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诺贝尔评委会出于政治原因将奖授予一个不太出色的作家,也会因为作者太有名而拒绝授奖!
2、写出了《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怎样看待这部令自己名声大噪的小说?他为什么要说“文学就像是木工活”?他如何从祖母讲故事的表情中,悟出了那种最恰切的叙事的调子,并将其用于《百年孤独》且大获成功?
3、“等一会儿走吧,”他说。说话的时候,他没有看那个女人。
4、 以及,我心爱的B站读书大v也超级推荐呐~
5、神父看看那个女人,又看看那个孩子。看到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的继续说:
6、二战期间,格林被派往塞拉利昂,在那里,他和军情六处的金·菲尔比成为了好友。金是一名双重间谍,是世界间谍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间谍之一。
7、始于经验,发于灵感,忠于技巧,至于初心。他的宿命是写作,又把恐怖的宿命感置换成一种“以文学为一生志业”的欢愉:“是啊,没错,你就是那个被上帝选中的人。”
8、还有一种比较花边的说法,是格林抢了某个诺奖评委的情人。
9、大作家们的小怪癖,以及那些好玩的仪式感、立场鲜明的好恶,实在可爱到我了!
10、一九二七年,德莱塞与刘易斯的女友汤普森恰好都在俄国采访,二人有许多共处的时光,“德莱塞对每个他碰到的女人几乎都设法引诱,所以他色诱刘易斯未来的太太,似乎也不是刻意的恶行”。事后德莱塞和汤普森各写了一本俄国纪行,德莱塞的书中有部分段落明显抄袭了汤普森的文字。(马尔克斯是哪国的作家)。
11、他一生中已知的最重要的女人有五个。其中最重要的是情人凯瑟琳。
12、我来哥伦比亚是朝圣的。遗憾的是,因为行程所限,来不及去马尔克斯的故乡阿拉卡塔卡镇,只能在波哥大寻找大师的蛛丝马迹。但在这座城市,如果你不张嘴去问,很难在日常细节里看见马尔克斯的巨大荣光。而在智利,你在城市的街巷里游走,一不小心就可能在街头涂鸦中看见聂鲁达。智利人熟练地画出聂鲁达宽阔的脑门和大鼻子,他们把以伟大的诗人为荣表达得直接坦荡。哥伦比亚人当然引马尔克斯为骄傲,当他们知道你是作家时,总要一遍遍问你,他们家的马尔克斯对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但是马尔克斯尚未全面渗透进波哥大的日常生活。因为大师还不够古老?或者他们还没来及消化一位超级大作家?
13、小姑娘十二岁,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那位妇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身上没有一点儿线条,穿的衣服像件法袍。要说她是小姑娘的妈妈,她显得太老了一些。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14、第二年,由俄译本和英译本转译而来的《百年孤独》中文版涌向了大小书店、书摊,在中国刮起一股热潮,并影响了中国一众著名作家,如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等。
15、有些作家把现实活成了小说,马尔克斯则泾渭分明,他把天生过剩的力比多宣泄在文学创作上,生活中则做个安分忠贞的丈夫,连诺奖访谈上都要撒把狗粮——要是没有妻子,我永远完成不了《百年孤独》。
16、此后,纳博科夫翻译了俄国作家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的著作《欧根·奥涅金》(《ЕвгенийОнегин》),并在译本中加入了大量的注释,威尔逊却不喜欢这部译作,撰文称纳博科夫的翻译是“令人失望之作”,而且语气颇为尖锐:“大家都知道纳博科夫怪僻倔强的怪脾气,他喜欢戏弄读者,故意惊吓读者或者让读者觉得苦恼。”
17、毕竟他的人生,追求的从来就不是平静安稳、细水长流,而是轰轰烈烈、不枉此生。
18、欧内斯特·海明威(左)与格特鲁德·斯泰因(右)
19、《巴黎评论》或毒舌或体察入微的记者们,毫不客气地写下了对这些伟大作家的“印象”:
20、马尔克斯说:“在我的小说里,没看有任何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
21、“有时候我们会把某些我们搞不懂的事情归结为魔鬼在作祟,而不去想,会不会是我们在对上帝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22、这种宏大的时间跨度,让孤独超乎青春,超乎个体,上升到家族纷争、政治斗争、人类起源之上的一种亘古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