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也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直到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2、(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4、孔子还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这些教学观点,对今天仍很有启迪,有利于学子刻苦学习,实事求是地学习。
5、客观地说,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尽管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却也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使得多少学子一生陷在"书本"里走不出来,以致后来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但这些负面效应不影响孔子的教育光芒,对此宜辩证看待。(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6、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7、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丘认为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8、 “庶”是指更多的劳动力;“富”是指人民群众丰足的物质生活;“教”是指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9、 ①《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0、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11、“有教无类”推动教育走向大众化,把教育的权利推向了每一个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权利,享有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12、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这个也是要跟着他老人家学习的,为什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照老师的意图将事情做好。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关键的关键,这是春秋时期提出的,我们现在还是在使用的!
13、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论语》
14、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15、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论语》
17、孔子教育思想中包含着不少深刻的教学方法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
18、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孔子
19、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2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1、解析:此问,第一小问由“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春秋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并结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回答即可。
22、汉朝建立,在采用“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后,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经逐渐强大.到了汉武帝时代,便需要有一个新的政策来巩固政权,于是便有了董仲舒的“大一统”、“天人感应”.汉武帝转“无为”为“有为”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学说“仁”的思想,重伦理、重道德的特点可以为统治者更好的治理国家.儒家成了官方思想,儒学从此繁荣下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几千年中,它的儒学思想一直成为统治者最好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手段.但繁荣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许多其它外来文化的冲击.
23、这些弟子后来不仅成了国之栋梁,也进一步把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发扬光大。先贤孔子,的确无愧于古代最杰出的教育家,他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实至名归!
24、孔子看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一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和知之为知之。语出《论语.季氏篇》,孔子偏重于人的个性差异。
25、(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6、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27、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28、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9、注意:最末的即时练习一定要做啊,做题巩固知识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