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2、甲:为了今晚联欢会 乙:大家辛苦来准备 丙:后面还有好节目 丁:咱撤退
3、甲:家乡努鲁儿虎山 乙:一年四季刮大风 丙:刮得小脸像猴腚 丁:黑又红
4、“报日”之后,结婚之前,还有一个“过场”——“要媳妇”。
5、 新年即将到来,各幼儿园舞台上唱跳打颂无不热闹,今天小编向大家介绍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三句半。
6、感谢极乐苑法师给我们带来的震撼爆笑表演感恩我们的师父上人,感恩诸大善知识,感恩学佛的道友们,感恩所有护持寺院的居士大德们,感恩一切的逆境善缘,感恩一切的人和事物。
7、至于是谁发明(创立)的,现已无从考证。不过,《古今谭概》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明朝正德年间(1506一1522年),有位民间诗人无名氏写了一首讽刺诗《求雨》:“太爷来求雨,三天又三宿,昨夜打开窗,月出。”该诗(即现谓“三句半”的最早记录)讽刺这位县太爷不思兴修水利,却下乡求雨无果。县太爷听后,恼羞成怒,请进衙门,故意刁难。县太爷叫张西坡,平时常与苏东坡相提并论。对此,作者以“西坡”为题作诗——“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俩比较,差多”……
8、甲:三十年前十六七 乙:营养不良像干葱 丙:衣服破烂满身土 丁:真穷
9、 观众大笑,台上四人敲打乐器转场,转一圈或两圈,之后接着表演第二段。一般,一个三句半节目有八--十段说词就可以了.
10、你说,你们这样搞,李白他们知道了会不会哭晕在厕所?
11、一是音律感,有资料记载:山西话继承了汉语的古韵,“平水韵”就是出在临汾地区。因此,山西人学习古汉语比北京人容易,因为北京人只能发出四个声调,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字,而山西话里有。山西话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比如:两人一起走叫“厮跟上”;家里穷困叫“家寒”。
12、 看似简单的三句半能起到烘托气氛,活跃现场,吸引观众的效果。三句半由4人演出,每人说一句。由于最后1人一般只说两个字,故称"三句半"。
13、以上所举的例子,就是第四个字为一个字、两个字和三个字的写法。但ㄧ般第四句的半句用一个字或两个字的为多。三段各用了「江阳」辄、「梭波」辄和「中东」辄写实最好一个节目用一道辄。
14、甲:今晚节目特别多 乙:跳舞游戏又唱歌 丙:有幸相聚帽儿山 丁:真快活
15、最后那半句得“出人意料”--内容上跟前面的相反语调上也要有明显的不同
16、首先说明,三句半并不是单纯写在纸上逗趣的文字,它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17、三句半本身有个固定格式,容易编写,表演简单。可以现编现演,及时宣传,演员来不及背词可以写在纸片上,在舞台上偷看词句表演。
18、词员出场时可敲连续的快节奏上场,即「呛……呛」。然后,在敲前奏,接着就停下锣鼓,甲讲第一句词,乙、丙、丁顺序接上。
19、甲:没有书刊和报纸 乙:世间之事概不懂 丙:一脸傻气目光呆 丁:朝种
20、三句半由四个人表演,每个演员手中有一件打击乐器。可以用小扁鼓,小钹、锣、小锣。即:第一人用小扁鼓,第二人用小钹,第三人用锣,第四人用小锣,用表演时从第一个人开始,每人说一句,还可以进行动作表演,增加气氛。
21、首先说明,三句半并不是单纯写在纸上逗趣的文字,它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22、甲:天天早起很晚睡 乙:大饼子从春吃到冬 丙:个子照样噌噌长 丁:从容
23、下边的古诗们,就被多才的段子手们改成了很有意思的“三句半”,不知道大伙有没有看过“三句半”呢?是很有意思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呢。
24、在实际创作中,最费脑筋的就是这个“半句”。常常因找不到合适的“半句”而不得不放弃前面好不容易想出来的三句。所以有时就先确定最后的“半句”,然后再写前面的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