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云依靠着蓝天,蓝天包容着白云,就像现在的你和我,多美!你我相见是一种缘份,我们彼此珍惜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希望在以后的路上能陪伴着你一生一世。
2、坚持抒情诗创造:田间刘御《延安短歌》蔡其娇《回声集》戈壁舟《别延安》陈辉:自由诗的形式抒发游记战士的战斗情怀《十月的歌》充满青春的蓬勃朝气和乐观精神。他们接受自由体诗的影响,重视从诗人情感心理的反应爱表现时代和革命。
3、乡土小说从20年代中期形成拓宽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的转向社会民众,使得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结更紧密。乡土小说表现压迫和不平批判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并加强丰富性的人物描写方式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乡土作家从早期的主管抒情到客观写实设置讽刺,让现实主义主流地位得以加强但艺术质量尚稚拙的阶段。
4、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表白短句情话10字以内古风)。
5、小生不才,未能用一生护姑娘周全,下辈子颠倒乾坤,与卿共结良缘。
6、巴金使命感强的作家文学创作是个人情思也是崇高事业的寄托。批判旧事物表达真实作品与时代呼应。。前期热烈酣畅后期深沉也充溢着激情,以情动人的一贯风格。问题单纯朴素流畅有声有色的表现鲜明的感情,整体的审美氛围,感情色彩的词汇动势强烈的句式抑扬力度的语调。中长篇小说创作自成一家。
7、夏衍:《法西斯细菌》这一潮流的代表作第二次艺术冒险,主人公写成悲剧里的英雄,自身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剧,时代民族无法给予精英创造性劳动条件和保护悲剧即文明暂时无力战胜愚蠢和野蛮的悲剧。俞实夫爱国主义理想献身精神,坚忍执着的性格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宽容谦和的态度是民族性格内在美,不晓人世艰难的理想主义的现代民族的弱点,艺术表现上简洁含蓄准确,时间空间跨度的扩大,开阔视野表现大时代背景的史诗性追求,从《上》到《法》发展了自己又保持了自己。
8、是20年代中期形成一股持久的创作热潮,主要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乡土作家群及作品是:王鲁彦的《柚子》、彭家煌的《怂恿》,这两部影响最大。还有台静农的《地之子》、许钦文的《故乡》、蹇先艾的《朝雾》、许杰的《惨雾》。
9、翟秋白:30年代前期杂文创作多是社会批评和文艺杂感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批判政敌及腐败的文艺现象,尖锐的政论色彩。《民族的魂流氓尼德》善于抓住本质勾勒典型和鲁相似,创造新的杂文形式(杂剧诗词寓言民歌融入,普通话与方言的运用)
10、(4)积极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成立后,即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并(于1931年11月在题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新任务》的“左联”执委会决议中,)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问题”。(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北斗》、《文艺新闻》、《文学导报》等刊物)发表了许多参与大众化问题讨论的文章,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1934年夏天还发生过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论。
11、活报剧(活的新闻揉进写剧的技巧忠实的报道,报告时事新闻与宣传新方针政策为目的,文明戏言论正生方式的宣讲和诗朗诵与哑剧的结合,带浓厚的象征性)1948《控诉大江流日夜》政治行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强的现场鼓动性,演员与观众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广场戏剧的特点,是政治群众行动的意识,也是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狂欢的艺术。职业剧作家带有广场戏剧的特点,吴祖光《捉鬼传》宋之的《群猴》荒诞的表现手法鞭挞社会的黑暗
12、于坚:80新诗潮大学生诗派的主要成员,与韩东,丁当创办《他们》80——90写作80初以云南人文地理环境的高原诗《高山作品57号》中期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口语化写作90注重语言作为存在现象的时期。处理人生世界,局外人的俯视视角,拒绝隐喻的主张回到日常生活,朴素直接的口语写作,重视语感的诗风《尚义街六号》,《感谢父亲避雨之树怀念之二》静观与激情淡漠与痛苦排斥意义和追寻意义的矛盾交织其间。90创新实验《对一只乌鸦的命名啤酒瓶盖》实验性质在诗的本体层面上引发相异理解,评价的争论。他的写作显示了渺小平庸琐碎的个人生活细节的文化意义和用它建构诗歌空间的可能性。
13、身无彩凤双飞翼,未妨惆怅是轻狂。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愿君心似我心。
14、社会剖析小说: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15、此时期显著特征:五四时期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
16、左翼东北作家群。。。夏衍。。李广田《引力》严文井《一个人的烦恼》从热情到消沉王西彦:浙东题材向战乱知识分子精神历程追寻三部曲《古屋(闻名)神的失落寻梦者》重视战时农村忧患环境的铺陈农民知识分子命运的叙写,作风朴实忧郁寂寞感探索大时代中如何自处题旨
17、纵然相思入骨,纵然万劫不复。我也只愿你眉眼如初,风华如故。
18、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19、烟雨红尘,点点离人泪,拂不尽心事多如烟雨,叹不完情缘杂如红尘。月夜起舞,难掩愁容片片,情到深处,怎由人?淡绿点妆,身似纸签,心,薄若蝉翼,重拾的那一刹那只剩下隐隐的伤痛和淡淡的感动。谁是谁前世今生应该拥有的缘?谁和谁是今生前世再续的缘?求得今生,何处求来世?
20、通俗文学:清末明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形式上继承传统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功能上侧重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性文学。通俗文学是旧文学向现代性新文学过渡的阶段,是现代通俗文学的一部分。通俗文学存在永远的滞后性,在晚清小说基础上,民国和五四的真空期间独占文坛,五四时期成为对立物受到批判,
21、(1)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每个人(作者与读者)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彼此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别具平等、开放的品格,充溢着一股率真之气。《朝花夕拾》中回忆童年的散文,更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成年的思考。于是我们读到了“我的保姆”的“伟大神力”和她那发自天性的质朴的爱。(《阿长与〈山海经〉》)、那位博学而方正的私塾老师朗读“极好的文章”时的沉醉,以及隐藏在“瞪眼”与“怒色”之后的温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时看到的是“人间至爱者”——长妈妈、父亲(《父亲的病》)、徐锡麟、范爱农——“为死亡所捕获”的人间大悲剧,于是又听到了那鲁迅式的生命的祝祷于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阿长与〈山海经〉》)——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22、在知识分子通过改造获得本质成为严重问题的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个体生命融合到工农为主题的革命中去,生命价值才能被证明的叙事,正是这部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长篇获得肯定的原因。八九十年代《芳菲之歌英华之歌》和青内容有联系,青春三部曲。
23、1938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d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民族形式的问题。毛泽东的号召直接指导和推进了“民族形式”的问题的讨论。在延安,从1939年开始开展了民族形式问题的学习和讨论。在国统区,1940年的讨论出现了分歧的意见。当时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向林冰发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强调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他发表《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在所谓“民族形式”吗?》,完全否定民间形式,全盘肯定新文学,无视新文学存在的与民众脱节的弱点。后来论争不再停留于“中心源泉”上,而更深入的接触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等更实质的问题,理论水平也有所提高。如郭沫若在《“民族形式”商兑》中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胡风在《论民族形式的提出和重点》中认为不能离开内容去把握形式,民族形式应该是“从生活里面出来的”,是“反映民族现实的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所要求的、所包含的形式”。
24、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新月派徐志摩,胡适,梁实秋等根本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理论基础以人性的普遍和共通性存在论来反对阶级论无产阶级文学天才论认为一切的文明都是天才创造典型的表现了新月派文艺思想的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批判主流文学公式概念化,是变形了的浪漫主义。
25、(3)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闻一多明确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的审美特征。他又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要与中国诗画的传统相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总的说来,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26、喜剧高手陈白尘:《岁寒图》喜剧艺术中的强烈对比手法,剧本抵抗社会病菌侵袭诱惑的主题袁俊:《万世师表》从五四到相持阶段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心理发展史。两个剧本尖锐的提出知识分子的持操问题,处于强烈的现实感。
27、(1)作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一个支部,左联的许多活动都和国际上的无产积极文学运动同步,并吸引了大批的革命文学青年,对20世纪30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8、此时期文学批评:文学论争和批判运动的大量文章,文学本体和艺术问题的讨论,作家作品的批评解读。
29、左翼现实主义小说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作者取用了重要的巨大的现实题材。第在现象的分析上,显示作者对于阶级斗争的正确的坚定的理解,第作者有了新的描写方法……不是个人的心理的分析,而是集体的行动的开展。另外,左翼小说各有特点,张天翼犀利明快的讽刺,艾芜、萧红的浪漫抒情精神对现实主义的多方渗透,都显示了当时小说观念和体式的多样进步。
30、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31、苏童:1934《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先锋小说,叙述人身份叙述视点转换的诡异,作品的神秘感先锋特征。古典的叙事性,在故事讲述的流畅可读,与叙事技巧的实验中寻找平衡。《妻妾成群》写实元素增强,大多取材历史且虚构化,意象的经营,女性人物细腻心理的表现,对旧时家族叙事忧伤颓败的情调和气息。流畅优雅的叙述风格
32、《日出》:全新戏剧生命:关注与表现中心由传奇转向平凡由变态向常态,结构上借鉴印象派的散点技法用片段的方法用多少人生的零碎阐明一个观念。场景由家庭移向社会展现着现代大都市的两个典型环境:高级大旅馆与三等妓院。不足者(简化悲剧命运)与有余者(强化漫画手法讽刺喜剧效果)两个对立的世界,在《日出》里开掘出人被捉弄的困境,一种宇宙的残酷,没有挣扎的悲壮之美只剩下人的愚蠢与卑琐的喜剧性。李石清处于中间的性格复杂性,出卖灵魂获得狡黠狠毒与卑琐的失败强化了被捉弄感与残酷感。现代大都市的产物与象征陈白露,习惯的桎梏来于生活的残忍是人的自由生命的自我剥夺。打夯的小工和歌声作为日出力量的象征,全剧也为日出的意象所笼罩显示整体的象征性
33、自由主义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新月月刊维护独立健康尊严的原则。标志着第二个十年的开始,特征五四思想自由气氛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左翼文学兴发,自由主义其他倾向文学互竞,组成30年代文学创作。
34、《野草》开创了“独语体”的散文体式。“独语”即“自言自语”,作者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的思考。可以说《野革》是心灵炼狱中铸就的鲁迅诗,是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
35、梁遇春——《春醪集》《泪与笑》20年代中期后的随笔。绅士风的散文耽于思索喜用絮语笔调,随意坦诚的谈吐终有睿智的思辨,《春醪集》谈论知识探索人生或旁征博引,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语言机智有文采潇洒自如玲珑剔透。叶圣陶,郑振铎矛盾写实风格最强散文有充实的人生派内容,社会性浓。翟秋白——新俄国游记,赤都心史,回荡着俄罗斯式的悲壮雄浑的格调,中国报告文学的先声,责问针砭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