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渊明“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3、生活是这样的艰苦困难,可是他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一直却十分顽强.他入学后,住宿在学校里,每天起床钟一响,就立刻起床、跑步,保持着在沈阳上小学时锻炼身体的习惯.
4、证券热词:打新|独角兽|杠杆|可转债|期权|涨停|科创板|商誉|转型|新财富|换帅|反并购|逆回购
5、真的很了不起,一位普通的女车主通过各种坚持,仅仅只要三天,就让一个国际巨头让步!
6、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7、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名人的读书经验有哪些简短)。
8、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9、△欧仁·鲍狄埃生于一个木箱工匠家庭,自幼失学。由于他为勤奋自学,一生写出大量宣传思想的诗歌,达240篇之多。
10、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却是一生的财富。它能够陪伴你度过漫长岁月,内化成你高情商、会处事、有底气的知性与优雅。
11、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能够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
12、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13、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14、 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拚命读书。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继续读下去。 无独有偶,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
15、规则二:使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16、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17、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
18、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19、当一个时间截止,比如旧年过去,新年要开始的时候,您不妨想一想,我们还有什么是想要的,还有什么是想要又得不到的,还有什么是我得不到但是想拼尽我的权利想要获取的?如果我有这样的欲望,如果这个时候正好有个人说,来吧,你想要的我都能给你,但你要把你的东西给我一点点,你愿意换吗?如果他要的是你的灵魂、你的美德、你的健康,你愿意换吗?
20、龙应台:多读文史哲可以让你看见、认识和知道
21、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22、 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身为万科的董事长,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接受新的观念、学习新的方法,才能在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不被淘汰。就像登山一样,读书也是一种生活状态。
23、关于2017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有些媒体甚至发问:“大佬遍地的互联网大会,凭什么出风头的是罗振宇?”
24、规则十五: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作者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的所有问题,或是他并没有尽可能善用手边的资料,或者他没法让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
25、那种触动一直指引着我,在人生的每一次选择中,我都没有放弃过与文字打交道,以至于它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26、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27、高大上的书在肚子里占了一大块,但总得吃点儿杂粮来溜溜缝儿,这些杂书就是民间真正的口耳相传,用古词、宝卷、相声、评书等各种形式写出来的书。那时候没有媒体、互联网,老百姓就是用这种方式知道世界上的事。如果你去看“一战”的历史书,会觉得好枯燥好无聊,但是这样的书,劳累了一天坐在村头树下能听进去,历史在里面被融化成了老百姓最容易能够接受的东西。今天我们知道这个叫曲艺,但在那个时候它们就是新闻媒体。
28、读完一本书,有一个空间去思维,使这个书变成你生命养料的一部分,这样你读书的时候又轻松,又有才华,又容易进入书里面。
29、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30、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
31、规则九: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32、起初,他英文基础比较差,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每天把全部课余时间都用来学英文.到第二年,他的英文就相当好了.后来,就能看许多英文原着了.
33、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34、 悦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乐趣才会热爱(上),附送电子书和PPT
35、“我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书的需求不同,但适合所有人、任何年龄阶段的,那就是人物传记和一些经典著作。”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