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崇祯三年的金陵(南京)大会,崇祯六年的虎丘(苏州)大会,规模与影响更加扩大。崇祯三年,适逢应天乡试,江南士子前往金陵参加考试,复社成员杨廷枢、张溥、吴伟业、吴昌时、陈子龙等,都高中举人,复社声誉迅速高涨。在这种背景下,金陵召开第二次大会具有别样的意义。次年京师会试,吴伟业、张溥金榜题名,皇帝钦赐吴伟业回乡完婚,张溥回乡葬亲,皇恩浩荡之下,复社在苏州虎丘召开第三次大会。陆世仪《复社纪略》描写虎丘大会的盛况堪称空前:“癸酉(崇祯六年)春,(张)溥约社长为虎丘大会。先期传单四出,至日,山左、江右、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人。大雄宝殿不能容,生公台、千人石鳞次布席皆满。往来丝织,游于市者,争以复社命名,刻之碑额。观者甚众,无不诧叹:以为三百年来从未一有此也!”岂止是三百年来所未有,简直堪称空前绝后。复社的社会影响已经超越了一般文社,成为栖身于民间的政治文化力量。据日本学者井上进统计,复社鼎盛时期,总人数有三千零四十三人,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于太湖周边的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嘉兴府、杭州府、湖州府,有一千二百二十六人;其中又以苏州府最多,有五百零五人。
2、 这些精英,因为浸淫某种文化久了,都会自觉不自觉坚守一些理念。这些理念不能说错,全是正确的。那些理念,今天的人,完全不陌生:同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列举如下: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有国才有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夷夏有别。宁愿某地不长草,也要收复某某岛。努尔哈赤的满清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爱国没有理由,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和敌人血战到底,绝不妥协,绝不投降。对于那些带路d卖国贼,必须痛骂痛打,必须赶出大明。等等,等等,等等。全是正确的!
3、从此,崇祯帝朱由检一手揽控了朝政大权,重新从宦官和后d手中夺取了皇权,成为大明朝的真正皇帝。
4、(北雁武侠连载)《鼎天下》第三卷第1-2章
5、(北雁最新武侠连载)《鼎天下》第22-23章
6、东林d的创始人是顾宪成,一个在万历年间,因争国本事件惹怒万历皇帝,被革职回家的人。由于仕途上失意,顾宪成决定老家无锡从事讲学活动,而讲学的地点是始建于宋朝的东林书院。由于当时他名声颇大,吸引了一大批人的资助,很多人慕名前来听课,后来随着声势渐大,顾宪成与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8人(时称东林八君子)发起了东林大会,成为东林d雏形。(顾宪成是明朝的罪人)。
7、(北雁武侠连载)《鼎天下》第60-61-62章(顾宪成是明朝的罪人)。
8、禹天齐一时没弄明白,有些无辜地翻翻眼睛,“丫头,你说说,怎么个没完法?”身法展开,如影相随。
9、与豪杰情结有密切关联的是他的功名情结。李 贽曾倡“不为人知”之学 ,以为“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 此学的也。” 并将此作为真伪道学的辨别标准 ,及 由此而展开对耿定向等的激烈批评。从形而上的角 度论证是因为“无名 ,天地之始” ,因而在思维与 欲念层次上超越世俗之名 ,乃被看作是学“道”之本 旨与入“道”之前提 ,这也是心学力图根治长期以来 的儒者之弊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之一 ,由此而也能与佛学的意识取向相统一。尽管从事实结果看 ,包括 王阳明等在内的一批心学家也仍然有事功方面的 建树 ,但在理论上却以“率性以行”的解说将其在逻 辑上作了抹平。相对而言 ,功名概念在李贽的观念 体系中却是明显地过于凸现在外的 ,从李贽一生所 发表的言论看 ,似乎在他身上存在着两套并不十分 齿合的论说序列 ,比如在道学论说序列中要求于能 超脱功名 , 但在世俗论说序列中又将功名置于相 当重要的位置。虽然他也说过“丈夫生于天地间 ,太 上出世为真佛 ,其次不失为功名之士” , 却未曾在 理论上将二者疏通起来。唯一可能成为二者中介的 也就是他的豪杰论。豪杰未必等于入道之圣人 ,但 圣人则非豪杰而不能成就 , 在另一方面 ,豪杰在 李贽的心目中又是与赫然功名联系在一起的。就前 者而言 ,在心学的逻辑中也是可以成立的 ,但后者 却是不可能为心学作为一种主观应然的概念认可 下来的。由此可见 ,李贽对功名的阐述已是超出了 心学所规认的界限 ,属于他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与要求 ,并构成了论说系统实际上也是人生践履中 具有矛盾冲突的方面。
10、从此,东林d和三d联合相互制衡的局面,被重置了,东林d开始独霸朝政。在东林d的强势压迫之下,之前的三d只得无奈的攀附阉d集团以求生存。整个大明王朝,开始了新的对立,那就是东林d集团和阉d集团的对立。
11、八个时辰,需要什么样的毅力和勇气,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少女,铁诺义无反顾地拖住了绳索!
12、——大明倚仗的肱股之师,战斗力最强的左光斗精锐“左师”伤亡殆尽。
13、崇祯十年六月,温体仁罢官而去;八月,钱谦益案件得以平反,复社一案自然不再追究。但是事情并未了结。此后担任内阁首辅的张至发、薛国观,继承温体仁的衣钵,依然把复社看作仇敌。张溥病逝以后,张采担当起辩诬的重任,他写了长篇奏疏,向皇帝申辩复社的真相,指责陆文声、周之夔“罗织虚无”,徐怀丹“假名巧诋”,表示愿意与他对簿公堂,“倘其人乌有,则事必诬搆”。地方官的调查,也肯定了对复社的“谤讟”毫无根据,复社不过是一个文社而已。
14、第一个原因就是东林d人的眼里容不得沙子,而且他们在排挤反对他们的人时,是不惜一切代价的。东林d一开始是由万历年间的一位官员所创建的,顾宪成在他的官职被罢免之后就召集了许多的好友,因为顾宪成在当时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所以他所召集的人大部分也都是学者。在顾宪成召集了很多人之后就开始对朝廷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进行嘲讽,后来参加到这个阵营中的人越来越多。在这其中也有很多在朝廷中为官的人,后来因为东林d在朝廷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攻击性,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这也让东林d人下定决心要除掉其他不支持他们的人,而这反而加快了明朝灭亡的速度。
15、但东林d人可不管这些,为了扳倒政敌,黑的都能说成白的,何况你在这件事上本就有关联。重翻旧账,东林d的目标自始至终就不是为了替老皇帝报仇,也不是想把李可灼拉下台,他们的真正目标,是李可灼背后的大人物,浙d的领袖方从哲。
16、说到底,魏忠贤的阉d与东林d的矛盾,都是利益的冲突,谈道德,谈为国为民都是假大空。阉d群体搜刮的那点东西,相对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而绝大部分东林d人是伪君子。
17、而在道德层面上,尽管东林d的大部分人,论人品都是真君子,但治理国家不是选雷锋。在封建社会,官员的道德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很多时候并不成正比,有时候甚至成反比,如张居正所说“十清流不如一胥吏”。张居正改革之所以成果卓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人用其长,比如平定西南的名将殷正茂,贪污问题一直被诟病,但无论高拱还是张居正,都始终用人不疑。相比之下,东林d人的行政方式,却是道德压倒一切,道德问题一刀切,为人处世,更拿道德帽子压人。比如赵南星做吏部尚书时,就以清廉为标尺一刀切,罢免大批不合格官员,其中不乏行政能力卓越者。山东的“廉政标兵”袁应泰也因廉洁官升蓟辽总督,然后被努尔哈赤打得丢盔卸甲,害得明朝失去沈阳、辽阳等重镇,一时间边防大警。起家阶段的努尔哈赤,也正是拜东林d的愚蠢才节节胜利。
18、禹天齐在西郊赌场输的一无所有后,被赌场赶了出来,他虽然生气,到也看得开,愿赌服办理嘛,数十年来,他天一大帝横行无忌,高高在上惯了,如今年龄老了,竟如玩童一般重新混迹于江湖底层,却也其乐融融。赌场的正厅中还供着他天一大帝的牌位,在邪门外道眼中,天一大帝就是他们信奉的最高保护神。他在被这些赌场的打手们给清理出来时,想发横的他,足足盯着自己的牌位半晌,挨了无数的拳头,才狂笑着走了出去。
19、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20、皇帝把事情做到这份上了,明未的“文官集团”居然还没有人人都去“坐视”,居然还有人在做事,居然还能冒出 王洽,孙元化,郑崇俭等等人,这已经是儒家教育下的典范官僚集团了。
21、东林d中真的有一批不怕死的人,直言敢谏,这也是东林d好名声的来源。但大多数东林d人不过是利益代言人罢了,有点像现在西方的议员都是维护利益集团的。
22、萨尔浒之战后,明朝辽东形势一时危急。万历三大征的胜利,与万历皇帝正确的选人分不开。萨尔浒溃败后,万历皇帝知错就改,起用监察御史熊廷弼巡按辽东,节制辽东军务。闻听此人来,明朝降将李永芳慌忙对努尔哈赤奏报说:“有此人在,我等危也。”
23、为了体现自己的文人气息和远大抱负,东林d在起家时,就非常注意自己的格调,连大明朝的马屁都不拍,直接就以“匡扶天下”作为己任。一干创始人们,什么顾宪成、赵南星和邹元标等人,哪个不是社会名流,哪个不是响当当的超级偶像,哪个不是著作等身的超级士大夫。
24、当熊廷弼在辽东搞得有声有色,初见成效时,又是东林d人,不断用舆论攻击熊廷弼,甚至抹黑他是阉d。
25、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26、随之又有数人冲了上去,众人全力帮助铁诺拉住绳索,铁诺几乎立时瘫倒在地上。
27、李贽也多次言及自己的怕死心理 , 但同时又 以为在学道的过程中已在理解与修行两个方面超 越了这种懦弱 ,具备了可直接面对死亡的精神质 素 ,这既是他学道的一种收获 ,也是他引为自豪的 地方 ,因此而曰; “我愿学者再三吟哦 ,则朝闻夕 死 ,何为其不可也乎哉! ” 27死乃被作为一种快乐与 荣耀来看待的 ,是否能坦然地面对死亡也是对自 己学道是否成功、是否能越过最大的人生之隘的 一种明证。在尚未闻道之前 ,人当然不可以死 ,但 一经闻道 ,那么死便是无足轻重的事了 ,即其所 云: “非闻 道则未可以 死 ,故 又曰`吾为 汝为死 矣’ ” 这也又都从不同侧面表明了他对自己平生 所选择的这一“道”业 (意义当然要比生死内容更 广 )是笃信无疑并甚至可奉之于“成仁”之躯的。 从非常明显的大量材料可以证明 ,李贽晚年亦始 终为一种十分浓郁的生理与精神上的厌倦所缠 绕 ,在精神上是既坚执固守 ,又倦于应旋 ,不仅不 断地言及死亡 ,而且也不断地表示愿意或更乐于 接受死亡 ,在“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中 ,一如其 《伤逝》篇所云: “死不必伤 ,唯有生乃可伤耳。勿伤 逝 ,愿伤生也。” 如果这死亡是强迫加予的 ,那么 他便也会如佛学前辈肇法师那样以轻松的口吻道 出: “将头临白刃 ,一似斩春风”。由此而知 ,他的 确是在各个方面都已对自己的弃世作好了的充分 的心理准备。既然如此 ,便不会有其他什么令他可 惧之事 ,并且也已在主体内部埋下了引导他主动 地接受或迎接死亡的真实线索 ,所幸未足的不过 是推动他走向这“末后一着”的其他动力。
28、©本文选自张嵚《不容青史尽成灰:最后的荣耀》
29、在众正盈朝的前后时期,东林d成员做的最大的一件错事,就是坑害了战功卓著的辽东名将熊廷弼。这件错事的当事人之就是生前身后被赞誉为东林d楷模,后来冒死弹劾魏忠贤,死后被崇祯追谥为“忠烈公”的杨涟。
30、不管这两方面事实上会存在着何种龃龉 ,对李 贽来说却都是具有相当之吸引力的。以对功名事业 的热切向往看 ,便一直成为李贽晚岁耿耿在怀的心 事 ,正如他屡次自省的那样: “予老矣 ,死在旦夕 ,犹 不免近名之累” 。但这并没有成为他自戒的理由 , 相反是越是临近于死亡之时 ,越是对自己的后世功 名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怀。如在万历二十二年他六十 八岁时即已有与此相关的甚为激烈的言词;“若令 当世无功 ,万世无名 ,养此狗命 ,在世何益?不如死 矣! ” 从中透露了由对名的期盼而引起的焦虑情 绪。但正如以上所述的 ,平静以死对李贽来说显然 是难以接受的 ,不管怎么说 ,死也可能成为名誉天 平上所添加的一个重要砝码 (如五种善死 ) ,特别是 某种具有对抗性的死。对此的进一步意识可见于他 万历二十五年谈及麻城士绅对他的陷害时的一段 话 ;“古亭之人时时憎我 ,而不知实时时成我。古人 比之美 药石 ,……死犹闻侠骨之香 ,死犹有烈士 之名。” 50因而选择有利的死法便成了塑造其豪杰 形象与突出其功名业绩的十分重要的增进方式。但 这些仍然需要根据现有情势与自我经历予以推断 或假想 ,因此 ,相比较之下 ,或许死于诏狱对他来说 是最具可能性的 ,同时也是最值得选择的。汪静峰记万历二十四年与李贽对话事提供了此种想法的 最好证据 ,其文曰: “余曰: `老子末后一著何如?’ 老 子曰: `吾当蒙利益于不知我者 ,得荣死诏狱 ,可以 成就此生。’ 余意厌之。老子复大鼓掌曰: `那时名满 天下 ,快活快活! ’ ” 据此可知为何待朝廷捕者一 经到来 ,他会如此急于就擒前往 ,而当有可能将其 放逐于外时 ,又如此急急自刎于狱。
31、魏忠贤一直苦心经营自己的势力集团,因为他最大的敌人便是东林d人。
32、输的一无所有,禹天齐就是在街头上睡也睡的香甜极了。正巧禹青青路过,心情也似乎大好,居然在他睡的旁边放下一个包子和一块银元。禹天齐正饿得很,一闻包子的香味,一轱辘爬起,拿起就吃。禹青青看着眼前的老人满面灰垢,乱发遮脸,自然不可能把他与帝王般父亲联系在一起,见他如此吃相实在了饿惨了,就又递给他一个包子。
33、此时的东林d,可谓是朝中话语权最重的一批人。他们提出免收商业税,表面上是为百姓谋福祉,但当时明朝内忧外患严重,他们一点都没有察觉。这一决定,直接导致国库入不敷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34、(北雁最新武侠连载)《鼎天下》第20-21章
35、小苏儿长成了大人,又在夜晚,禹天齐如何能认得出来?
36、其次,东林d以君子自居,牢牢的把控着舆论导向,虽然只是一个民间组织,但是靠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经常对朝廷颁布的政策说三道甚至公然反对,严重削弱了朝廷威信。更为严重的是,东林d为了实现或者证明自己的政治主张,经常利用自己的舆论力量,有意抹黑或者宣扬某个人,扶植自己人员进入帝国决策层,加剧了朝廷政治的分化堕落。
37、总结的说,虽然不能说东林d这帮伪君子一件好事也没干,但的确不多!他们掌权以后,主要就是三大主张:
38、有人说,明神宗是千古一帝,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甚至可以与康熙相提并论。 也有人说,明神宗是千古罪人,“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39、“铁诺哥哥,我没有多少力气帮你,你就让我与你一起死吧!”如霜公主静静地说道。
40、其中,抵御外部侵略成功不但有税收的功劳,而且还有魏忠贤的功劳。什么功劳呢?他重用了袁崇焕守卫辽东。
41、禹天齐内功深厚,几乎到了举世无匹的地境界。
42、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明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触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顾宪成回到家乡以后,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东林书院,偕高攀龙等讲学其中,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
43、东林d争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直到明朝灭亡,后来又延续到清朝,可谓对明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什么影响呢?
44、东林d没想到的是,熊廷弼也成了东林d的霉头。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四月,东林d在与魏忠贤阉d的争斗里已是下风,多名同僚遭排挤,要害部门也被魏忠贤亲信把持,刚直的杨涟决定冒死一搏,弹劾魏忠贤,结果反被天启皇帝下狱。魏忠贤决定彻底肃清东林d,此时被关押在牢狱里的熊廷弼,就是最好的由头。结果魏忠贤兴起“辽案”,和东林d对骂了一辈子的熊廷弼“被东林d”,杨涟等人全成了他的同伙。之后东林d多人被迫害致死,魏忠贤权倾朝野。被东林d坑了两次的熊廷弼,反倒成了东林d覆灭的导火索。
45、(北雁武侠连载)《鼎天下》第34-35-36章
46、实际上,在门户之见,d派斗争的日益白热化下,东林d人已丧失了结社聚义时的初衷。他们当中很多人自出仕以来并未做一点有益于社稷、百姓的事情,其最大的业绩就是讲学结社,高谈阔论,以”直声名震天下“,然后就自封为治世之良臣,似乎只要他们在位,即可天下无事。实际上根本不是这回事,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最关心的不是如何共赴国难,而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争夺最高权力。
47、第二个原因就是虽然东林d中有很多的文人、官员,但是这些人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根本不在乎国家的利益,而且他们也没有考虑过要挽救明朝。在东林d成立之后得到了许多商人的帮助,在东林d受到这些人的帮助之后,作为官员的东林d人就在一些方面帮助这些商人,所以说这些人并没有想过之后会怎么样。
48、晚明文人结社,固然与科举考试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员为了考取举人、进士而互相切磋,不少人也陆续中举人、成进士。但是他们目光犀利,看到了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弊端,力图跳出来另辟蹊径。在一起切磋学问的同时,更关注现实的政治问题,探寻解决之道。
49、在登基的当天,最大的功臣顾宪成在大殿上,直面朱由检,怒声喝斥:“竖子不足为谋!气数尽矣!”
50、随着生命的渐次衰降及外部危险感的开始加 强 ,这一问题也必然会愈益进入其思虑关注的范 围。也可能是何心隐之死给他的某种反面启示 ,或 因终身流寓他乡、单身在外而常感到的身心孤寂 (原想归依者耿定理也过早谢世 ) ,他在一段时期 里不断提到希望能死在朋友之手 ,也曾寄冀于死 在他晚年留滞时日最久、感情结缘最深的麻城 ,并 在龙潭为自己建造了安置遗骨的塔屋。这都算是 一种平安以死的打算。但这种念头毕竟只属一个 方面的愿望 ,并且是在暂不考虑情势变动情况下 的自我预想。因此 ,即便如此 ,他还是对其他可能 或主要是可求的死法作了充其心力的窥探。
51、 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除了长期被人称道且无数次意淫的四大发明之外,第五大就是中国的文官选拔制度。自察举制到科举制,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到隋唐时完善,明清时登峰造极。这个实行一千余年的制度,后来被批判为“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多少有些偏颇。公平一点说,科举本身没有错,错在科举的考试内容。明洪武规定以朱熹作注的四书五经作为考试内容。而朱熹此人,是通过为经典做注,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一次全面的阉割。只要看看他注解的《诗经》和《易经》《大学》等,就知道此獠胡说八道。中国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破”四旧”,很多算到孔子头上的账,其实应该是朱熹背的。
52、东林d满口仁义,张口闭口都说为国为民。然而,他们却是为了反对国家通过调整税赋体系,来改变财政困局,极力的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些伪善的士大夫们对饱受明末饥荒的广大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朝廷的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时刻守着自己的那些田宅和银子。
53、“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54、当他们爷俩来到青娘绣庄的密室中,只见床上躺着一个全身缠满绷带,憔悴无比,病容蜡黄的一个中年人,赫然是与铁情一起失踪多年的虚无公子高胜寒。
55、黄衣少女见众人无动于衷,一时绝望地站起,冲到最外围,哭喊着:“外面的人听清楚了,本宫乃大明长公主如霜,魏阉即将伏诛,你们放下刀箭,我让我皇兄赦你们无罪!”
56、魏忠贤一死,朱由检以为可以大干一场,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国家已经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有点改革,受多方掣肘,都是无奈的失败。他自己又刚愎自用,被袁崇焕的牛皮吹的一愣一愣的,结果袁崇焕胆大包天,杀了毛文龙,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绕过山海关,围了北京城。要命啊,这谁受得了。就把袁崇焕剐了,平民愤。袁崇焕一死,明朝在辽东就只有防守的份了。
57、(北雁武侠连载)《鼎天下》第28-29-30章
58、 流氓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有文化的流氓。魏忠贤尽管一时权倾朝野,终究是斗不过这些文化人。最后不是也玩完了,并且遗臭万年。魏忠贤与其说是被崇祯杀掉的,不如说是被这些知识“精英”联合起来灭掉的。崇祯为了获得所谓大多数人的支持,顺水推舟而已。但是崇祯不知道,他一不小心就被利用了。魏忠贤在,这些东林d为国库贡献的财富很多,使得朝廷无论是平叛或者镇压造反,还是辽东战事,都不缺银子。魏忠贤倒了,朝廷反而捉襟见肘,最后亡于财政危机。
59、小苏儿骤然遇袭,自然也没有想到外公禹天齐也混进梅园来了。她一看禹天齐施展出大同地狱的独门武功,立时认出了外公。
60、苏小欢冰雪聪明,早已看出了危机。她顾不上理会黄衣少女,猛然大呼道:“外公,外公,快来啊!小诺快坚持不住了!”
61、万历中期,虽然东林d不断崛起,但还没有到了天下无敌的程度。当时,虽然朝中东林d一家独大,但还有“齐d”、“楚d”和“浙d”的存在。而且,三个小d为了能够在夹缝中求得生存,逐渐形成联盟之势,共同对付东林d,在朝中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态势。
62、算不算文官集团?殉国时除了家丁没有半个兵卒。就这样对待阁老,又指望人家御边又没兵,指望谁给你卖命呢?
63、王畿最能领悟王阳明思想的真谛,始终坚信“学须自证自悟,不从人脚跟转”,才有出息。如果不能自证自悟,一味追随前贤的脚跟转,人云亦云,重复前贤的语录,或者执着师门权法,不敢超越,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王艮强调“以悟释经”,按照自己的领悟来解释儒家经典。耿定向把他的思想概括为“六经皆注脚”—儒家经典不过是自己思想的注释。顾宪成把王门后学的这种思想,概括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他的本意是批评王门后学的流弊—“孔子大圣一腔苦心,程朱大儒穷年毕力,都付诸东流”。其实“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意义也正在此,挣脱传统思想的枷锁,获得每个人自觉自主的思想。
64、万历四十八年,老皇帝明神宗终于驾崩了,新皇帝明光宗在东林d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登基称帝。可惜,这个小朱皇帝太短命,即位不到一个月,还没来得及犒劳东林d呢就直接拜拜了,追随他老爹去了。
65、禹天齐接替下铁诺,在小苏儿救走铁诺后,老禹还觉得很好玩,将铁板一上一下地拉着玩了几圈。
66、几社的文集《几社壬申合稿》,汇集了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等十一名成员的文章,谈的是历史,落脚点是当时的朝政利弊。例如夏允彝写的《拟皇明宦官列传论》,重点是在抨击天启年间魏忠贤阉d专政,其后果是:在内分散相权,在外管制将权。他所处的崇祯时代何尝不是如此!李雯写的《朋d论》,现实针对性更加明显。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政,把反对派官员一概扣上“结d营私”的帽子,编造《东林点将录》《东林d人榜》之类黑名单,整肃数以百计的“东林d人”。崇祯初年,皇帝朱由检拨乱反正,清查阉d逆案,但并不彻底,阉d余孽时时刻刻都想翻案。深受皇帝信任的内阁首辅温体仁推行“没有魏忠贤的魏忠贤路线”,起用逆案中人,排挤正人君子,打出的旗号就是反对“朋d”。李雯对于这些事情记忆犹新,于是乎写了《朋d论》。在他看来,既然小人用“朋d”之名来整君子,而皇帝是非不分,一概打击“朋d”,其结果必然是“小人受其福,而君子蒙其祸”。何况当时有人指责几社也是“朋d”,李雯当然要辩个一清二楚。
67、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d领袖。江苏无锡人,在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
68、最后,空谈主义严重,明朝末年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急需一些实干官员扭转时局,但是东林d得势以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批评朝纲上,而对于具体怎么干缺乏一些实用管用的见解。夸张一点说,他们有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批评而批评,具体批评之后怎么干还是不知道,还要指望被他们批评的人来做。
69、万历二十三年,吏部郎中顾宪成被皇帝罢职,他回家后,和顾允成、高攀龙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在无锡创办了东林书院。他们平时在讲课的时候,就常常随意谈论政事,嘲讽政客。久而久之,时人就将东林书院整个集团,称之为“东林d”。
70、他放手的时候,正是莫言悔率领的人马和魏忠贤的门下,被夏守拙在精锐之师逼回来的时候,一时间,梅园中,有莫言悔率领的嫡系人马,有魏忠贤的所有心腹,更有东林d首左光斗倚重的精锐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