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年跟随浙江交响乐团中提琴副首席张宇改学中提琴。
2、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微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3、1796年8月,在《维也纳杂志》上发表了贝多芬赠送给海顿的三首钢琴奏鸣曲(Op.2);同年开始出现耳聋现象
4、https://www.refinerycom/en-us/2020/06/9871593/beethoven-was-black-twitter-theory
5、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6、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7、 responsibility& future
8、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一部分白人对黑人的抗议活动已经产生了很大反感,觉得他们越来越极端,抗议严重妨碍了正常生活。
9、音樂的聽法-門馬直衛著,豐子愷譯,王敦慶設計裝幀-上海大江書鋪1930年版(贝多芬简介)。
10、首先音乐界的老前辈陈洪教授是我国少数专门研究贝多芬的音乐史家之他在解放前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就写过一篇研究贝多芬的论文题名为《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研究》,这可以被认为我国第一篇贝多芬的专题论文。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后不久,我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问世,这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其中音乐舞蹈卷(1989年出版)贝多芬条目是陈洪教授执笔撰写的,该条目占了5000字上下,言简意赅,全面,准确地反映了这个伟大音乐家的生平和创作。尽管贝多芬名字大家都知道,但就前所叙,介绍的时间已近百年,各时期各家的介绍都存在着缺失和片面,陈洪教授的这个条目介绍的贝多芬比较全面准确,科学性强,可用作广大贝多芬研究者,演奏家,爱好者了解贝多芬生平和创作的可靠参考。陈洪教授对贝多芬的知识丰富,理解深刻,他翻译的两部关于贝多芬交响曲的书——贝辽兹的《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和奥地利指挥魏因伽特纳的《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都是有天才有经验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对贝多芬音乐的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体会;陈洪教授翻译的这两部书不仅使自己对贝多芬的见解有所深化,同时也为我国音乐工作者打开了贝多芬广阔视野的窗口。陈洪教授在我国的贝多芬接受史上为音乐界和音乐爱好者深入理解贝多芬所做的基础工作是功不可没的。
11、现在这种话题我们几乎已经不怎么说了,因为我们早已过了这个阶段,已经不需要用其他国家的华人成功来证明中国血统能行。我们更愿意去鼓励表扬我们自己文化和体制下产生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12、贝多芬音乐的创作风格,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3、而随着贝多芬250大寿的来临,一个关于这位西方乐圣的惊天大秘密,也终于浮出水面:
14、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15、 2015年跟随曹海教授出访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与WolfgangKlos独奏大师交流与学习。
16、迅急、胜利的终乐章肯定是对《大赋格》的回归,也是对它的征服。曲折特甚的终局,是一支千绪万端的大曲,轮廓分明的插曲即已有十三四支之多,仿佛作曲家把手头所有的材料都集合于其中。声势浩大的舞蹈场景,我的聆听感受是于颠破流离之中起舞,有吉普赛人的风范。如果还要说,我认为是带着镣铐昂起头颅的跳舞,是“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的锐意进取与进攻精神。舞蹈性的激情,表达贝多芬斗争个性与认知的本质。后来的柴科夫斯基似乎也从中摸索到什么,他的《六月.船歌》也有这种结构,忧愁中掺入激动人心的舞曲。这段舞蹈的力量,也让我想起《旧约.士师记》参孙的故事。参孙虽然落入最悲惨的命运,但他斗志未消,一有机会便可以舍弃生命去做最壮丽的牺牲。这段Allegro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最强烈最瑰丽的终乐章,是不是对卢梭的宣言所进行的实践?那个时代无不被大革命灵魂所激励,即使到贝多芬晚年,那也是一个新的理想和世界,“我愿意自由地生活,也愿意自由地死去。”
17、贝多芬三十年代在音乐专业教学范围内被重视的情况
18、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对贝多芬是黑人的主要证据,是贝多芬母亲很可能是黑人。
19、“贝多芬是黑人的消息在推特上火了!太棒了,大家快去读读Concordia的那篇文章。简明概要地介绍了贝多芬为什么是黑人,有贝多芬家人的一手信息”
20、个人觉得在这半年的重奏学习中,解决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在这首作品中,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对贝多芬的重奏有了些清楚的概念。要先清楚概念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你对作品的诠释,整个作品的把握。贝多芬惯用的表情力度符号该怎么去做,他的英雄主义该如何去表达去体现。这些都看清楚了,自己也就不那么混沌了。
21、Adagioquasiunpocoandante
22、但不论有多少人来辟谣,支持贝多芬是黑人这边的网友已经根本听不进去了,反驳就是看不起黑人,就是种族歧视。
23、音乐学家王次炤在谈到贝多芬在中国被演出情况,他说:“贝多芬的作品是中国乐团上演最多的作品,也是外国乐团在中国最多演出的作品。在中国几十个交响乐团中,贝多芬的作品都是他们最常演出的、也是演出最多的曲目。”他谈到了贝多芬音乐音像制品在中国流行的情况时说,“尽管流行音乐充斥年轻人的音像市场,但贝多芬的音乐依然是销售量最大的音像制品之一。”
24、1917年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鼓励学生的课外音乐活动,亲自担任由学生组织的“北大音乐研究会”会长。1919年11月11日在会员大会上讲话,提出“吾国今日尚无音乐学校,即吾校尚未能设正式之音乐科。然赖有学生之自动。”事隔不满两年他通知萧友梅开会讨论北大成立“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事宜。“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成立后不久,就在萧友梅倡议下,建立了一个15人的管弦乐队,尽管乐器不全,空缺之处由钢琴补上,但在萧友梅的排练和指挥下,不到两年间,演出了40多场音乐会,其中演出了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
25、(2)中期(维也纳时期;1793-1808)此时创作的奏鸣曲和管弦乐曲,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充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和功能,显示出贝多芬的创作已完全成熟,并具独特的个性。
26、通过音乐家贝多芬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终于理解了伟大的创作如何诞生。苦难是天才的垫脚石,却是弱者的万丈深渊。数次跌入命运谷底,但是总能战胜自己、超越苦难,创作出如此撼动人心永垂不朽的乐章。对于这样的一位音乐家,我们不仅要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更应该去领略其人格精神的伟大!
27、在抗日战争时期此书由法国文学专家陈占元从法语译出,此译本1942年在桂林“明日社”出版,书名也译称“悲多汶传”,然而译者缺乏音乐修养,书中译文有关音乐之处,读来费解;虽然如此当时读过此译本的人不少,读者也受到书里讲的贝多芬克服命运所加的不幸,通过痛苦争得胜利的战斗精神所感动。
28、 音乐史家罗兰无心去寻求以严格的史学方法写成一本渊博的音乐学著作,他把《贝多芬传》称作“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要在20世纪初老大欧罗巴那重浊腐败的气氛中吹送英雄的气息。那就无怪小册子出版后开卷一段“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这样的名句迅即传诵一时,其清新气息大有一扫巴黎苍白文风之势,使该书甚至成了20世纪初抱有人道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了。
29、 他的9首交响曲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晚期作品则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他的《月光》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上(题目为《月光曲》)。
30、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资助他去维也纳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合唱》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
31、广大群众中有爱好者主要通过旧唱片来接触贝多芬的作品,有很多的例子,年轻学生(包括本文作者在中学时代)偶从友人或音乐教师中保有的《田园交响曲》的快转唱片,用竹针在留声机上在急速旋转(每分钟78转)的胶盘唱片上摩擦,听到了贝多芬而爱上了贝多芬。
32、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贝多芬雕像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33、出版界出版的重要译著除开前已论述的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外首推同一个作者写的《贝多芬伟大的创造性年代—从》,这是罗曼·罗兰由七部著作组成的音乐巨著的第一卷,从副标题看出这一卷是写贝多芬的创作进入所谓的“英雄风格”时期,此卷有两个译本,一个是陈实,陈原译,由三联书店出版,另由彭利元等4人译,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后一个译本译者缺乏音乐知识,错译比比皆是,译文任意取舍,有时标出外文不加翻译或注解,令人堕入五里雾中。罗曼·罗兰此部音乐巨著的第二卷《歌德与贝多芬》的译文是前辈梁宗岱先生翻的,此卷是作者研究贝多芬撰写此部巨著收集材料后的副产品,是作者将这两位文艺巨匠的关系和把两位同属古典派的创作思想的异同加以比较分析,以求得对贝多芬和歌德进一步了解的极佳读物。可惜的是这部7卷巨著尚有5部尚未译出,而罗曼·罗兰的此部巨著几乎在所有重要的贝多芬的著作所附的参考书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34、由于海顿忙于作第二次赴英演出的创作准备,师生两人性格不同又有音乐思想上的分歧,贝多芬向海顿的学习终于1794年中止
35、再一个,声音上也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问题。一个作品的声音不可能是同一种,如果是同一种的话,听起来就非常无趣。长音在不同乐句中肯定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跳音的发音方式与音效音质要学会统一融合,所以要多善于寻找不同的声音,同时要善于学习组员的发音。
36、在琥珀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贝多芬的晚期作品特点,那么对比来讲,早期作品则是温柔和蔼的。而这首D大调的作品则是早期作品中最为和蔼的,或者,最放松的。整个作品通篇的明亮,轻快的情绪完全区别于其晚期作品深沉,敏感,多疑。
37、 在贝多芬的晚年,他还写了六首弦乐四重奏,其中代表作为《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在声乐作品创作方面,有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康塔塔《庄严弥撒》等重要作品。他的最重要的一部歌剧为《费黛里奥》。
38、我们这个年轻的重奏组存在着很多等待解决的问题,个人觉得我们组在演奏音乐时的张力不够,强弱对比还有有点欠缺,我们每个人对音乐表情的理解不一样,但也同时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9、比较出名的,有俄国大文豪普希金。他的母亲有四分之一喀麦隆血统。普希金可以说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的作品甚至对当时的俄语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40、弦乐四重奏作为传统室内乐的经典形式,几百年来一直深受音乐家和作曲家的追随。不断的传承与进步创新给新时期室内乐发展带来新的洪流。我们作为弦乐四重奏的学习者爱好者,同样本着学习的心态积极感悟这浓缩的古典音乐形式,对古典音乐的理解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1、 接着,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重现,又被一段段宣叙调一一打段。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出现后,低音乐器回答道:“哦,不,不要这个,我要更愉快一些的”;接着管乐吹出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立即又遭到拒绝:“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的,更高尚的”;于是管乐又吹起第三乐章的慢板主题,回答仍是不满意:“这还是老样子,太纤柔了,一定要找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我想,还是让我唱给你听吧。但是,要请你应和着我。”最后,木管乐器隐约闪现出《欢乐颂》主题的片断,才终于肯定:“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这是贝多芬毕生追求的境界。这时,从乐队深处,像是从远方,缓缓地传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咏出的一支纯朴的旋律,乐章的主要部分开始了。
42、音乐是思维的声音,了解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是音乐表达的基础。在国际先进的音乐教育中,演奏者研究与作品相关的历史知识已经成为常理,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极大的推动着演奏者的成长。
43、第三乐章仅有11个小节,速度前快后慢,更像是第四乐章的序奏,为过渡到漫长的第四乐章作准备。
44、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于是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像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45、谈傅雷先生译的罗曼·罗兰《贝多芬传》的同时,是不能不提到他译的同一个作者写的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小说一开始描写的主人公的家庭,出生和少年时代,明眼人一望而知,主人公的原型是贝多芬;以后写的各卷中描写克里斯多夫的社会和音乐活动不再是贝多芬的了,它们写的是罗曼·罗兰自己的坎坷的人生的经历和对它们的体味。克里斯多夫所处的时代,特别是思想文化上形形色色的低俗表现和他个人的抗争和奋斗。但是就全书而言,罗曼·罗兰在这部小说中贯穿的还是他对贝多芬一生创造性活动的概括:通过痛苦达到欢乐。这是贝多芬的英雄主义,人们从中吸取了生活的力量。《贝多芬传》和《约翰·克里斯多夫》都由傅雷译成中文的,它们像一对双胞胎被爱好贝多芬的中国人广泛地阅读着、珍视着。人们在中国贝多芬的音乐被这两本书——《贝多芬传》直接地,《约翰·克里斯多夫》间接地引起对贝多芬的好奇乃至崇敬,推动着去聆听或从事贝多芬的研究和音乐实践活动。
46、真正引起在音乐界和业余音乐爱好者中对贝多芬的兴趣的,是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1898-1975),他在1914年浙江第一师范学院学习跟老师李叔同学了绘画也学了音乐。他的日文很好,1921年去日本短期考察,回国后在各地任教先后20余年,教授绘画和音乐课,同时进行创作(漫画)和写作(散文和西方音乐介绍)。丰子恺在西方音乐介绍方面起的影响范围要超过萧友梅和王光祈,这主要是因为他本人是个散文家,他用平易、流畅的文笔写音乐介绍,同时他的介绍每每插进娓娓动听的故事,大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他的读者不仅限制在专业音乐圈子里,广大业余音乐爱好者也是丰子恺西方音乐介绍的读者。他的介绍主要通过他编写的两本书,一本是另一本《近世十大音乐家》。他把贝多芬的名字写作“裴德芬”。他对贝多芬的介绍,就生活的重要事件而言很少有遗漏,就音乐而言有较具体的乐曲分析,就曲目而言主要集中几个有标题的脍炙人口的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外加两个序曲:《爱格蒙特》和《莱奥诺蕾之三》。他对贝五(命运)四个乐章都做了音乐分析,分析尚能说到点子上,而不流于一般化。环顾今天我们能读到的我国关于贝多芬的介绍文字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跳出丰子恺的框框。
47、Andantemanontroppoemoltocan
48、这样的演出固然也是贝多芬音乐在中国的传布,但从接受对象看,它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不论是演的听的都不是中国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乐队在同一个时期演出贝多芬,乐队人少,乐器不全,但演出人员和听众毕竟都是中国人,上海工部局乐队的演出与它是不可等量齐观的。
49、1794年,开始师从圣斯蒂芬大教堂阿尔布莱兹贝格学习对位法,向宫廷音乐总监安东尼奥·萨列里免费学习作曲;
50、第五乐章活力非凡,炫技如孔雀开屏,时不时出现意犹未尽的美回音。你根本无法想象这是作曲家临终前8个月的作品,我们怎能不动容呢!
51、“他的妈妈是一个非洲人。当时对贝多芬外貌的描写很多都是‘黑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