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思是:麦子上盖了三层被厚的雪,雪越厚越保暖。经过一冬的养精蓄锐,一开春便会以旺盛的势头突飞猛进,长的好当然就丰收。
2、做领袖的人物,不但要有专门技术,清醒头脑,而且要肯吃苦,能牺牲一已,以卫护大众与国家的利益。
3、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4、课外收集农谚或物候现象,或者教师提供若干材料,让学生讨论判断:哪些是物候,哪些不是物候?
5、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6、 生1:青藏高原山上白雪皑皑,山下青草依依,这也说明高下的差异。
7、生:文中用了很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第7自然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20天”、“10天”,用具体的天数表达得很准确。
8、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图书馆前伫立的竺可桢全身铜像
9、紧扣文本特点,突出了说明文文体特征,知识点的教学能够落到实处。
10、 精读第7段,划出8个句子的结构关系图。讨论:哪一句是本段的焦点句?就是第一句“首先是纬度”吗?
11、 师: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想想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默读课文时我们要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12、 生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人的感情。
13、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14、生乙:作比较。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15、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语文课培养科学精神,不是直接讲授科学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以“求真、严谨”的态度,运用各种阅读策略,真正读懂作品讲解的科学知识,不能似是而非、大而化之;进而,还可以对有关问题的表述甚至观点,提出质疑,展开探究。教师应避免以下误会:说明文的内容没什么可教(没意思),不需要教(学生自己能读懂),不应该教(语文课不是科学课)。其次,实用文的教学,要重点训练“提取与整合信息”的技能。第引起学生对相关科学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与人类生活、科学与人文有着深刻联系。从以上观念出发,《大自然的语言》,可以提炼的教学内容有:
16、(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每小题2分,共4分)
17、(注)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
18、(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9、 生1:因为这一段的开头一句就是“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后面又写着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20、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21、 生3:还有第5自然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里也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法。
22、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3、 生5: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24、从“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来看,本文的教学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5、(当太阳落山时,呈深红色。这说明是大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和杂质,一般致阴雨的可能性较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