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而东方的仏家和道家,却给人提供了一种向自身心之内,圆满验证万物真相真谛的可能。
2、所有佛的法身都是同体的,入到法身境界上面,佛佛都是一体的,所以成佛了就能够见到佛的法身。成为登地菩萨以上,能够看到阿弥陀佛的报身——无量寿佛。
3、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4、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佛三教长期存在着严重的门户之见,彼此隔阂甚至相互诋毁。不过,历史上三教真正学有所成者,往往倒是能够屏弃门户之见,主张三教平等,相互学习。在很多儒、道、佛的经论中,往往能看到儒、道、佛三教被许多大德高僧高道们常常动辄“释曰”、“儒曰”或“道曰”,将各家说法平等的列置一块、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因此又有“三教一家”之说。(佛家三者的区别)。
5、佛家的修行方法较为多样化,所谓“十万八千法门”,就是说佛家的。有种说法是道家的法门也是从佛家中来的,这个不去追究它,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佛家修行方法之多。人们经常看到的佛教徒口念“阿弥陀佛”就是一种修行方法,叫做“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佛教界当今最为流行的法门。
6、百家:《管子》,《邓析子》,《慎子》,《申子》,《商君书》,《韩非子》,《晏子春秋》,《墨子》,《吕氏春秋》,《公孙龙子》,《战国策》,《说苑》,《新语》,《新书》,《淮南子》,《长短经》。
7、而道教的道观中供奉的三清天尊、真武大帝等,外貌基本都是仙风道骨的老者,道士们供奉祖师,自然也要形貌皆似,因此一般都是偏瘦、长须的形象。
8、道教则从“相对”的观点,认为佛教所说的“苦”就是“乐”。作为“意识形态”的道教,与要谈的《老子》存在根本的区别。
9、我问:我不明白,这不是两个学问吗?或者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行方法吗?
10、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11、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人与人之间都是利害关系,彼此相互算计,非用严刑峻法,不能约束防范。
12、众生要与八法的周旋中,摆脱八法,就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保持独特的高尚品格。
13、墨子讲究逻辑学,认识属于唯物主义的经验轮,认为凭耳目闻见之实,作为是非有无的依据,强调感性认识,轻视理性思维。
14、第七:提倡顺时养身。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
15、于是我向后山走去,走不了多久,忽然听见一阵歌声,那歌声唱道:无量天尊天外仙,老君弥陀共云天,一花一剑一拂尘,一炁玄明万物先。
16、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17、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18、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19、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
20、藏教:为天台大师智顗所立‘化法四教’之一。全称三藏教。即小乘教之别称。此教明因缘生灭四圣谛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萨。所言三藏教者,一修多罗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中略)此之三藏教的属小乘。’
21、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22、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23、但是,演化下来,门派和体系自然就成了。道家有道家的体系,仏家有仏家的体系。一个人要去学道,进了他们二家的体系,都得遵循他们的门路路径,虔诚信任,一路上去。
24、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5、由从向外传播观念的角度来看,道家跟佛教有天壤之别。道家通过长期的观察自己和万事万物,明白绝大多数人观察世界的角度,生死受限于自己的性格和经历。这代表着对世界的认知必然不是其本来面目。所以道家修行者懂得止语,尽量少说。这或许也是道德经等经典道家书籍艰涩难懂的原因。佛教呢?各种高浓度鸡汤遍布整个网络,哪怕不是佛教徒,只是随便逛逛朋友圈,都要被佛教鸡汤开光一遍!所以说,道家是修行,而佛教更多的象征是生意。除了极少数出家,且严格持戒的和尚,看不出来其它佛教徒有半点修行者的样子。佛教和道教的区别在本质上是对于人生价值的评判不同,同时是在这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判断上建立了各自的信仰体系。佛教的经典中曾记载释迦牟尼佛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四种痛苦,而产生出家修行的念头。宗教学者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的最初动机。所以,佛教对人生价值的基本判断是,人生是苦海,是火宅,一切皆苦。而只有实现涅槃,才能脱离苦海,脱离人生之中苦难的轮回。也就是说,在佛教,人生价值要以实现涅槃才有意义。 佛教的信仰体系是把人生的价值放到彼岸去实现,放到未来去实现,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特点。道家则是崇尚人生的现实价值,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就在于享受人生;相比于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海;基督教认为人生就是赎取原罪。可见道家的观念和其他宗教是完全不同的。 道家的信仰目标是成仙得道,长生久视。所谓长生久视实质就是把人生无限延长,通过这种无限延长来实现人生的价值。道家是中华汉民族中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泊来品,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其差异基本区别在于:道家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久视。道家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久视,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和"外养"的功夫。与道家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无苦的极乐世界)。道家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佛教是宗教形态传入中国来的。 道是中国本土兴起的一门哲学。佛:慈悲为怀,普渡众生。 道:德慧并重、性命双修,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为主。尤其是道家修身有一套精妙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后世的医药养生事业。另外,道家的内外丹术,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也作出卓越的贡献。具体地讲,以道修身,以佛虚心 。
26、道教和儒家思想都是起源于中国,老子和孔子是代表人物。
27、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儒家讲的是修身,道家讲的是练气,佛家讲的是养心,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
28、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29、“风水之道,传统文化”您信与不信都一样存在和左右您的生活!
30、以上就是佛的法报化三身的区别。用一个比喻来形象理解的话,在《念佛三昧宝王论》中说:“夫佛之三身,法报化也。法身者,如月之体。报身者,如月之光。化身者,如月之影。”
31、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
32、而禅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33、佛有三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
34、道家文化—— 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35、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36、佛陀因一切归于尽,果熟亦当堕,合集必当散,有生必有死的生住异灭的现象,感受了无常。得出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于相对的关系或条件之中,若离开了这些关系或条件,则不会有任何事物或现象的结论。
37、于是他们设置有所得给你玩玩。什么有所得,那就是断烦恼、少偏执、减痛苦、明生死。简而言之叫做福报。
38、另外,佛教认为身体发肤都是“臭皮囊”,成佛后毫无用处,因此很少锻炼身体。而道教这种本土宗教,起源于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追求长生和成仙。于是道士们注重日常修身养性,练气养生,体内阴阳协调自然偏瘦。
39、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40、法,是多么的珍贵殊胜,可惜末法时代,有一些人,身披僧服或道袍,打着传法的名号,以所传之“法”,来无限扩大世人的贪欲,以“法”去引诱世人,引导他们追逐名利财色,败坏修行人的形象。事实上,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有各自的招财法,和合法等,但绝不是给人拿来为自己谋财泡妞用的。这本来是很浅显的道理,可惜世人就是执迷不悟。难怪当年佛陀初证道之时,曾感叹说自己不能弘法利生,因为自己所讲的,和世人所追求的恰好相反。世人认为财色名利是快乐,而自己却认为是苦恼之根源,自己认为真如圆成实性是清净,是快乐的,可世人却觉得虚无缥缈不切实际。连佛陀尚且如此感叹,可见世人是如何认识颠倒,难以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