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2、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3、读这首诗时,仿佛看见这样的陆游:白衣飘飘,发丝微扬,在人迹罕至的断桥边,倚一树梅花,任凭凄风苦雨,在红尘微末处恍惚,和梅花,辨不出彼此。
4、(201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5、在这两首诗中,陆游的爱国之情可谓溢于言表,而令人不觉动容。南宋有很多诗词作家都会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但真正将爱国之情融入到自己生命中的诗人却不多,陆游算是一个。
6、事实上,这两句诗追述当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击败金军的事实,作者意欲借助对过往事件的追忆,而唤起朝廷内部的战斗热情,但陆游的精神和斗志在其时的南宋朝廷内,都显得太特立独行。南宋朝廷的最终表现,只是枉费了陆游的一片爱国之情。陆游终其一生,未能看到北复中原,陆游死后,中原也没有恢复,直至南宋灭亡,故土都没能收复,而宋朝也彻底灭亡。
7、在陆游暂时的放空自我中,带我们领略了山水江南的风土人情。
8、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9、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10、(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鉴赏,属于诗歌鉴赏常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一般的鉴赏流程为:物的外形特征——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答题步骤是: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备考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思乡类:月亮、鸿雁、杜鹃、斜阳;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等。本题考查的意象是“酒”,考生可结合诗中“酒”出现的不同时间,结合诗人的行为来分析。
11、(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试题点评)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延续了2017年命题特点,但题目由五选二变作四选分值降低,难度也下降了。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的内容,B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C项鉴赏诗人的形象,D项鉴赏诗句内容。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3、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述职,偕夫人唐氏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遂携家眷南迁山阴(今浙江绍兴)。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14、离异后,唐婉再婚,携夫出游,与陆游在沈园偶遇,夫妻设酒款待陆游。纤纤素手,凌凌清酒,唐婉的美貌一如当年。
15、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6、寥寥数语,此恨绵绵,生命的弥留之际,陆游带着满腔的遗憾,“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壮志未酬,徒留希望寄托给漫长的未来。
17、(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18、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之前,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尾联”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作为诗歌的尾联和尾句,一般有如下特点: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