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谢榛《渡黄河》
2、东晋建都龙盘虎踞的健康,在地理上貌似疏离了黄河,可其政权运行模式,仍不脱黄河的行迹,富贵的温柔乡的簇新都城上空,还弥漫着浓浓的来自黄河的气息。
3、饮着黄河水,却远离着黄河,生活在祖祖辈辈耕耘的黄土地上,关乎黄河的一切,我是从图书影像上读得的,或者从老人胡子里隐藏的故事得来的,对于朝思暮想魂牵梦绕心仪已久的黄河,从未扑到她的怀抱,亲近过。
4、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其峰回路转,豪迈气势和一泻千里,引得历代诗人不惜笔墨去勾勒它伟大雄浑的形象。这些浓墨重彩的笔触,正代表了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王之涣《登鹳雀楼》关于黄河的诗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6、《奔流》邮箱:benliu1957@1com
7、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渡黄河》谢榛
8、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征人怨》
9、“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1、两河萧瑟惟狐兔。——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12、纸上得来,终归肤浅。风劲吹,水皱涟漪,风掠过,平展如镜。蜻蜓点水,总不能直抵人心。
13、其实,一川河水,充实河道,过于满当,便少了空灵。黄河的妙境,在清空处,一句话,清则丽,空则灵,在白处,白处含括了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14、王维《使至塞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关于黄河的俗语谚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黄河清,圣人出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九曲黄河十八湾鲤鱼跳龙门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15、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16、解释: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17、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
18、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唐李白《寄远》)
1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将进酒》中的第一句。《将进酒》原本是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当时李白和朋友岑勋在另一位老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李白正值仕途遇挫,就借酒赋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
20、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21、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唐代刘禹锡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2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3、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
24、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凉洲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5、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赠裴十四》李白
26、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王之涣《宴词》
27、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
28、那条远上白云间奔流到海的大河,历史上有着一大串名字,高祖河、中国河、母亲河、河宗、长河、德水、灵川、灵脉、黄河、浊河,悬河,等等。任凭哪一个名字都诗意翩跹,意涵丰美。其中,黄河、浊河、悬河,是自然属性的名字。上河悠悠,只有黄河这个名字沿袭并流传下来,以独特的精神符号镌刻每一个华人的心灵版图。
29、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黄河的形成:之一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惊人的抬升运动中,跃然升出地面,其他板块边缘发生断裂褶皱,形成阶梯状地貌,原来广泛分布的湖泊汇集成河。
30、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31、后续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代后周建宋,再到元朝建立,明朝接管治理黄河,清代黄河决堤,近代黄河造成的影响与发生的故事皆在荐书之中。
3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33、北宋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决口于今濮阳东昌湖集,再度向北奔流而去。这次改道不同于以往,改道后的黄河,居然分出了两条河道,分别称“北流”“东流”。之后黄河又数次决口,平均每两三年决一次口,三四十年改一次道,或走北流,或走东流,河道始终不固定,以致在两条河道之间的土地,水过之处,田庐荡然无存
34、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35、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韩翃《宿石邑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