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
2、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3、星河皎洁,月光澄明,赏萤火,吃瓜果,阅经史,心静自然凉。
4、近日常有雷雨突然出现,大雨使暑热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5、物候,是指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6、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的,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动身向北。
7、在《群芳谱》中,古人将这种木瓜属的植物列入了“海棠四品”之中——“贴梗海棠”虽有海棠之名,却并非是苹果属的海棠花。
8、(2)7种乔木抽青的迟早与年初各月(1—5月)的平均温度关系最为密切,温度高则抽青也早。
9、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
10、希望这本「20物候历」能安放你无处归依的复杂情感,感受当下美好,而非焦虑时光。
11、“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就是黄鹂鸟,也叫黄莺,
12、“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13、诗经中说,“堇荼如饴”。“堇”古通“芹”字,紫堇二回羽状全裂的叶片也的确和芹菜叶有几分相似。据说在古时候,紫堇曾经被饥饿的人们当做一种有苦味的野菜食用,只是居然能吃出如饴糖般甜美的感觉,或许是古人故意掩饰吧。这也是成语“甘之如饴”的出处。
14、在食物贫乏的年代,味苦的紫堇曾被人视做充饥的野菜,在不同地方,它也有各种各样带“菜”的别名。北宋博物学者苏颂写道:“紫堇生江南吴兴郡,淮南名楚葵,宜春郡名蜀芹,豫章郡名苔菜,晋陵郡名水卜菜也。”
15、从英国马绍姆家族所记录的长期物候,我们也可将18世纪和20世纪物候的迟早作一比较。如以1741年至1750年10年平均和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平均,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始花的日期互相比较,则后者比前者早9天。换言之,20世纪的30年代比18世纪中叶,英国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马加莱把18世纪中叶(1751—1785)35年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891—1925)35年的物候记录相比,也得出结论说,很明显,后一期的春天,要比前一期早得多。
16、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7、立春的时节,美人梅开始盛开于锦江两岸。和常见的贴梗而生的梅花不同,美人梅总是带着一个长长的红色花梗,花型花色又和稍后开花的红叶李略有几分相似,只是花瓣更为繁复,花也大了许多。
18、(5)郁达夫:《杂谈七月》,《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209页。
19、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拓展资料关于物候诗词:
20、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
21、对于我营地里的猛犬,这是它们感到最舒服的季节,凉爽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每天几乎所有时间它们都躺在地上享受这一切。
22、而劳作,烙印在舌端的语法没有休息。当地层不再产出新的作物物候衰败着,年轻的表哥们打起黑伞在菜市场等车,他们的乡音满嘴往事,以后的时间里偶然的轰鸣为平原增添百倍的宁静
23、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24、每一个物候,都是活生生的,看得见的时光。给予我们的,是时针无法带来的触动。
25、我们把近24年来北京的春季物候记录与此作一比较,可以看出北京物候也有周期性起伏。物候时季最迟是在1956年至1957年和1969年,而1957年与1969年正为日中黑子最多年。好像太阳黑子最多年也是物候最迟年。但如前面已经指出的物候和太阳黑子关系是不稳定的,其原因所在至今尚未研究清楚。
26、昆虫蛰伏起来,不吃东西也不活动,预备开始冬眠,以此度过即将到来的严冬。
27、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
28、物候也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在植物方面物候是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
29、“荔挺”为兰草的一种,感到阳气萌动而抽出小芽。
30、黍、稷、稻、粱等谷物成熟,五谷丰登,收获的时节到了。
31、但从历史上的物候记录,能否证明可以获得永久性的物候指标呢?我们先从西洋最长久的实测物候记录来考验这个问题。上面已经谈过,英国马绍姆家族祖孙五代连续记录诺尔福克地方的物候达190年之久,这长年记录已在《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季刊》上得到详细的分析,并与该会各地所记录的物候作了比较。著者马加莱从7种乔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记录得出如下的结论:
32、它形如螺蚌,性好僻静,忠于职守,故常被饰为大门上的铁环兽或挡门的石鼓,让其照顾一家一户的安宁,被民间称作性情温顺的龙子。
33、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34、「物候历」同时也是功能性日历,有标识常规公历、星期的功能,又保留了农历节气提醒。
35、(6)(清)黄宗羲:《景州诗集序》,《黄梨洲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8页。
36、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
37、“私”、“问”、“修”、“竖”,古人的田园生活繁忙而又充实!
38、布谷鸟新换了羽毛,纷纷飞出来鸣叫“布谷,布谷”,提醒农人不要忘了农事。
39、(2)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
40、一年24节气,一个节气有三个物候,什么时候“桃始华”、什么时候“雁北乡”,自然万物的变迁5日一换。
41、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
42、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43、正因如此,我们开始去探索节气之外的物候。才发现,原来每一个物候都是那么可爱有趣。
44、这不马上小寒了,天寒地冻的,自然界却开始“一阳生发”,一片生机。
45、再无暇去寻求什么“诗与远方”,也淡忘了曾经信誓旦旦立下的誓言。
46、“补精”第二个15天,是时候用上“天地精华”的食物了。
47、除做支架外,也可做装饰,用在任何你想利用的地方。
48、 物候古代与今日不同。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引杜甫上述《梅雨》诗,并提出一个疑问说:“今(南宋)成都未尝有梅雨,只是秋半连阴,空气蒸溽,好像江浙一带五月间的梅雨,岂古今地气有不同耶?”卷五又引苏辙诗:“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陆游解释说:“依诗则眉之彭山已无荔枝,何况成都?”但唐诗人张籍却说成都有荔枝,他所作《成都曲》云:“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陆游以为张籍没有到过成都,他的诗是闭门造车,是杜撰的,以成都平原无山为证。但是与张籍同时的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时作了不少荔枝诗,以纬度论,忠州尚在彭山之北。所以,不能因为南宋时成都无荔枝,便断定唐朝成都也没有荔枝。疑当时有此传闻,张籍才据以入诗的。
49、阿拉伯婆婆纳星星点点的蓝色开始点缀起草地。鹅肠菜不起眼的小白花也出现在脚边。扬子毛茛和蛇莓吐出了黄色的小花朵。一株孤零零的长萼堇菜,在草坪道路的石缝里努力地开出了一朵羞哒哒的紫色小花。
50、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51、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