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4、0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9、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0、(译文)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1、“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论语》
12、形容一个人,像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对这个人比较失望了。
1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14、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1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1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17、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18、子曰:“不愤不汽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论语·述而篇》
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2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3、白话文释义: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4、大意: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25、(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2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2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8、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2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
30、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3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篇》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3、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34、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3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36、020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3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0、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41、大意:把军队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绝境,反而能转危为安。
42、(译文)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43、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了解。
44、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48、06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9、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之,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之。——《论语·卫灵公》
50、《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51、君子的道德就像是风,小人的道德就像是草。风从草上刮过,草必然倒下。这是孔子在回答鲁国大夫季康子如何治民治国问题时所发表的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