7个英译本(有W.J.B.Fletcher等译本)
26、英诗原创|TheEchoesComeFinally
27、中国的很多新诗,却并没有做到这几点,尤其是最后几点。有的甚至还跟上述精神完全背道而驰:不美、不真、不哲学、不理性、没有普遍性。
28、 西学研究离不开翻译,二者相辅相成。以文学领域为例,20世纪外国文学领域的老一辈学者,如吴宓(1894—1978)、冯至(1905—1993)、钱锺书(1910—1998)、卞之琳(1910—2000)、季羡林(1911—2009)、杨周翰(1915—1989)、王佐良(1916—1995)、李赋宁(1917—2004)等先生,他们辉煌的实践告诉我们,研究和创作都离不开翻译,翻译和研究,翻译和创作,可以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从戚叔含、方重、陈嘉、张君川、索天章、鲍屡平等先生开始,即有从事早期英国文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这里所谓“早期”,包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两个方面)。杰出的莎剧翻译家朱生豪193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前身之一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著名但丁研究专家田德望先生曾在浙江大学教授英国文学史和但丁,他也是享誉中外的但丁翻译家。朱生豪、方重、鲍屡平、田德望等先贤,乃至早期欧洲文学专家李耀宗先生和早期英国文学专家沈弘教授等学界中坚,这些学人的实践同样告诉我们,研究和创作都离不开翻译,翻译和研究,翻译和创作,可以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可以说,“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第一辑的及时出版,继承和发扬了浙江大学,乃至新中国优良的外国文学研究传统,将有力地普及和推进我国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依然任重而道远,译丛的出版是新时代学术进步和“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我们瞄准世界一流是在立足中国大地的基础上进行的,“拿来主义”和文化自信相互补充,并行不悖。
29、雪莱的墓碑上镌刻着援引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三行诗句:“他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的丰富而神奇。”《不列颠大百科全书》这样评价雪莱:“在一个伟大的诗的时代,写出了最伟大的抒情诗剧、最伟大的悲剧、最伟大的爱情诗、最伟大的牧歌式挽诗,和一整批许多人认为就其形式、风格、意象和象征性而论,都是无与伦比的长诗和短诗。”
30、岁月沉重如铁链,压着的灵魂。原本同你一样,高傲,飘逸,不驯。——雪莱
31、读诗赏译|徐志摩《再别康桥》及四个英译本(有EdwardConnynham译本)
32、这,就是我说中国文人(不仅仅是诗人)媚俗的原因。就因为人家得了奖,那么你就得说他好;如果人家没得奖,那么你瞧也不瞧。就因为他在文学上有一点名声或权威,大家都一窝蜂地跟了上去同声喝彩。试问,你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原则到底在哪里呢?又因为这,文学和诗歌中又哪里能够有坦率的、开放的、真诚的、自由的沟通?生活中的走后门、送红包、趋炎附势、溜须拍马难道不是我们诗人所厌恶所不齿的吗?可是,我们自己在诗坛上的媚俗,跟那些人又有什么区别?
33、 话说回来,所谓的媚俗,其实不仅仅是诗坛,整个文坛、思想界、学术界也普遍存在着这个问题。有独立见解有思想深度老老实实做学问搞艺术的人被挤到最边缘,趋炎附势、投机取巧的人反而高高凌驾他们之上。这种普遍媚俗的大人文环境,实在是令人扼腕嗟叹的。而能够洁身自好不被这个大染缸染黑的诗人,就更令人打心里崇敬了。
34、从这门课上,姜红第一次知道《荷马史诗》《十日谈》,接触到哥特风格和巴洛克风格。
35、《西风颂》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的代表作之全诗共五节,始终围绕作为革命力量象征的西风来加以咏唱。
36、诗中诗人把西风当作革命力量的象征,它横扫败叶、席卷残云、震荡大海,是无所不及、无处不在的“不羁的精灵”。同时西风对新生事物起了保护和促进作用,是“破坏者兼保护者”。诗人愿意做一把预言的号角,告知人们:如果冬天已经来了,呵,西风,春天还会遥远吗?
37、Continuousasthestarsthatshine
38、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杨国斌当时在王佐良门下读博,他回忆,王佐良喜欢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文风好的文章,很喜欢《纽约客》,连本地新闻这种豆腐块也看,甚至会划重点。
39、他享受着“黑色的文雅字体印在雪白的纸上”的读书之乐。他每天清晨五点起床,早饭后半小时留给最难懂的书,慢慢地读。读的过程中,他觉得有时像是突然明白了一点道理,更多时则是感到喜悦和安慰。
40、 根据广为流传的线性历史观,中世纪孕育了现代性,文艺复兴开启了现代世界,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是中西文化进行较深层次接触和交流的肇始期。唐代传入的景教久已湮灭,我们存而不论;明末清初之际,西方古典和中世纪的一些思想观念,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学、地理学、数学等,已经借由来华的耶稣会士传播过来,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发生了发人深省的交汇和碰撞。这些耶稣会士借用中国文献里的“中古”一语来指称欧洲的中世纪。在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现代期刊,介绍西方的“文艺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世纪研究的最大成绩在于,学界已达成共识,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相反,该时期十分丰富、活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逐渐就欧洲中世纪文化、文学、历史、宗教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达成共识,对欧洲中世纪的重新发现成为新时期的基本学术成就之一。文艺复兴运动是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艺复兴文学和艺术表现了基督教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发轫期,人们刚刚走出“文革”,热烈肯定莎士比亚的价值和欧洲文艺复兴的划时代意义,喊出了弥尔顿式的“读书无禁区”的鲜明口号(文章发表于《读书》创刊号)。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被搁置了十五年之久的《莎士比亚全集》(十一卷,朱生豪等译),大家奔走相告,争相购买;1979年,译制片《王子复仇记》放映后,一时间万人空巷。无论洛阳纸贵还是万人空巷,国人对于莎士比亚的空前热情激烈地释放出来,这代表着民众在久久的压抑后,对新的文艺复兴的恳切召唤。自那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研究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在广度、深度、视野、方法、专业化、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做得越来越好。新世纪以来,相关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准,表现在研究队伍的扩大、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专著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学术翻译的持续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常态化等。2017年是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将这一运动名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ChineseRenaissance),这一命名具有世界眼光,充满了中国情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近代以来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有望迎来伟大复兴,这不仅是文艺复兴,而且是伟大的民族复兴。新时代伟大的民族复兴离不开中西文化交流和新文化建设,离不开对西方优秀的文化遗产,包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文化遗产的扬弃和汲取。小众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研究,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学、艺术史、科学史等方面,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助于深入理解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将有力促进我国的新文化建设。因此,我们认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的适时出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然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新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读者朋友需要优秀的精神食粮,来丰富他们的头脑和文化生活。
41、威尔士文学|《朝圣》:虔诚的双眼勾兑温和的光芒,渴望撕开一缕缝隙, 进驻夜的永恒
42、louelearnedletterstohereyesto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