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2、1993年,巴金90岁诞辰时,四川省作家协会打算以巴金的名字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巴金又是坚决不同意。巴金专门致函四川省作家协会,再次表述自己的意见:“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3、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4、可以理解巴金在塑造利娜形象的时候,他获取了很多方面的资源。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作品当中有着对俄国当时社会的丑态的揭露,可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达到自己对中国现实丑恶的一种表达,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敬重,自己所写的是有理想的人,不是革命者,他们忠于理想,不停止追求理想。在利娜写作当中可以看到巴金在写小说的时候,一直秉持的那种理想主义色彩。
5、关于文学馆的事,我同光年同志研究了,现在领导上还是比较重视,冯文彬同志提议先由北京市拨一所房子作为过渡之用,年过后就需要自己去跑、去催,否则仍然是一纸空文。地方是北京原国际俱乐部(在东交民巷),抓紧一点也许能给,这样可以先有落脚之处,便可着手工作了。叶老的字已经写好了,我将去取来,先把招牌做好挂起来,其他一些准备工作,都将逐渐开始做起来了,还想向各省市文联作协发信请协助搜集有关资料。您有什么意见,望随时示知。(26)(巴金的资料和作品20字)。
6、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经常被人误解来源,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7、“与陈老师的结识得感谢另外一位老师:李辉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编辑,作家、学者,著有《巴金论稿》等。”周立民说,那时他刚刚参加完中考,没有了考试的压力,他兴冲冲地到镇文化站借书,意外地看到一本《胡风集团冤案始末》。上高中后,周立民始终想得到这本书,他决定给作者李辉写信,希望能让他帮助买到这本书。李辉将这封信在单位传阅,同事们不相信这是一个高二的学生写的,李辉认真地给周立民回了信,以后不断帮他买书。
8、巴金先生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我有朋友,我有无数的散处在各地的朋友。”
9、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
10、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五四”运动使他打开眼界,树立起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的社会理想的信念。1927年赴法国学习,第二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11、《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12、《“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是茅盾书信研究的第一部专著。本书以作者北塔在中国传记文学领域最权威的《传记文学》杂志开设的茅盾书信研究专栏里的文章为基础,精选了茅盾与蔡元培、钱锺书、巴金、周作人、俞平伯、赵朴初、施蛰存、戈宝权等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的通信,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研究和文化解读。
13、巴金却说自己“不”。这个“不”,不是他在《随想录》中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而是对自己的文学成就,文学生命:他说,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是废品。
14、学者王笛在评价这本书时说:司昆仑的新作《巴金〈家〉中的历史:1920年代的成都社会》,通过分析巴金的经典“激流三部曲”,从历史资料中去寻找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和新颖的考察方法,来揭示了1920年代成都的历史,特别是这个时期社会变化的方方面面,从下层的奴婢,到精英知识分子,还有手握实权的军阀,等等。这样,从这部小说中家族的各种角色出发,揭示了他们所代表的阶层、思想乃至文化。让我们看到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小至个人的命运,大到革命的运动,以及个人命运怎样与五四时期的那个大时代联系在一起。
15、别无选择,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修缮。罗荪向巴金汇报:“文学馆的事已作了布置,下周将去访乔木同志,拟一面修缮,一面着手收集资料,并住进人员,订出进度规划,积极进行。”(31)随后,罗荪又向巴金详细叙述由张光年支持的中国作协d组会关于现代文学馆面临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部队占用的房子正在有期限的撤出,商请清华大学建筑系设计初步方案,“拟订了修建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修缮三两个院落,第二步清除火烧场,修建第五个院子,第三步修建第六个院子”还有专门修建一个文物资料存放处……”(32)
16、可是,在所谓的学术界之外,我倒看到了不少人对于作家日记、书信、笔记等资料的整理和出版的热情,比如李辉自2003年以来所主编的“大象人物书简”“大象人物日记文丛”(大象出版社)等丛书,至今已推出多种,远远比某些大学所谓重点学科所生产的学术产品更坚实。一些收藏者和读书人以书话、札记等形式所写的文字也比学术论文更有生命力。对作家书信日记及其他文献资料的整理、解读和应用,会使文学史立体起来;对于作家心态的把握,作品产生的背景和传播过程的梳理,乃至于时代氛围的认识等都有重要意义,而这些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工作,还应当成为文学史研究的本体。
17、(24) 罗荪1981年6月28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7页。
18、▶ 到城市上空的“非常花园”,给心灵做一场SPA
19、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21-5页数: 520定价: 100丛书: “思想的边界”丛书
20、这位从庄河青堆子走出的“农家少年”,由于离我们太近,我们常常忘记了对他的关注。
21、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22、“首发上海”系列作为全新的重要板块,将以“上海”“巅峰”“首发”为核心标准,围绕上海题材、上海作者、上海出品的重要作品举办新书首发活动,挑选标准为该作品领域的顶尖作者或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以及有独创性的题材。
23、导 语 巴金小说和20世纪的中国历史 ......1
24、1935年3月,中篇小说《电》出版。1936年4月,《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出版。
25、巴金藏名家书画展展出巴金生前精心保存的沈尹默、茅盾、冰心、张乐平、黄永玉、黄苗子等友人赠予的近20幅珍贵的书画作品。
26、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代表作《家》《寒夜》《随想录》等。
27、 随想录
28、1929至1933年,辗转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雾》、《雨》等代表作品,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等。
29、巴金对这本书并不满意。很重要的原因是书名由《断片的回忆》被改成《巴金自传》。估计编者是为了统一丛书中各本的书名,也是为了招徕读者才这么做的。偏偏巴金他向来不喜欢做名人,更不大喜欢名人的做派。还有些细微的原因,“我不满意它,因为除了错字多、售价贵以外,它还比我的原稿少一章,那是被审查会删去了的。”(《〈忆〉后记》,《巴金全集》第12卷第4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此书售价是大洋六角,我查了一下后来出版的《忆》,内容比此书几乎多一倍,平装三角,精装四角五分,虽然《巴金自传》纸张要好一些,相比之下还是贵了些。删去的文章是《信仰与活动》,也是书中意义非凡的一篇,作者都不高兴自己的书残缺不全。1936年,改名《忆》,增补了几篇文章,巴金在自己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了此书的新版,这也是以后通行的版本。而以《巴金自传》为名的这本,仅印一版,倒成了稀罕版本。
30、《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以郭沫若57岁至86岁(1949—1978)之间的友朋信札为基本材料和线索,主要讨论了五个问题:郭沫若对旧作《历史人物》《地下的笑声》《洪波曲》以及古文字类著作的整理、修改和再版;《武则天》《蔡文姬》《管子集校》等重要著作的写作过程;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权与责;作为著名诗人和中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如何在文坛发言;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人和学者,郭沫若在新中国的对外交往中扮演何种角色。
31、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 、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d政府的黑暗、腐败。
32、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另一个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他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于是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那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便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33、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34、读完画册,今天的“后浪”们会发现,巴金的世界是博大的,从胸怀到能量;也是纯净的,他始终目标如真诚如初;更是朴素的,不论他有多大成就,总是轻轻地说:“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35、从巴金先生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从而丰富人生。
36、我谈起已故女作家罗淑,非常惋惜她生前写得太少了。巴金说他手头好像还保存有罗淑的几封信,应该有个单位来搜集这些东西,包括别位作家的资料,都应放在一起,好让人们来研究。我说可以考虑把原稿先在报刊上发表,巴金以为:“那倒不一定,只要有人管起来就好。”(2)
37、(8) 巴金:《再说现代文学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439页。
38、罗荪对巴金说:“我将尽可能摆脱其他工作,全力抓文学馆的事。”(33)“承您的信赖,我总尽一切力量促其成”。(34)1983年,罗荪,虚岁七十二岁;巴金,虚岁他们都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暮年,在这个年纪,在身体都相当不好的情况下,他们一南一北共同为一个事业的开拓而殚精竭虑,想来不能不令人感动。文学馆,从一个梦想到短时间里落地生根,是一大批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奋斗的结果,开拓者们的奉献精神,不容忘记。文学馆的第一任馆长杨犁就曾以“创业难,但亦乐在其中”谈文学馆创建的不易:“文学馆从无到有,由小及大,是由于文学家的响应,由于多方的支援,也有同仁的努力。所进驻时还不过五六个人,从清除院场、瓦楞上的蒿草做起,以零为起点的资料汇集就更为艰难了,他们捕捉每一个信息,从报刊杂志上,也到旧书店收购站去,甚至打算到造纸厂寻找线索。那是一点一滴的积累。”(35)黄裳1983年去北京特地去了万寿寺,他看到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就在废墟后面的一进大殿里受到接待。听负责同志介绍万寿寺拨交现代文学馆后的工作进展情形。李枫同志后来也赶了来给以指导、说明。工作是艰难的。地处西郊,交通不便;生活设施几乎全无。因为是古文物建筑按规定在寺的周围若干米之内不得建造取暖的锅炉房,殿里更不能生火。北京的冬天,在这四面透风的大殿里办公就先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殿里的佛像早已没有了。改为练功房后,方砖铺地也改成了水泥地平,大殿里疏落地堆放着一些新购置的书架、铁床和零碎的办公用具,此外就是一捆捆新出版的文学书。有的还没有解开、上架。每种书大抵都有两套复本。报纸杂志也有一些,一切都呈现着草创的样子。”(36)二十多年后,黄裳还深有感触地说:“一九八三年秋赴京之前,去看巴老。他嘱咐我一定要抽空到现代文学馆去看看,回沪后把见闻告诉他。那时是文学馆的草创初期,暂时借住在万寿寺。我设法借了一部车子去了一趟,见闻就写在《东单日记续篇》里。设备简陋,困难重重,那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工作之艰辛,看了使人感动。”(37)
39、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21-5页数: 452定价: 100丛书: “思想的边界”丛书
40、(33) 罗荪1983年4月2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7页。
41、作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是中国70后巴金研究的佼佼者,著有多部关于巴金研究的著作。
42、中国茅盾研究会原副会长钟桂松说:“北塔先生的《“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是一部研究十分扎实的学术著作。这部著作,以它别具一格的选题和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的解读,填补了茅盾研究的空白,是茅盾研究史上有学术高度,有历史厚度,有根有据,可读可赏的著作。”
43、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后期,《火》《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
44、上海谷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检索了2009年-2019年的知网关键词检索,巴金的研究文章约1700多条,经筛选后有效样本近800篇。
45、1990年,获得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46、人生需要导师,周立民坦言,当时,他就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是这些人生导师将他一步步引入到一个巴金研究的殿堂。
47、1984年10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48、《金坚玉洁的友情——冰心与巴金往来书信读札》节选
49、(26) 罗荪1982年1月1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1页。
50、1993年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
5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52、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
53、1936-1943年是林憾庐编辑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他为了刊物的生存而在炮火下辗转各地,苦心维持的各种努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期间也是他与巴金友谊的建立和见证期。我根据林憾庐散见在报刊上的史料,追寻林憾庐抗战前后的足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并挖掘出他们编辑工作者在抗战时期的工作和思想状态,同时澄清以往他与巴金交往中一些模糊的细节,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林憾庐能有所裨益。
54、趁自己还年轻,给自己一个机会。努力奔向自己想要的生活。
55、1936年,一部长篇小说《家》震惊文坛,它的作者巴金,迅速在文坛,站稳了脚跟,奠定了文学大师的地位。
56、这是巴金与邵洵美的“隔空”交往,在1930年代,他们同在上海,是否有过面对面的接触呢?1936年2月出版的《六艺》杂志中有一幅鲁少飞画的《文坛茶话图》,上面“坐在主人地位的是著名的孟尝君邵洵美”,邵洵美请客不是稀奇事,他能否请座中诸人才是一个问题。退一步讲,即便是在画家设计的虚拟场景中,巴金和鲁迅也是站在离邵氏很远的另一端。巴金和邵洵美,显然不在一个朋友圈内,不过,他们的朋友圈中却有不少共同的朋友,如此说来,两个人能否相遇呢?我只能说有这个机会,可是我还没有找到具体证据。近年来陆续发表的傅彦长日记中,对三十年代上海文人的交游情况记载甚多,其中涉及邵洵美之处很多,谈到巴金的也有。可是,关于两个人碰面,只有一次疑似的记载。那是1932年7月17日日记:“到新雅、中社、海青,遇王礼锡、徐仲年、钟独清、荣玉立、邵洵美、谢寿康、徐悲鸿、陈抱汪亚尘、陈春随、华林、田汉、李宝泉、关紫兰、火雪明、巴金、索非、徐调孚、曾仲鸣、吴曙天、钱君匋、顾均正、孙福熙、章衣萍、周乐山等。”(《现代中文学刊》2018年第1期)那一天,傅彦长是去了三个地方遇到这些人,也就是说这些人是分别在三个地方,而非同一处。他的日记中,记载过巴金的一次请客:“到界路中国银行、安乐园、南京影戏院、新雅(晚餐,巴金请,列席者林微音、叶秋原、李青崖)、大华跳舞厅(林、叶两人同往)。”(1933年3月6日日记,《现代中文学刊》2018年第5期)这里有好几位都同邵洵美来往很多,但是巴金请客名单中偏偏没有邵洵美。或许可以判断,两个人即便平日里有来往,也算不上比较密切的朋友。不过,邵洵美在文章中曾提到巴金和他编辑的图书。谈文学批评时,他说:“譬如茅盾或是巴金的一部小说,作者的抱负一定非凡,但是经批评家一说它是在要暴露某一阶级的罪状,或是在要显示某一阶级的功劳时,它的意义便确定了,便有了限止了,它便死了。”(《伟大的晦涩》,《一个人的谈话》第15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7月版)谈到沈从文的《八骏图》,邵洵美说,此书是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的,“这书装潢很幽雅,尺寸也可爱,足见编辑丛书的巴金先生的趣味”(《不朽的故事》,《一个人的谈话》第115页)。
57、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1972年,巴金夫人病逝。
58、从一个设想,到一代作家共同呼吁,再到筚路蓝缕中梦想实现,中国现代文学馆从创立到发展,可见巴金和他的朋友们强大的行动能力和践行自己信念的不懈努力,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践行理想的一个成功样本。
59、“一切梦都消失了”之后——郑振铎、巴金及其他
60、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61、在父亲的衙门里,小巴金的生活带着许多奇幻的色彩。他从小跟父亲走过川北广元不少的高山大川,看见过好些不寻常的景物。仆人轿夫之类的下人几十个,来自四面八方,相识的、不相识的都和平地生活着。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一旦触怒主人就不知道第二天会怎样生活下去。这些都引起了小巴金对他们的同情,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童年的一部份,深深受到仆人们的热爱。他还常在马房里、轿夫的床上、烟灯旁,看瘦弱的老轿夫抽大烟,叙述他青年时代的故事;和“下人”们围在一起烤火,席地而坐,听叙述剑仙侠客的故事。就这样,一度时期小巴金梦想长大以后做一个侠客,没有家庭,一个人一把剑飘泊四方,劫富济贫……
62、张光宇为邵洵美译作《逃走了的雄鸡》设计的封面图
63、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21-5页数: 400定价: 00丛书: “思想的边界”丛书
64、今天,我们就推荐四川文艺出版社新推出的一部关于巴金的新书。这就是美国司昆仑的《巴金中的历史:1920年代的成都社会》。
65、正如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所言,“今年是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也是巴金故居向公众开放的第十个年头。在众多纪念方式中,阅读巴金是最贴近的方式,这也是上海之巅读书会以《巴金的世界》开启‘首发上海’系列的原因。正因有巴老的事业、作品、精神,才有一代代追随者、传承人。作为文学、学术和出版的同道,我们还可以为中国最优秀的作品在上海首发首展做更多的事。”
66、表现巴金是有革命精神的人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67、《人间》三部曲,这三部小说,被后人称为“人间三部曲”,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巴金后期小说的扛鼎之作,长篇绝唱。本套书可以说是巴金创作艺术的高峰,整体创作风格陡然一变,由早期的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冷静深刻的人生世相的揭示,其艺术水准远在成名作《家》之上。
68、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
69、1938年3月,长篇小说《春》出版。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70、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新北京”——从黄裳致巴金、萧珊一封信说起
71、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
72、第五章 学生、军队和军阀:成都的抗议活动和战争 ......133
73、巴金的域外小说作为“新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是我们在对巴金早期小说进行研究时应予以重视的重要方面。巴金域外小说中的情感书写兼具细腻柔和与紧张激烈的质素,往往在看似舒缓平和的小说叙述节奏中将情感高潮进行凸显,并在情感书写的背后对人类面临的永恒困境及问题进行揭示,这既是巴金域外小说在跨越种族文化进行创作方面的独特展现,也是五四精神渗入其小说创作的一抹异彩。
74、2002年,周立民考取了国内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上颇有造诣的复旦大学博导陈思和教授的研究生,由此离开大连去上海。
75、在该丛书研讨及发布会上,四本书的作者周立民、北塔、李斌、逄金一分别就所著书的情况做介绍。周立民认为,从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转折时期文人的心态,他们用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历史转折;北塔在发布会现场与读者分享了创作的缘由和心路历程,并感谢出版社,将他的文字“小孩”打扮成了一个“英俊少年”;李斌认为,《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从书信的角度讨论大家是一种比较特别的角度;逄金一认为,“思想的边界”丛书完美地体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文学与文化的结合,文学研究与生命观照的结合,大师、名家的美学观点与写作者个性化提炼的结合。
76、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77、这些书信,很多是首次面世,它们打开了巴金的另外一个崭新的世界,为我们全面认识和研究巴金文学观念和思想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亦还原了一个中国作家真实可爱的整体形象。
78、洁白的心房充溢着新生的恩惠——巴金、胡风、萧军在历史转折年代中
79、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
80、1990年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81、对于正在推进中的中国现代化事业,巴金认为精神的现代化更不容忽视:“点着火柴烧毁历史资料的人今天还是有的;以为买进了最新的机器就买进了一切的人也是有的。但是更多的人相信我们需要加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认识。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文学,认识中国人民的心灵美。我们有一个丰富的矿藏,为什么不建设起来好好地开采呢?”(9)这等于说文学馆从设想中就不仅仅是史料保藏的“仓库”,它是与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和文学史联系在一起。
82、得来信后,我曾与光年、周扬同志讲到这事,他们十分赞成还自告奋勇,必要时他将去活动一所房屋,以作馆址,需要先搞一个缘起和方案,征集一些同志参加……我想总要促成此事。(19)
83、1954年9月15日—29日,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4、《金粉世家》是生活型的,合乎生活常理、逻辑来写的,这样的通俗作家,生活逻辑推理化建构小说,小说是常态的,也长期受到大家欢迎。而巴金的《家》意义主要在于当下,当时的当下,在时代转变古今演变,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之下,巴金领风气之先,最先敏锐感觉到时代变化,所以它的价值意义在这个地方。正如我们肯定胡适一样,他是开创者,我们在讲改革的时候,他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巴金的价值意义,我觉得完全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85、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是中国现代的文坛泰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宦家庭。
86、一次,他从电视上看到介绍《巴金六十年文选》,便四处求购,后来还斗胆给巴金写信,写贺卡。“戏剧化的是,20多年过去了,我在巴金故居里,居然找到了这些信和贺卡。”更想不到的是,他还写了本专门研究巴金随想录的专著。
87、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88、1954年9月15日—29日,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0年4月,散文集《赞歌集》出版;同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79年12月,杂文集《随想录》(第一集)出版。1982年10月,《随想录》(第三集)出版。
89、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