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到这里,我随手喝了一大杯,写下几首诗。思绪烦乱,要懂得用诗酒释放情绪。后来,我听说后世有两个粉丝,太白和东坡,都学我这样纵情诗酒,也成了一代偶像。
2、不过呢,他也证明了一点,就是我写诗真的比种田强。
3、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4、图片|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5、陶渊明(352—4或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6、陶渊明在《宋书》《晋书》和《南史》中都被列入《隐逸传》,后世也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隐逸?又为什么要归田园?这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息息相关的。
7、归隐10年后,陶渊明的日子渐渐不好过了,饿肚子是常有的事。陶渊明因此写了很多自己种地、劝农甚至出门讨饭的诗歌。刚开始隐居的时候,陶渊明对自己的务农技术相当自信。他说,“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可见他开荒不少,而且收成还不错。但实际情况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再加上,从气候学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一个小冰河时期,气候恶劣,冬季异常漫长寒冷,夏季干旱少雨,蝗灾四起,饥荒遍地。所以,陶渊明的诗中也不时出现“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8、我种了几十年田,走得是随心随意的风格,每当春回大地时,看着一番春色,如果我突然想到了好句子,就会当场在田野里吟起诗来。
9、看着妻儿跟着我在田园受苦受累,作为一个男人,我也想让妻儿过上荣华富贵的好日子呀,我心里既愧疚又凄凉。偶尔午夜梦回,我就想,不如再考一次公务员,赚他一笔。
10、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要读懂一个诗人的诗,首先就得读懂这个诗人本身,而要读得懂这个诗人,首先就得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
11、我与他见面不多,再次见面,已是十年后。那时,他被调到桂林,赴职经过浔阳,就来看我了。时间紧迫,我们天天聚会腐败。
12、晋朝统一天下后不久,就发生了因皇室权力斗争而导致的“八王之乱”,进而引发因北方匈奴叛乱而导致的“永嘉之乱”。永嘉之乱的结果,是晋朝皇帝被杀,一些晋朝皇室和大臣南渡,以延续晋朝。由于晋朝原本定都于洛阳,南渡后定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故史家将南渡前的晋朝称为西晋,南渡后的晋朝称为东晋,所有晋朝的历史都记载在《晋书》里。
13、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4、幸福是什么的,谁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但他知道幸福的人脸上会露出笑脸。
15、顺便也说一下王凝之的结局。五年后,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军攻打会稽。王凝之不听手下进言,要求全城不设防备。他亲自设坛祈祷,并公告百姓说不用担心,因为他已经请得“鬼兵”助阵。是不是让人啼笑皆非?随后,孙恩攻破城墙,王凝之的四个儿子全部遇害。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孤守终身,没有再嫁。(凭她的家世背景,再嫁是很容易的。)
16、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17、正巧,上面有人下来视察,县里排场很大,横幅到处挂。官员们献媚贿赂,透着一股俗气。领导对我说:“小老弟,上面来人,你要穿得靓一点哦。”面对这群人,我靓不起来呀。我说道:“我不能为了这点钱就向这些小人出卖气节。”
18、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19、有个叫颜廷之小伙子我很喜欢,我们常聚在一起喝酒聊诗,互相点赞。然后讨论最近有没有什么热点可以追一下,写首诗发发朋友圈什么的。
20、“质而实绮,臞而实腴”,富有意境和哲理,主观写意,杂有儒、道各家思想。除了传统儒家思想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陶诗“通篇浑厚,难以句摘”,不致力于锤炼,写来天真自然。
21、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22、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人,辞赋家,散文家,汉族(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考证陶为奚族人,但其证据略显薄弱)。(《宋书》隐逸传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谥称靖节居士,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
23、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24、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 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25、其实那把琴弦已经断得七七八八了,我懒得去换罢了。
26、王凝之是谁呢?你可能不了解,但我说一个人,你立马就知道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王凝之就是王羲之的二儿子。这个人是个好人,书法写得也不错,可惜没有什么政治才能,而且还迷信邪教——五斗米道。他的老婆谢道韫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才女。初一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言文《咏雪》,说的就是谢道韫的才华出众。王家和谢家在当时都是举国闻名的门阀大族,这两家联姻可不得了。谢道韫嫁给这个老公以后才发现他胸无大志。有一天实在忍受不了了,气得跑回娘家,家里的老爷子谢太傅(即谢安)看着侄女哭哭啼啼,心疼地安慰她,“你老公怎么着也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的儿子,人品和才学都不错,你为什么竟不满意到这个地步?”谢道韫说,无论是同家叔父,还是他的兄弟,都是顶天立地响当当的人物,就是没想到,有王凝之这种人。(语出《世说新语》)自己的老婆都瞧不上自己,可想而知王凝之的家庭地位如何。
27、他说:“以前的贤人遇到乱世就隐居,盛世就出来做官,现在大好盛世,为什么不出来当公务员,而糟践自己呢?”
28、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9、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0、这下联,陶渊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气大,而是靠苦学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两字组成。正巧工整对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组成,知县才知道陶渊明果然很有学问,又立志苦学,不禁肃然起敬。便站起来和他紧紧握着他的手,连连赞叹道:“小兄弟!果然聪明过人,又有志气,佩服!佩服!”
31、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32、东晋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南北分立的状态。在东晋建国一百年后,被刘裕建立的宋朝取代。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史家称刘裕所建立的宋为“刘宋”,称赵匡胤所建立的宋为“赵宋”。刘宋之后,南方又相继更替为齐、梁、陈三个政权。
33、我说:“我不是贤人,我也不想拯救世界,我只想喝点小酒,跟亲友聊聊天,读读书写写诗,过我的平淡小日子。”
34、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35、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36、图片|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37、唉,朋友就像云朵,散了又聚,聚了又散。虽然从此云泥相隔,但还是希望他们能记住我,等下次经过此地,可以来看看我!
38、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39、正巧,我那时写了篇爆文《闲情赋》,文采斐然,王羲之他儿子王凝之转发了。他十分欣赏我,就给了个江洲祭酒的offer,类似领导的助理。
40、屈原:被誉为“中华诗祖”,开辟“香草美人”之传统|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1
41、冷门神作《心之全蚀》,究竟藏了多少“名人”的暴力隐秘?
42、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43、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44、本期讲座,我们一起走进东晋时期“岂能折腰向小儿”的陶渊明、南宋时期“怒发冲冠壮怀烈”的岳飞,一起体验他们平凡却不平庸的人生历程,品味他们留给后世的自信、坚毅、豁达、执着等精神瑰宝。
45、其诗其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46、陶渊明一听,知道这官员话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视,表面说的是雏葵,实际上是暗中问自己,你这么年轻,能熟识田园里耕作之事吗?于是他略为思考,看见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鲜红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联;
47、教授分析,说我一开始写“种豆南山下”,让大家以为我渊明好像很会种田的样子,种个豆豆都要发朋友圈!谁知道下面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说我日夜努力,草却还比豆苗茂盛,种个鬼田哦。
48、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49、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50、之后,唐朝的李延寿又在南朝“四书”的基础上编撰成《南史》,在北朝“四书”的基础上编撰成《北史》,故后人将“二十四史”中的这十部称作“八书二史”。
51、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9-10)
52、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53、可问题是,为什么他又不想干了呢?按照我的分析,首先,时局动荡,文人清流不得善终,也很难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对现实心灰意冷。其次,他毕竟辞职辞惯了,常言道,辞职一时爽,一直辞职一直爽。还有一点,以往的研究者一直替陶渊明辩护,但客观来说,陶渊明的文才大于政务之能。空有他曾祖之志,但是既不能学他曾祖那样,卑躬屈膝,折节下士;又没有他曾祖陶侃的勤恳实干的才能。像他这种清流文人,性格上桀骜不驯,清高自许,生逢乱世之中,是很难生存的。估计他自己也清楚不是那块料,干脆心向自然,投奔山林岂不快哉。
54、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
55、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56、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誓言,他给刘裕当过参军,后来发现刘裕这人疑心病过重,就又离开了他。秋菊没有怨他半句,她相信他的决定一定是对的。
57、相对应地,北方自西晋末年陷入军阀混战和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最后由鲜卑族建立的魏所统史称北魏。北魏后来又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史称东魏和西魏。之后,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周又灭了北齐,得以再次统一北方。
58、因都城的方位不同,故史家将建炎南渡之前的宋朝称为“北宋”,之后的宋朝称为“南宋”,所有宋朝的历史都记载在《宋史》里。辽朝的历史记载在《辽史》里,金朝的历史记载在《金史》里。
59、在我60多岁某个冬夜,我突然回想起这一波三折的人生,竟有点感慨。
60、按照我们俗人的观点,机会来之不易,他要珍惜。然而,事实证明,如果第一份工作不是自己心甘情愿,同时又得来的太过容易,那么机会也是很容易被放弃的。从来没找过工作,也没有任何职场经验,对职场的想象更多来自于书本上的曾祖英雄盖世的历史传闻,以及自己脑海中充满中二气息的理想主义情怀。没过多久,血气方刚的陶渊明和他的上司不对付了。他的上司是谁呢?王凝之。就是他任命陶渊明做的这个官。陶渊明和王凝之,在官位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副市长和市长的区别。
61、至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他自己的诗文中也曾言及“少而贫苦”(《与子俨等疏》),“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年轻时他曾学过琴书,读过儒家的六经,也喜欢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这时他的思想中已形成了两种互相矛盾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想干一番事业,所谓“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者即是;另一种倾向是想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所谓“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其一),“少学琴书,偶爱闲静”者即是。这种矛盾到四十一岁时才算解决,退隐田园以保持高洁人格的思想占了上风。一九岁至四十一岁这一阶段他曾三次出仕:东晋孝武帝太元年(393年)出为江州(今江西九江)祭酒,不久即自行解职归家了他为主簿,他也不去。居家务农,积劳成疾。东晋安帝隆安他三十六岁,再出为荆州刺史桓玄幕僚,充任军职,约两间。恒玄是个有政治野心的军阀,陶渊明对此可能有所觉察,因龙心归隐,避免自己卷进去。《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花以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途”,即暗示了仕途风波之险。又说:“久游求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决心就这样下定f,恰好这时他母亲去世,可以借故离开。
62、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
63、在战乱频仍的时代隐逸与在太平繁华的时代隐逸,也会是完全不同的心态,对吧?所以,在我们正式讲解陶渊明的饮酒诗之前,我们还需要用相当长的篇幅介绍陶渊明这个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64、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6) 《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7)
65、如果我先喝醉了,也不理会太多,就说:“我醉了,要先睡觉了,你们喝差不多就自己走吧。”
66、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
67、毕竟家里没矿,我只好再入仕挣点钱。这次,我找关系在彭泽当了个县令,那年,我41岁。
68、陶渊明想了想,随即对出下联;联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69、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4)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5) ),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70、接着没过几年,南朝宋元嘉四年,陶渊明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71、为报金朝灭国之仇,南宋联合日益崛起的蒙古人灭金,而灭金后的蒙古人再次南下攻宋,并最终灭亡了南宋。最初,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当汗位传至其孙忽必烈时,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大蒙古国”,建立元朝。
72、旁人看着我吟诗弹琴,潇洒至极,却不知,我其实胸口一直压着一块巨石。
73、这时,有个叫恒玄的人很火,想着跟他应该能混出点名堂,就当了他的参军。但不久,我发现恒玄野心太大,政治风险高,于是又辞职了。
74、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
75、咏怀诗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
76、王知县坐下,右手摸着嘴边的八字胡,欣赏了一下陶渊明桌上所写的字,忽然对陶渊明说:“我听人说你能写诗作对,我来见识一下,现在我出个对子,请你对对,好吗?”
77、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期。在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使汉魏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可以使他们守住道德的底线,拒绝虚伪和丑陋。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78、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凡经过渊明亲手莳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
79、一件事如果成为谋生,它的浪漫就要打个折扣,辞职当农民也是这样。我文人身子骨弱,田里荒草长得比我还高,除草时很费劲。
80、陶渊明是中国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81、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82、诗酒趁年华,再交几个挚友,活在当下,热爱生活,享受生命,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了。
83、图片|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84、以“风云”来喻指因应时势以建功立业,确实是汉魏以来屡见不鲜的习语,可是以此来诠解陶诗,却难免让人疑窦顿生。原因其实很简单,倘若真如上述诸家所推测的那样,陶父曾经出仕任职,甚至位居方镇参佐,那么在注重家世门第和仕宦经历的晋宋时期,为什么那些早期传记资料对此避而不谈,其他史籍文献中也都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可供追索呢?
85、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1) ),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