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一个体能较差的学生非常排斥上体育课,他认为只有四肢发达的人,才会喜欢体育。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属于()
2、(1)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3、美国心理学家T.H.黧黑说:“如果一个人的伟大程度可以用他对后世的影响来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几乎没有一项探讨人性的问题没有被他触及过。他的学说影响了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流行心理学……弗洛伊德、达尔文和马克思可算是20世纪西方思潮的三位先知……他公开宣称和哥白尼、达尔文站在同一线上,向人们幼稚的自我中心挑战,希望唤醒人类,使之迈向成熟的自知之明。他对人类的本性和必然的灾难充满了悲观的结论,但在这种悲观的宿命论中却存在着一丝的希望,希望人们能以理智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和黑暗的本性,唯有如此才能扭转人类的命运。”
4、“如果一个人的伟大程度可以用他对后世的影响来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是这样的存在,相信不论你是否系统学习过心理学,弗洛伊德和他的《梦的解析》你一定不陌生,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走近他吧~
5、当弗洛伊德再次重申力比多的性本质特征时,他与荣格展开论战,并指责对方在将力比多简单视为精神力量的同时,实则已经弃绝这个概念的内容。依据力比多在精神生活中发挥的中心角色,弗洛伊德在很长时期都坚持认为,他的力比多理论从其本质看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之上,尽管当时这门科学还并未给予他所寄期的理论支持:“既然我们不能等待另一门科学为本能理论提供最后的定论,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对心理现象的综合分析,考虑如何去阐明生物学中的这些基本问题。”
6、1899年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弗洛伊德简介)。
7、口欲固着和口欲退行的行为,是非常常见的。从我分析的角度来看,吸烟和接吻也算是口欲固着的一种。我不吸烟,所以写作缺灵感时,就去吃饼干找安稳,而很多作者是吸烟,吸烟有点儿像吸吮,而且烟完全是自己能控制的,这种控制感和口欲满足,应该会帮助作者找到灵感。有的人还会有吸吮手指的习惯,比如我看NBA比赛就发现,勒布朗·詹姆斯就有在赛场上吸吮手指的行为。
8、我觉得在动物身上,固着的这个道理也有体现。我没养过孩子,但养过四窝加菲猫。第一窝加菲,是一对兄妹,妹妹我起名字叫小蝴蝶,因它头上的花纹,就像蝴蝶的翅膀似的。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就是无意识学说。他 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部分组成的,在内心深处潜藏着一个巨大的空间,意识就像是浮在表面的冰山的一角,潜意识 却是隐藏在水下的那一个庞然大物,至于前意识就是连接意识和潜意识的层 面,这个理论就是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
10、“神秘主义的全部秘密在于:人所不理解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一切。病态逻辑想要让一切变得清澈透明,结果就把一切都变得神秘。神秘主义者容许某个事物保持神秘,而其他事物便豁然开朗。……让我们看清一切的,正是我们见不到的那个造物主。神秘主义如同正午的阳光,用它自己耀眼夺目的不可见性阐明了其他一切。”
11、20世纪20年代末期,不少精神分析学家指出,被弗洛伊德归入“自恋性神经症”的病患也无可争议地表现出了转移现象,这与弗洛伊德所持的观点完全相反。这些学者当中有鲁丝•麦克-布伦斯威克(R.Mack-Brunswick)、梅拉尼•克莱因、哈利•沙利文(H.S.Sullivan)和保罗•费登(P.Fedem),他们所持的观点认为,在这些病患中消极转移趋向于压倒积极转移,不过对此依然可以予以分析。这些开拓者的研究使具有诸多神经病症的患者都有了分析方法,而之前人们则认为无法对其进行转移分析。因此,不仅要发展儿童和成人精神病的分析方法,还要发展针对躁郁症和性倒错的分析方法,而且要对我们当前归于病理边界上的新病症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边界状态和自恋人格型病症。总的说来,人们已经抛弃了弗洛伊德对自恋性神经症和转移性神经症的划分,因为在以前认为的那些纯粹性神经症患者之中,我们发现他们同样存在自恋病症,反之亦然。因此,当今的精神分析师会经常遇到“异质性”患者,其中的转移既存在神经症演变元素,又存在诸多原始元素,且后者包含的精神病、性倒错或自恋症元素的比例还处于变化之中。
12、介绍一个学心理学的懒省事的方法:别非得要求自己一定听懂,能听懂多少就听懂多少,对于自己特别有感觉的部分,就务必要深入学习,涉及到的方法,也试着去使用。因为我个人觉得,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首先是建立在体验上的。
13、1895年出版《歇斯底里症研究》(与布洛伊尔合作).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14、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主要有三点分歧。首先是对利比多概念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利比多是性能量,早年利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其次荣格认为利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再者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
15、接下来我会用一周的时间,拿出我满满的诚意,通过讲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来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本我、兽性和野性。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什么是性。
16、精神病的调查是我们利用精神分析研究自恋现象(尤其是初级自恋)的主要途径,但并非唯一的途径。对弗洛伊德而言,我们也可以间接通过器质性疾病、疑病症和性生活来对自恋现象加以研究。
17、从精神分析实践出发,弗洛伊德指出有些病患,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会针对分析师表现出“自恋行为这些病患已经从外部世界的人物和事件上撤回了他们的兴趣,这种力比多回撤使分析师难以对他们进行分析,正如卡尔•亚伯拉罕于1908年所指出的那样。对此,弗洛伊德不得不问,精神分裂症中力比多的归宿何在?在他看来,精神分裂患者从外部世界回撤力比多之后,便从自大妄想症中寻求庇护:“力比多在从外部世界撤回之后便转向自我,于是就产生了我们所谓的自恋态度。”然而,自大妄想症并非空穴来风,它其实由早前业已存在的妄自尊大状态造成,弗洛伊德将这种状态称作初级自恋。与之相对,他将个体在对象投注的自我返还称为次级自恋:“由于对象投注回撤而出现的自恋,我们将其视为自恋的次级状态,它建立在初级自恋之上,且在经历诸多因素影响后变得晦涩难解。”
18、上周的内容里,我们探讨本我、兽性和野性时,有很多朋友留言问,什么是本我、兽性和野性,能不能做一个准确的定义和解释。
19、弗洛伊德擅长画肖像和人体,他的画风具有强烈的个性,从形式到技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题主问如何欣赏弗洛伊德的画风,这个问题很难用几百字的篇幅来回答。
20、1859年,家人搬家到德国莱比锡。1年后,又搬家到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在接下来的6年里,母亲又生下了4个女儿,阿道芬、玛丽、宝琳和罗莎,和1个儿子亚历山大。
21、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又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22、“机械论的乐观主义试图证明,宇宙显然基于理性的、连续的模式之上。他觉得,世界的最美妙之处在于它是完全可以解释的。这一点,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反倒恰恰是上帝震怒的地方。上帝说,如果对人来说,世界还有什么美妙之处的话,那就是它不可理喻。上帝坚持万物的不可解释性。‘雨有父亲吗?……冰是从那个娘肚子里来的?’(38:28f) 这还不算完,他肯定事物明显的非理性特征;‘你把雨送到无人的沙漠和无人的野外吗?’ (38:26)……上帝成了渎神者,这可把人惊呆了,人们几乎可以说上帝在那一刻是无神论者。他在与约伯面前展开了一幅各种创造物的长长画卷:马、老鹰、乌鸦、野驴、孔雀、鸵鸟、鳄鱼。他分别予以描述,听起来好像它们是漫步在太阳中的怪物。这一切是一种奇迹感的赞美诗或狂想曲。万物的创造者对他自己创造的东西感到惊讶。”
23、 这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直觉功能的。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内倾直觉型的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荣格认为,艺术家属于内向直觉型。
24、“自恋”这个术语在引入精神分析之后,指个体对自我的爱恋。它源于希腊神话中那喀索斯(Narcisse)的故事,当这位男青年倾慕于他人时,却全然不知他所爱慕的正是自己在水中的影像。1910年,弗洛伊德首次使用“自恋”这个术语,用来描述同性恋在对象选择中会依据自己的形象挑选伴侣的事实,而且通过伴侣,“他们将自己视为性对象”。随后不久,弗洛伊德将自恋看作幼儿性心理发展的中间阶段,处于以自慰为特征的自体性欲期和以“性爱对象”为特征的演变期之间。
25、从技术性观点来看,那些将初级自恋——也称“非对象自恋”——视为个体正常发育阶段的精神分析学者倾向于认为治疗中出现自恋现象相对而言属正常情况。因此,在解释自恋现象时,他们很少去揭示自恋性转移的冲突层面,正如弗朗西斯柯•帕拉西奥-艾帕萨所评论的。此外,我们也可以将安娜•弗洛伊德、玛格丽特•马勒、温尼克特、巴林特和科胡特归入这个派别。
26、From1882to1885,heworkedasadoctorinViennaGeneralHospital,engagedinbrainanatomyandpathology.Thenprivatepracticetotreatmentalillness.Theconceptofpsychoanalysiswasformallyputforwardin18
27、而意识的三层复合结构,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人的意识中存在着三层结构,一个人的人格主要由自我、本我和超我。他认为一个完整的人格是由代表欲望的本我、理性处理事物的自我与内在道德评判的超我所组成的,“三我”相互协调作出的反映,才是一个人真实的内心反映。
28、作为最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口欲的固着和退行,是最容易发生。
29、弗洛伊德开篇就定义了临床中的自恋概念,不过此概念最早由性学家在多年之前提出。根据这个定义,自恋指“个体像对待性爱对象那样来对待自己身体的行为方式。自恋者自我欣赏获得性快感,自我抚摸、自我玩弄,直到获得彻底的满足为止”。然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表明,这种自体性欲投注并非属于精神病理现象,它在每个正常个体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由此也极大地拓展了他对自恋的研究。
30、上帝在这里不再是保证宇宙的常规性的那个神奇的“例外”,使得我们能够解释其他一切的那个不可解释的X;相反,他的创造物所充满的奇迹把他自己也惊呆了。仔细看来,我们的宇宙里没有什么是正常的东西——所有事物,任何细小的事物,都是一个神奇的“例外”;从适当的角度看来,一切正常的东西都是个畸形怪物。比方说,我们不应当把马看作正常的东西,独角兽是神奇的“例外”——就连马,世界上最普通不过的东西,都是一个shattering奇迹。这一个渎神的上帝是现代科学的上帝,因为现代科学正是由这种对最显而易见之物的好奇态度所支撑的。简言之,现代科学站在“相信一切”这一边:现代科学破坏了我们最基本的自然态度,并且促使我们相信(接受)最“不可思议的”事情,这难道不正是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教给我们的东西之一吗?拉康的“并非全部”(non-All)逻辑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conundrum。切斯特顿显然依赖于普遍性的“男性气质”方面以及作为普遍性之组成部分的“例外”:一切都遵循自然因果律——仅有的例外是上帝,核心的神秘。反之,现代科学的逻辑则是“女性气质”的:首先,它是唯物主义的,相信“没有什么能够摆脱自然因果律”这一公理,认为一切因果关系都能够加以理性的解释;但是,这种唯物主义公理的另一方面是“并非一切都是理性的、遵守自然法则的”——这不是说“存在着非理性的事物,即摆脱了理性因果关系的事物”,而是说理性的因果秩序本身的“总体性”是不连贯的、“非理性的”,是“非全部”(non-all)。只有这个“非全部”才使得科学话语能够对惊奇、对“不可思议”的出现保持充分的开放性:在19世纪,谁能够设想相对论或者量子物理学之类的东西呢?
31、1906年弗洛伊德就和荣格相识了,荣格对弗洛伊德的理论非常感兴趣并且愿意跟弗洛伊德学习,弗洛伊德也看到荣格的天赋,对他非常的赏识,曾经还亲切的称荣格为“亲爱的儿子”,可见起初他们的关系也多么亲密。在1907年,荣格带妻子去弗洛伊德家里拜访,他们彻夜长谈了13个小时,弗洛伊德对荣格天才的表现特别满意,准备把精神分析运动的任务交给他,让他成为弗洛伊德的继承人。但荣格是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精神病学家,尽管谈得很好,但荣格觉得弗洛伊德的理论里面有一些问题。经过几年的发展,荣格终于忍不住找弗洛伊德谈,他认为精神分析的理论非常好,但对性的过度强调使得传播受到非议,希望弗洛伊德能够在理论方面做些修正。还特别的向弗洛伊德阐述了他自己的新观点:一个人内在的动力不完全来自于性,还有一部分来自普遍的生命力,如果把力比多看作是单纯的性,是过份的强调了性的作用,性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弗洛伊德强调,尽管性不是全部,但性是根本,所以要谈性说性。对此荣格很生气,觉得弗洛伊德年龄大了,思想跟现实接不了轨了。于是决定1919年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职务,退出精神分析协会,创立了分析心理学,对此弗洛伊德非常的失望和生气。
3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33、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在他四岁时搬家到了维也纳。弗洛伊德家庭是做生意的,这也对他的一生中带来了一些影响。
34、上周,我们介绍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这个理论中的本我、超我、自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同样的,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也广为人知。
35、199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使得精神分析学飞快地发展起来,很多热衷于研究这方面的青年学者都聚拢到弗洛伊德门下。他们共同创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可是这个组织很快就瓦解了。因为荣格、阿德勒等人和弗洛伊德的理念相差很多。
36、这里,和“硬科学”(hardsciences)的惊人类似能够再一次帮助我们理解问题。当代粒子物理学中广泛讨论的“希格斯场”(Higgsfield)假说,将完美地展现驱力的悖论。任何物理系统只要能够和它所在的环境交换能量,最终就会达到一种能量最低的状态。换句话说,从一个系统中拿走的质量越大,其能量就降得越低,直至最终达到能量为0的真空状态。可是这种现象迫使我们提出一个假说:一定存在一种东西(某些物质),如果我们不提高系统的能量,我们就不能从给定系统中取走这种东西(something)。 这种“东西”就叫做希格斯场:这种场出现在一个已经抽成真空的容器之内,一旦将其温度降到最低限度,其能量就会进一步降低。这种“东西”(something)的能量低于“没有东西”(nothing),可以说是具有负能量的“东西”。说白了,这就是如何“无中生有”的物理学版本。
37、弗洛伊德曾经十分迷恋尼采的著作,希望从中找到“我心中仍然无声的词汇”。他深受自己的心理学导师布伦塔诺(FranzBrentano)等哲学家关于无意识研究的影响,在1899年出版的著作《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通过自我分析和对梦的分析,发现一切不道德甚至“变态”的根源存在于每个人的无意识之中,从而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他有一句名言:“心灵就像一座冰山,它的七分之一漂浮在水面上。”而那在水下的七分之就是“潜意识”。关于潜意识的观点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他认为人的心理可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无意识包括本能的冲动欲望,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受现实的制约。他把无意识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认为潜意识起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是潜意识的。
38、精神分析理论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发掘了人性的潜意识,揭开了人类心灵的奥秘,对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在心理学,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39、在支持非客体自恋阶段的学者中,我还要提及贝拉•格伦伯格(B.Grunberger)和海因茨•科胡特采取的观点。格伦伯格(1971)认为自恋是心理结构的真正组元,并将“自恋分析关系”看作治疗的核心动力因素。海因茨•科胡特而言(1971)则采取了精神分析治疗自恋病症的原初方法,并将那些呈现理想化转移的患者的治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回归至初级自恋状态,随后的第二个阶段则对转移进行润饰或“调理”,这时最初的心理平衡便被打破。
40、我们现在可以来看看拉康的格言“没有大他者”(“iln’yapasdegrandAutre/thereisnobigOther/”)。我们现在能够明白,为什么拉康的格言把我们带到了伦理学问题式的最核心:它排斥的恰恰是这种“末日审判的视角”,这种观点认为必定有某个地方(哪怕只是一个完全虚拟的参照系,哪怕我们承认我们永远到不了那个地方接受实际的审判)存在着让我们能够衡量我们的行为并宣布其“真正含义”的标准。即使德里达(JacquesDerrida)的“作为正义的解构”观念也依赖于某种乌托邦的希望,这种希望维系着一个“无限正义”的幽灵——永远延宕,也总是即将到来——成了我们行动的最终视域。
41、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感觉功能的。他们头脑清醒,倾向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求刺激,他们一般情感是浅薄的,直觉压抑的。
42、精神分析是一种很容易伤害到人自恋的学问,刚才这个说法,就可能会伤害到很多吃货的自恋,噢,天啊,这么说,我竟然是固着在了性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武志红你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43、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对于梦的解析,第二个是人格结构理论。
44、那么,精神分析和佛家的观点究竟有什么根本的差别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面对佛家的基本谜团,其盲点:六道轮回(samsara)是如何发生的?要提的问题恰恰颠倒了佛家最关心的东西——我们如何摆脱六道轮回,进入涅槃?(这种转换类似于黑格尔颠倒古典形而上学问题——我们如何透过虚假的现象看到本质的现实?对黑格尔来说,问题恰恰相反:现象是如何从现实中产生出来的?)佛家对于驱动力(impetus)的性质和起源浑然不觉:它是从虚空中,并通过欲望(它的欺骗)而产生的,它指向了一种“打破涅槃的内部对称”的行动,并从“无”(nothing)中生出“有”(something)来——这跟“打破对称”的量子物理学(宇称不守恒)有同源关系。弗洛伊德的答案是驱力(drive):弗洛伊德称之为“驱力”的东西并不是佛教的生命轮回,并不是令我们臣服于世界之幻象的欲念。相反,哪怕在主体“穿越了幻象”并且打破了对(失去的)欲望对象的欲念之后,驱力仍将继续存在。
4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发展。
46、 4)内倾情感型(the introverted feeling type)
47、什么样的伦理适合这一现实呢?拉康的回答是他的格言:“人唯一有罪的地方,就是给他的欲望寻找理由。”(“Theonlythingofwhichonecanbeguiltyisofhavinggivengroundrelativetoone’sdesire.” ,Seminar7,319) 这一箴言看似简单明了,但是在人们试图搞清楚它的确切含义的时候又难以捉摸——在今天的各种伦理选项面前,它的立场是什么?它似乎符合三种主要的伦理学版本:自由宽容的享乐主义、非道德的伦理学跟“西部佛教”(WesternBuddhism)。让我们逐一审视这些立场。
4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dlyFjJQyeULKTlW1-xwiQ提取码:izrj 书名: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49、 由于荣格的性格类型的划分是根据他的里比多学说,而里比多是本能的力量,所以这一理论忽视了人格的社会性,并且带有神秘色彩。另外,荣格提出的8种机能类型,并不是从实际中归纳出来的,而是用数学的综合方法凭主观演绎出来的,各种类型之间界限不清,几种类型的特征也说不清楚。不过,他对内倾型和外倾型论述部分内容是符合实际的,这种理论已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医学和职业选择等领域,因为这种简单划分带来了使用上的方便。现在已有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内外倾是人格的主要特质(维度),心理学家编制了测量内外倾的量表,在EPQ和MMPI等量表中也都包含有内外倾分量表。近年来,心理学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内倾性与外倾性具有复杂的结构,它们由许多特质构成。
50、这是口欲的退行,猫小时候吃奶的时候,就需要用这种动作去挤猫妈妈的奶水。
51、女儿:安娜·弗洛伊德(1895年12月3日-1982年10月9日),奥地利维也纳人,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曾担任《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主编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名誉会长。安娜·弗洛伊德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后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系统总结和扩展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对自我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包括自我心理学、对防御机制的诠释和儿童精神分析,提出了精神分析的儿童发展观与教育观以及诊断图、发展线索等理论,并将儿童精神分析思想应用于教育、法律、儿科学等领域。
52、人们还应该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到底为啥做梦呢?弗洛伊德只是简单地给出了一个不实的回答:梦最终的功能是让做梦者继续睡眠。这通常用于解释在我们醒来之前刚刚做的梦,一些外部的干扰(噪声)使我们可能醒来。这时,睡眠者很快想象(在梦的伪装中)出一种将外部刺激囊括进去的状况,以便再多睡一会儿;如果外部信号过强,他最终醒了……但是,事情就这么简单?《梦的解析》中还有另外一个醒来的梦,一位疲倦的父亲为死去的小儿子守灵,结果睡着了,梦见他的儿子浑身着火,走近他,用令人害怕的语调指责他:“父亲,你没看到我在燃烧么?”很快,父亲醒来了,发现蜡烛倒了,他死去的孩子的肩膀已经着火了——他睡着时候闻到的烟味儿被整合进“烧着的儿子”的梦中,使他得以延续睡眠。那么,父亲醒来是不是因为外部刺激(烟)太强烈了,以致于梦境无法限制它呢?表面现象难道不是这样:父亲起先做梦来延续睡眠,也就是避免不愉快的醒来;但是,他在梦里遇见的东西——灼人的问题,儿子令人毛骨悚然的幽灵对他的指责——比外部现实更无法忍受,所以父亲醒了,逃避到外部现实之中——为什么呢?为了继续做梦,为了逃避由他自己对儿子的悲惨死亡的罪疚感带来的难以忍受的创伤。
53、 1)外倾思维型(the extroverted thinking type)
54、男性气质的“例外”和女性气质的“并非全部”
55、在出生的第一天晚上,小蝴蝶不知道为什么,找不到猫妈妈的乳头,结果它不断地叫,但我凌晨时才发现这个问题,后来拿棉签沾了猫奶粉让它尝尝,再把猫奶粉涂到猫妈妈乳头上,帮助它找到妈妈的乳头,结果它找到后,立即像吸血鬼一样狂吃。
56、自恋患者不仅将情感内折,而且还疏远与周围人群的关系。鉴于他们的这种癖性,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患者所表现的“自恋性神经症”着实无从分析,因为在他看来他们没有建立转移体系。针对那些没有转移能力的病患,他将精神病和躁郁症归入“自恋性神经症”之列,并与那些有能力建立转移的神经症患者相对,因为人们可以对这种转移进行分析。
57、我分析自己,觉得自己也有类似的行为。比如在咨询中,我有一个习惯性动作,是用手托住下巴,有时候也会下意识地咬一下自己的手指,这时候仔细去观察自己,我发现都是咨询遇到困难的时候。
58、今天的保守主义文化批判的常见论题之就是说,在我们这个可悲的年代,儿童缺少牢固的束缚或压抑。这一匮乏令他们沮丧,驱使他们从一个过量物到另一个过量物。唯有某个象征性权威建立起来的牢固束缚才能成为稳定和满足的保证——通过违反禁忌、打破束缚,带来了真正的满足。为了说明无意识的否认功能,弗洛伊德提及他的病人对自己梦到的陌生女人的反应:“不管我梦里的女人是谁,反正我知道她不是我妈妈。”一个清晰的反证,弗洛伊德认为那个女人正是他的妈妈。今天,病人对这样的梦的典型反应会是这样:“不管我梦里的女人是谁,反正我肯定她和我妈妈有关系。”
59、相反,它的猫哥哥,我起名叫熊猫,就完全没这个问题,因为它一开始就得到了口欲的满足。
60、所以我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试着来分析一下,前一种留言的朋友,有较重的性压抑,而后一种留言的朋友,性压抑相对轻一些。
61、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思维的,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机器是怎样开动的?为什么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变成蒸气?等等。科学家是外向思维型,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从而创立理论体系。荣格认为,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家在思维外向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62、尽管如此,在认可大他者的不存在这一点上,精神分析和佛教是一致的。从根本上说,大他者乃是现象的秩序。(ThebigOtheris,atitsmostfundamental,theorderofappearances.)现象是本质的东西,它们从来都不“仅仅是现象”。这在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运作之中是很容易辨别的。人们往往把它当作最粗暴(ruthless)的政治体制,认为它最不晓得“仅仅是现象”。对斯大林的谴责一般有两种观点:(1)他是个犬儒,完全知道实际上发生的是什么(公审的被告是无辜的,等等);(2)他知道他在做什么,也就是说,他能够完全控制事态的发展。但新近公开的档案表明,事情恰恰相反:斯大林基本上确实相信(官方意识形态、他的忠诚领袖地位、被告有罪,等等)而且他其实不能控制事态(他自己的措施和干涉往往引起令他震惊的后果)。拉尔斯·利(LarsT.Lih)得出了令人沮丧的结论:“要是斯大林更犬儒一些,也许苏联人民的日子还要更好过一些。”——可是,对斯大林的“信念”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方式:并不是他个人相信——他想要大他者相信。拉尔斯·利在原谅罗伯特·塔克尔(RobertTucker)的惊讶的时候,已经指明了这个方向:
63、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造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
64、弗洛伊德自己的学说重点,也放在了这一阶段,而后来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则集中在了前俄期。不过后来的很多精神分析师也认为,弗洛伊德所代表的经典精神分析已经过时了。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弗洛伊德对于心理学的巨大贡献。所以,我们在介绍弗洛伊德的时候,希望你加入自己的思考来吸收大师的理论与观点。
65、总的来说,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66、“冰山”风格——独特的形式美。海明威以精通叙事艺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冰山”理论就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集中的体现。他曾在《午后之死》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就是根据“冰山”原理来创作他的作品,形成他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他的作品的文体与结构上。
67、这个观念表明,创造(毋宁说“设计程序”)我们宇宙的上帝太懒了(或者说他低估了我们人类的智商):他以为我们人类根本不可能探究到原子水平以下的自然结构,所以他在设计宇宙母体时只达到原子水平——在这之下,他就让事物变得模糊不清,好比电脑游戏里没有设计房子的内部一样。
68、 荣格根据里比多(libido)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的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性的人;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性的人。外倾意指力比多的外向转移,内倾意味着力比多的内向发展,它表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否定联系。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型(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性格反应特有情境的两种态度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