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史书及历代名家评“南夫子”林光朝对闽中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2、南宋理学家林希逸云:在昔隆、乾间,士之师道林立,艾轩(林光朝)于时犹为先辈,在世时号称“南夫子”。
3、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别号晦庵,六十岁后称晦翁、晚号遁翁,又号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遯翁、紫阳等。在古代社会中,出名的文人有众多别号,并不稀奇。奇怪的是,朱熹著述文章,往往采用不同的籍贯,作为署名时的定语:如邹县朱熹、吴郡朱熹、丹阳朱熹、平陵朱熹、新安朱熹、婺源朱熹、紫阳朱熹……这一现象使人们产生疑问:朱熹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籍贯?尤其是邹县、吴郡、丹阳、平陵等地,宋时早已撤置,朱熹为什么将这些地方作为自己的籍贯呢?
4、朱熹还是个文学家,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如《观书有感》、《菩萨蛮》、《南乡子》、《水调歌头》、《西江月》、《念奴娇》、《青玉案》、《满江红》、《鹧鹄天》等。
5、林光朝曾给朱熹传道授业解惑,并对朱熹经学思想影响巨大,令其念念不忘。
6、近日,纪录片《朱熹》在央视科教频道热播。也让大部分朋友们重新走进了朱熹的生平。
7、而1949年,婺源又划给了江西。至今人们在习惯上,仍称之为徽州婺源。
8、在昔隆、乾间,士之师道立,浙东莱吕氏(吕祖谦)、建晦庵朱氏(朱熹)、湘南轩(张栻)、江(西)象山陆氏(陆九渊)、莆田艾轩林氏(林光朝),皆以道师授并世而立名者也。艾轩(林光朝)于时犹为先辈,号“南夫子”……
9、比如三合土,是非常重要的筑墓技术,宋明以来,江南地区出土了很多的有机质文物,主要原因就是三合土墓的成熟和流行。朱熹在《朱子家礼》中把三合土称为“灰隔墓”,并把这种技术推荐给广大市民。三合土非常坚硬,考古发掘时,用电钻都冲不开。2005年徐谓礼墓被盗的时候,盗墓者掀开石板,徐谓礼墓志是盖在石板上,被砸碎了,然后把棺木锯开一个洞,洞口非常小,充其量只能够一个小个子出入。
10、1934年,婺源划归江西省所辖的消息传出后,在徽州尤其是婺源县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似乎很难接受这种文化传统上的分割,婺源当地的民众与乡绅、民间社团,在外的婺源籍人士纷纷以上书、游行、散发传单、抗议等各种形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长达十数年的“婺人返皖”运动,也由此拉开大幕。要求回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习俗悬殊”,二是“经济差异”,三是“文化偏离”。
11、据南宋理学家林希逸在《鄱阳刊艾轩(林光朝)集序》曰:“艾轩先生道最高,名最盛,而后最微。”先生在时也号“南夫子”,于经于道,超悟独得。若此,与孔、颜旦慕之避。
12、连朱熹也不能免俗,可见古人既有追求族葬的理想,但又深深地被世俗的祸福观念所困扰、所左右。
13、有史论称:朱熹屡署“新安朱熹”或“紫阳朱熹”,这就充分表明他“以其祖籍为自己的籍贯;所以说,朱熹是新安人氏,或者徽州人氏”(《安徽师大学报》2011年第5期)。
14、高令印院长是我国研究朱子理学的著名学者,在寒江雪书院主讲中国佛学史,并由邱季端先生聘请为《寒江雪馆藏——中国佛学史》总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他开始研究朱子理学,并参与创办了中国朱子学会,现任中国朱子学会名誉会长。
15、南宋时,几乎每个人,只要有条件,都会追求一个更好的风水办身后事。
16、“与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得酒啸咏。”
17、朱熹主张“人性本善”。但是孔子明明是说“性相近”啊。
18、他的学生辅汉卿等人将他的读书方法整理起来,史称“朱子读书法”。
19、杭州市中小学取消2020年春假!“五一”放假安排公布
20、我在大学教了几十年书,见到很多韩国学生,学长打学弟,学弟哪怕是跆拳道黑带,都不能还手的,因为你以下犯上,就是不尊重礼数,韩国社会阶层也是如此。
21、故而朱熹常教育门下弟子,看那些智者的言论,要想到自己的行为,是否达到了书里所说,是否有什么过错,要如何改正。
22、这要从朱熹的先祖说起,答案只能在其祖上不断改变的迁徙地中找到。据考索,朱熹的始祖邾子所居邾国,就位于山东南部的邹县,“沂”通“熹”,所以朱熹时会署名“空同道士邹诉”,“邹诉”即“邹县朱熹”。到战国末年,邾灭而迁沛,沛地属徐州,朱熹的先人移居江苏徐州一带。后汉时又迁回山东北部的青州,然后再南迁过江至吴郡(今江苏苏州)、丹阳(位今安徽马鞍山东南的当涂县境内)等地,东晋时朱氏再迁平陵县(今江苏溧阳县西北),唐时再迁至徽州黄墩,隋唐时或称新安郡。上述朱氏先祖的迁徙情况,主要得之于族谱的记载,而族谱中采于传说、自行附会之处俯拾皆是,许多地方是不可靠的。而朱熹将其作为籍贯别号,可见其怀祖思想之浓烈。
23、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也”,从十五岁立志求学,到七十岁才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朱熹特别指出孔子是“圣人生知安行”。
24、朱熹理学采取“道问学”,但是一个人的学问怎么可能穷尽呢?
25、据明代邑人探花林文在《红泉讲道序》中载:“吾莆自郑露讲学于南湖,在唐则吾祖(林)蕴、(林)藻、欧阳詹读书于泉山。至宋,艾轩(林光朝)讲道于红泉,由是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海滨邹鲁)之称,其盛矣哉。”艾轩林光朝授徒讲学以来,儒风振起,洛学广传,一时莆田有“海滨洙泗”之称。
26、据宋代诗人余谦一《城山三先生祠堂告艾轩(林光朝)文》载:
27、1947年8月16日,国民政府作出决定,将婺源重新划归安徽,隶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消息公布之时,婺源乃至徽州人奔走相告,击掌相庆。 《休宁县志》记载了当时徽州人内心深处的喜悦,海阳、屯溪街头鞭炮齐鸣,人头攒动,万人空巷。
28、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29、正是凭着此般毅力与刻苦,朱熹才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打开儒学的大门。
30、朱森去世时,适逢方腊起义,灵柩不能还乡,便葬在了政和县。朱松为了为父亲守丧方便,便入了建州籍。守丧期满,再调南剑州尤溪县尉临泉州石井镇。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朱熹在尤溪出生。
31、2015年,韩国发生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事件,类似于中国的非典,有一位韩国老人得了MERS住院了,他怀孕的儿媳妇去医院探望老人家,回来之后就染病去世了。
32、高教授指出:南宋末以来,朝野定论: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学,其代表者前期是孔子,后期即朱熹,是后先相继的同等级的;而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大都经过朱熹比较准确地整理和注释,研究孔子思想也就是研究朱熹的孔子思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被概括为“孔朱学”。福建是朱子学的故乡。对于福建文化强省建设,可作为主要资源,为提升新时代人们的道德伦理风尚服务。
33、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生于1130年,死于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逆翁等,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朱熹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34、安徽省在康熙六年(1667)年才有,此前安徽地区先后分属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南直隶、江南省。中国历史上,一个县先后划归不同的省,不止婺源这一例。但是,像婺源这样因为江西、安徽不同省份的认同问题,而出现强烈民众呼声的却绝无仅有。1934年,婺源划归江西省所辖的消息传出后,在徽州尤其是婺源县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似乎很难接受这种文化传统上的分割,婺源当地的民众与乡绅、民间社团,在外的婺源籍人士纷纷以上书、游行、散发传单、抗议等各种形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35、像朱熹这样,去世之后籍贯发生变更的古人,近人甚至今人非常多。有的已经不是中国境内不同省份的问题了,是中国和外国、不同的外国的问题了。比如
36、小学和大学——他给教育分为了两个阶段:小学与大学,并以此编著了《小学》,修订了《大学》。他强调小学在于知事,也就是培养具体的习惯,而大学在于明理,也就是懂得哲理。今天,这样的理念,依旧有现实意义。
37、读到《中庸》中所说的:人家一遍就能做成的事,自己做不成,就做一百遍;人家十遍就能做成的事,自己做不成,就做一千遍,人若果真能够若此,再蠢的人也会变得通达,再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大。
38、朱熹不需要几床悍妇,但他的确有几墙书,以便闲时、苦闷时、乐达时随手翻阅。
39、朱老师写了那么多“礼”,忘记是谁说过,死亡,才是一生中最大的节日,这句话一点不错。婚礼最多三天,可是古人丧礼是三年,丁忧是两年七个月。所有的人生礼仪中,丧葬礼是内容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
40、朱子之前困学数年,至此(1161年春)乃有自由自得的感受。
41、其实,在朱子“综罗百代”之中,就有一位年长朱熹十六岁的先辈师儒、南宋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先生。朱熹谓公(林光朝)为后学所观仰者,曾慕名拜见求学,收获颇丰,影响深远,令其念念不忘。
42、问题在于:一个人如果一字不识,他有可能成为圣人吗?毫无疑问,“尊德性”的人哪怕没有学问,也还是有机会可以成为圣人的。所以,朱熹的见解未免落了下风。
43、近日高院长以扎实的考证,依据入闽朱氏事迹和传统籍贯论说,论证了朱熹籍贯建州建阳,祖籍徽州婺源。朱熹是福建人——关于朱子是哪里人的争论,当可尘埃落定……
44、抗战胜利之后,“婺人返皖”的呼者再度高涨,很多当地人纷纷上书请愿,同时以游行示威等方式,要求回归安徽徽州。徽州各县市对于婺源的行动,也有大规模的声援。1946年1月,婺源县参议会成立,“婺人返皖”呼声再度高涨。“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隶赣,死不隶赣,生生死死决不隶赣。”其中有极端者, 以“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的口号来表明决心。婺源当地人在推出的“婺人返皖”宣言中,甚至模仿孙中山《国父遗嘱》,口气十分强硬:“我安徽省徽州婺源县,向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程朱之阙里,中华之奥区。今日沦入赣人之手,实我皖人之第一大省耻。为今之计,必当唤起民众,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外省人,驱逐老表,恢复河山。 ”等等。
45、朱松也不客气,拿出一大摞四书五经七七八八的书摆在朱熹面前,一个字,读。
46、从上述情况看,作为“婺源著姓”的朱家,从唐朝末年到北宋末年,在徽州婺源生活了二百余年,那么,朱熹的籍贯应该是“徼州婺源人”,《宋史》本传也如是记载。南宋度宗曾下诏朱熹故乡婺源为阙里。元代又诏旨在婺源兴建朱熹祠庙。清代已形成如此观念:婺源之有朱子,犹如邹县之有孟子,曲阜之有孔子。所以婺源是朱熹的籍贯,应无疑问。问题是徽州处于浙江、安徽、江西的三省交界处,清康熙年间此地属安徽省,有人据此以为朱熹是安徽籍。民国时期,婺源划归江西,故也有人以为朱熹应为江西籍。
47、朱熹之宗族真有史实可考的家谱,是从唐末开始。其远祖朱古寮当时在歙州刺史陶雅手下为将,率兵戍守婺源,遂在此安家,当地的紫阳山颇有风光,遂成为地方的一个标志。朱氏在这里生活到第八代,就是朱熹的父亲朱松,进士出身,北宋宣和年间授建州政和县尉,正逢睦州方腊起义,危及家乡,便携全家寓居政和(今属福建),其父朱森(朱熹祖父)随子赴闽,后病死也葬于政和县。朱松调任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县尉,家又迁居尤溪,建炎四年(1130),朱熹就诞生于此地。
48、这就让后代的儒生很为难,一开始,他们试图为祖师爷辩护。
49、古往今来,朱熹的身世争议也成为了人们研究哲学和思想后不可或缺的谈资。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祖籍为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有人认为他是徽州人,但也有认为是福建人。那么,朱熹到底是哪里人呢?
50、▲ 朱熹1161年暮春三月在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濯缨亭作《观书有感二首》
51、刘克庄《艾轩集》旧序中评云:“先生(林光朝)乾、淳中大儒,国人师之”。 刘克庄云:“以言语文字行世,非先生意也。先生(林光朝)乾、淳中大儒,国人师之。朱文公于当世之学间有异同,惟于先生加敬。于时朝野语先生不以姓氏,皆曰艾轩。”淳熙间曾为天子讲《中庸》,“玉旨嘉叹,擢置近侍”。刘克庄称其为道学渊源,为文精深简古,“学力既深,下笔简严,高处逼《檀弓》《穀梁》,平处犹与韩(愈)并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