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鞭辟入里,举一反穷源竟委,切磋琢磨,含英咀华,追根溯源,寻根究底,追本溯源,穷原竟委,咬文嚼字,精益求精。
2、学习知识绝对不能囫囵吞枣,马虎了事,要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彻底。
3、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拼音:( bù qiú shèn jiě )
5、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6、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7、做事不能囫囵吞枣,要静下心来做,否则欲速则不达。
8、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9、学习知识不能囫囵吞枣,而要细嚼慢咽;运用知识更不能张冠李戴,而要细心!
10、拼音:( bù qiú shèn jiě )
11、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12、2, 一看到这个可恶的家伙,她的心里就像吞下了一爪蚂蟥似的。
13、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14、(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15、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囫囵吐枣,一知半解,望文生义,含英咀华,生吞活剥,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16、如果你的孩子在暑假六周时间囫囵吞枣所有的材料来获得一个全年的学分,长期来讲,你将发现这将对您的孩子有害。
17、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18、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19、举一反融会贯通,贯通融会,含英咀华,细嚼慢咽 ,穷原竟委,寻根究底 ,咬文嚼字。
20、读书不是竞赛,你是去悦读,因此不妨慢慢地来,就好像品味美味的佳肴或享受愉悦的性爱:请细细的体味,切勿囫囵吞枣。
21、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22、(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23、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24、(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25、1, 一只小鸡吃玉米、喝水、吞下小鹅卵石,却还是抱怨自己没有牙齿。如果它有牙齿,它要吃铁吗?
26、鹘仑吞枣,走马观花,生搬硬套,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27、(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只是不理解,不加分析笼统接受。囫囵:整个儿。
28、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29、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30、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31、3,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32、史密斯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33、老师叫我们熟读明天的课文,而我囫囵吞枣的几分钟就看完了。
34、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35、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36、“囫囵吞枣”:做学问不可以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要把问题看明白。
37、我已经读过数不清的电子书,囫囵吞枣了各种博主的许多经验,知道了所有可能的结果。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