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存平常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2、解说:无住在《百法明门论解》中是无贪的定义,因此应无所住是指无贪的意思,同时在般若系的经典中,心通常指慧心所,而慧心所在《百法明门论解》的定义是“拣择”,翻译为白话是指逻辑思维,因此窥基法师翻译为“以智证于无住”,也就是说通过正确的思维而成就无贪。同时无贪是一切解脱者的特征,不会再造任何善恶业,即“无住即无因”。
3、世间一切诸相,种种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没有真实不变的自性,而众生常常执着于“常”相,不明白事物的成住坏空是一个必然过程,故而产生种种烦恼。
4、当你为任何一件事痴迷的时候,放不下的时候,乃至任何一个人为任何一件事痛苦的时候,这句话都可以派上用场。
5、这里提到的法,也就是佛说的法,其实是不可取的,因为真正的佛法,是不可说的,说出来的法,已经不是真的佛法了,其实只是名字叫佛法而已。最重要的是后面两句,非法,非非法。
6、老和尚說:「你仔細聽了: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想一想;前後再三要思量,如意吉祥保安康。」商人聽後,覺得老和尚念誦的偈子也沒什麼特別,但是已開口要買這首偈子,只得向老和尚問:「這偈子要多少錢?」
7、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佛遗教经》
8、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0、23好丑现前,心安如海,妄想都尽,无诸逼迫。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名入涅磐。
11、24心不可纵,意不可逞,若能抑忍,则烦恼可除。
12、在世间的如来,只不过是如来的方便示现,并非真的如来。所以才说他“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然没有来到,哪里有什么去哪里呢?
13、菩萨修六度,以布施为首。布施不但能够利益他人,并且能够破除对于“我所拥有之物”的执着,能够将自己的好东西分享给大众,对治自身的悭吝习气,所以修布施能够获得巨大的福德。(金刚经名句)。
14、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要分清。作为一种学说,作为一个阶层,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开来
15、译文:世亲菩萨说:我相是概括的讲自己的五蕴身在三世中因为差别相而执取为实有,见过去生的自己延续到今生不曾断灭称为众生相,见今生的寿命不断存在所以称为命者相,见寿命灭去之后而受生于六道之中称为寿者相。然而世尊说,命者相就是经文中的人相
16、不要对布施的对象有某方面的执着。不要因为他曾经跟你结怨就不布施,不要因为他长相不好看就不布施,也不要因为他有没有回报你的潜力来判断是否布施。只要有缘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众生,我们应该一律平等布施。
17、“波罗蜜”意指“到彼岸”。佛常以“筏喻”来说明修行过程。
18、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19、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足矣。万物之灵的人,更知道懂佛敬佛。: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20、“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
21、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佛遗教经》
2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3、道不尽的道,说的头头是道,不如《道德经》一句话概括。
24、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25、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26、儒家思想,是百家学说之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或,由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也是中国的主流意识。
27、这一段颂偈里藏着大智慧,譬如工画师,这一段里与(楞严经)里深藏的智慧之海,略有相似,值得一读再读。
28、无论心法或色法,其体性都是毕竟空。万法皆有其性(本体)与相(外在表现),相是缘生法,缘生则无自性,即是空。空即无相,无相即一相,一相即平等,平等即无高下。
29、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金刚经》
30、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31、《金刚般若经赞述》:“世亲云:我者总观三世五蕴差别执,见过去我相续至现在不断名众生相,见现在命根不断住故名命者相,见命根断灭过去后生六道名寿者相。然婆伽婆说,命者即是此名人相”
32、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33、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34、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現觀莊嚴論略釋》
35、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36、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也就是空的,并不是那个真如本性,如果一个人悟到了一切相,非一切相,也就可以见到,事物本来的样子了。
37、悟道的根本是从万物的本相到表象之间的变化过程,经过我们的思考和分析,得到一个合乎科学逻辑的结果。有和无,真和假本身是矛盾对立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个整体,这是事物本身的玄妙之处,唐代王伟的诗句“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就是很好的佐证,洗心是为了什么?因为心底有悬而未解的疑惑。悟道又是为了什么?因为需要一个正确的答案来解释眼前的迷津。因此上道的涵义就是有和无,真和假,虚与实的循环论证,悟道就是参悟彼此之间的变化规律,然后发现其中的玄妙。
38、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不是说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而是要认识到它们只存在于因缘聚散的过程中,是缘起性空的。如果我们能看透“万法恒常实有”的假象,破除法我二执,就能证得实相,即见如来。
39、以上分析,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有不对处,欢迎留言补充指正。最后一句,留给大家分析。
40、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41、不要对布施出去的东西有执着。不要因为布施出去的东西很好,事后又反悔;也不要因为觉得有失身份,不好意思布施一些“小东西”,只要是众生需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欢喜地把它布施出去。
42、「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43、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