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3、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
4、先秦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6、诗,是为了表达心志、抒发情志而存在的,即所谓“诗言志”。所以,读诗应先读励志诗,读出一份浩然之志、一份宏远之情。这些励志诗词名句,读来豪气干云,满满正能量!(古文拼搏励志的句子)。
7、楚虽三户能亡秦,堂堂中国岂空无人?《杜甫》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业精于勤,荒于嬉。
10、改变生活,最重要的是学会克制和放手,克制人性中丑陋或堕落的东西,克制人性中腐朽肮脏的一面,克制冲动的激情,克制欲望的侵扰,为心营造一片宁静的天空,白云飘飘,繁星点点。放手那些抓不住的,放手那些即便抓住也最终无法拥有的,放手过时的机遇和错过的爱情,放手痛苦的回忆,放手渺茫的前景,让现实一刻定格为生命此时最美的风景。
1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12、 14) 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
1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4、学练并举,成竹在胸,敢问逐鹿群雄今何在?师生同志,协力攻关,笑看燕赵魁首谁人得;
15、(唐·刘禹锡·陋室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6、相忘于江湖,谁说不是爱的一种形式。人生之路既艰辛且漫长,为此,有些人总是把成功人生的终点,视为望尘感叹,遥不可及。
17、——蒲松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18、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19、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对联集锦》
20、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宋·释道原
21、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增广贤文》
22、(新唐书·元行冲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3、 17)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 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24、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曾国藩》
25、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26、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27、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孔尚任》
28、今天太宝贵,不应该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今天,它不再回来。世上本无移山之术,惟一能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29、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30、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3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3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3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36、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37、休把客衣轻浣濯,此中犹有帝京尘。边贡《重赠吴国宾》
38、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39、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40、(礼记·学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出自叶绍翁
4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3、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王建《寄旧山僧》
44、第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4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46、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7、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48、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苏轼《念奴娇·中秋》
49、——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51、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