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首《清平乐》是晏殊的代表作之堪称是千古名词了,也体现了其闲雅流丽的词风。清代著名词学家余陛云极为推崇这首词,认为其“词格甚高”。
2、晏殊官至宰相,其心胸广阔,为人豁达,从不嫉妒贤能,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欧阳修在《晏公神道碑铭》中说:
3、据北宋魏泰的《东轩笔记》记载:“晏元献当国,子京为翰林学士,晏爱宋之才,雅欲旦夕相见。遂税一第于旁边近,延居之,其亲密如此。”虽说后来宋祁因亲自起草了晏殊罢相诏书被后人诟病,但晏殊落难之时,众人避之不及,唯有宋祁不避耳目,公开宴请晏殊,送行三十里。这既说明宋祁公私分明的态度,也说明了宋祁对于有着知遇之恩的老师晏殊一种尊敬,晏殊对于宋祁也没有什么怨言,也没有因此就怨恨宋祁,也许在晏殊内心明白宋祁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这就是一种肚量。从这一点来说晏殊、宋祁师生之间是有一定默契的。
4、一个城市发展文旅事业的因素,需要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众多的经典文物景点,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商丘拥有产生晏殊,范仲淹,张方平等杰出人物的厚重历史文化,拥有应天书院,商丘古城,火神台,芒砀山汉墓等经典文化价值文物景点。
5、市县镇三级分别设立二晏文化研究会,下面作为分会,并把李瑞清、桂瑞藩等地域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覆盖全县。
6、大道自然,万物轮回。花开花落,月盈月缺皆逃不过这个规律。而悠久的文化长河,沉浮也似乎有定数,若是将这个定数看作是一个个四季轮回,那么宋仁宗一朝,则是千年难得一见的锦绣春天。这个春天,百花争艳、光彩夺目,在本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学史中熠熠生辉。
7、晏殊的用语极为清雅。开篇“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见”等,寥寥几句就点出晚春特点,小径边花朵多数已经零落,只剩稀疏几朵挂在枝头,郊野的绿意越来越深,高台旁的树木也己繁茂。开篇三句,一句一个点,由近至远,通过诗人的描述,读者能够体察到时光的流动。上片歇拍,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对暮春之景再添一笔,“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春风不懂得约束,使杨花漫天飞舞,向着行人扑面而来。上片至此,句句写景,既有颜色的差别,又有近景远景的错落,还使人隐隐感知出时光的推移。
8、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9、《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商丘应天书院始建于五代后晋时期,由乐为教育的杨悫创办。之后,杨悫的弟子戚同文继承师业,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出类拔萃,百余名学子中,科举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而后宋朝富人曹诚出资建造书舍150间,聚书一千五百多卷,广招生徒,盛况空前,朝廷赐匾额“应天府书院”,取得官学地位。不久,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国家的最高学府之一。
10、在文港本地,有些热心人士,对晏殊的研究一直在做,如晏氏后人晏发根收集晏氏资料二十余年,在建好晏氏宗祠、晏氏家庙的基础上,晏氏宗亲也积极推动江西晏殊文化促进会的筹备工作,积极推动“晏殊纪念馆”的兴建,“晏殊纪念馆”建成后将填补进贤县江西宋代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建设一大空白。
11、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言,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
12、 人物的形象美和生活美,在这美的意境中再现出来,鲜明、真切,如在眼前。“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凄凉意境,令人销魂、断肠。作者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以造成意境美,使读者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纳兰性德怀恋亲人、歌咏自然的小令,清新婉丽,格高韵远,极富情味与美感。他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在塞外风光的描绘中,透露出离愁别恨,一片乡思,于情景交融之中,展现出美的意境。(晏殊的词风特色)。
13、晏殊可以说是开北宋倚声之祖,开婉约派之先,对宋词小令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晏几道便是受其父影响。不过晏殊一生没有经历什么逆境,又生活在太平盛世,所以其词少了一些情感的起伏,多是富贵闲情,以及宴饮之作,读来冲淡平和,题材内容有些单调。
14、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15、愈是富贵,便愈餍足人心,尽情享受,但愈具有享受意识,便愈担心失掉,油然便生失落意识和岁月苦短的感叹。
16、上阙:红笺又名薛涛笺,唐朝的时候,女诗人薛涛在浣花溪畔定居,并在此想出了一种染色法,制造了许多彩色笺纸,这种笺纸被时人称之为薛涛笺,共有十种颜色。当时薛涛特别喜欢用深红色的笺纸写诗与元稹、白居易、杜牧等人唱和。
17、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18、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雄健而为人所称道。
19、晏殊地位显达,生活优越,这使得他的词拥有一种雍容的气度和一种体察万物的闲情。今天我一起来品读他的一首小令《踏莎suō行》踏莎行
20、晏殊是富贵平和儒雅的,他自幼聪慧,十四岁就赐同进士出身,至仁宗一朝已是宰相。他在词学一道,与欧阳修并称欧晏,又与儿子合称二晏。晏殊极善小令,今天我们就一起品析他的一首小令,词牌正是《清平乐》:
21、在应天知府任上,晏殊大张旗鼓地尊师重道办学。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知应天府,一到应天府上任,就很重视地方文化和教育。积极进行实地调研,于是,由政府出资整修,增加设施,扩大规模,使书院内不但有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而且学子们的学舍也大为扩建。应天书院在物质装备上达到鼎盛时期。
22、到了晚年,晏殊因病请求回京城医治,待病好以后,再出京任职,仁宗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过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了,仁宗想前去看他。晏殊知道后就立刻派人捎信给仁宗,信中说:“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担心了。”不久即于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去世。仁宗虽然亲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他感到遗憾,特地二天没有上朝。赠给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门下省长官)的官爵,赐谥号为“元献”,在碑文的首款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
23、俗话说的好,“诗如其人,文如其人”,其诗作雍容华丽,从容淡定,有富贵之气,这也是他性格文雅,端方,大气一种具体呈现,更是北宋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一种真实的写照,晏殊的诗词是一种朝代的气象象征,更是那个时代最美丽,最璀璨的花朵。
24、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说:“晏元宪公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喝酒喝到兴致高涨的时候,晏殊当场为大家填词助兴。晏殊大部分诗作就是这样诞生的。
25、这又与他的出身、教育、环境相关。首先我们来说晏殊的词的风格。晏殊被誉为“北宋倚声初祖”,其词多寄予人生感叹,是一种富贵闲愁。晏词内容丰富,辞藻华丽,语言凝练,平淡而富有韵味,圆融温润,哀而不伤。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
26、殿试结束以后,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看到试题自己曾经做过,就马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
27、 (1)雍容典雅,体现出浓重的富贵气象。一生圆满幸福,具有真富贵的生活,又具高雅脱俗的情趣,发而为词,多富贵之语,和平之音。
28、宋仁宗时期,西夏李元昊自立国号“西夏”,至此宋夏军队在西北边境爆发了持续连年的战争,由于自身体制的原因,北宋军队屡屡败绩,损失严重。
29、此后,晏殊一直在地方任职,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晏殊因病医治才会回到京城,第二年,即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去世。仁宗虽然亲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他感到遗憾,特地两天没有上朝。赠给晏殊司空兼侍中,赐谥号为“元献”,在碑文的首款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
30、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31、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晏殊颇有研究的晏发根同志可以和学者合作,共同把《晏殊传记》完成。
32、不过这段历史,却很少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出现在荧幕之上。在不久之前,古装电视剧《清平乐》播出,虽然其情节故事性不强,但却展现了许多这一时期的文人风采。
33、环境。晏殊的年代真的是宋朝最好的年代,而宋朝又是中国历史上对待文人最好的年代。宋朝自赵匡胤建立北宋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文官治国的方针。自此,文人在宋朝就逐渐兴盛,且宋朝不兴文字狱,文人们可以各抒己见,高谈阔论。在宋仁宗时期,其“仁治”更是弘扬到了最大。而仁宗对晏殊亦师亦友,极其信任。宋朝当时的政治相对清明、社会相对文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才诞生了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文学高峰-宋词。
34、“垂帘听政”,这个成语大家或许都不陌生,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历史典故出自晏殊。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去世,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单独向太后禀奏,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了太后“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
35、虽是少年得志的太平宰相,但多愁善感使晏殊常常陷入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悟和对人生苦短的深沉反思中,他善写“离别恨”,词作中流露出一种普遍的浓愁幽怨,他频繁咏叹“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清平乐》)的无奈,低唱“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蝶恋花》)的哀伤。
36、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做宰相兼枢密使,富弼做枢密副使,于是,晏殊请求辞去所兼的枢密使职务,皇上没有允许。晏殊晚年仍专心孜孜地学习,不知疲倦。他受到皇上的信赖和恩遇达到如此地步,当之无愧。
37、下片,“翠叶藏莺,朱帘隔燕”两句又将视角投至眼前,黄莺在绿叶间穿棱,帘外的燕子啁啾着飞舞。室内的香炉内香烟袅袅,细细轻轻地婉转飘散,仿佛游丝一般。“炉香静逐游丝转”是本词中特别有味道的一句,用精致细腻的笔触写词人的闲情雅趣。本句明明是写香烟飘散的动态,却衬得诗境格外安闲宁静,再与前句中的“藏”、“隔”等语词连缀,华堂内一派静谧之气被诗人巧妙地勾勒出来。结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将美好的暮春画面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清愁。梦是迷离的,斜阳是忧伤的,庭院是静谧幽深的,结句中一连几个意象,烘托出一种迷蒙愁绪,这愁绪是因静静流转的光阴而起吗?仿佛令人难以参透,这也是本词的魅力之处,意象是清晰的,传达的情感却是惝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