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着名的演说,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滑落。”
2、“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3、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4、 印证作者特别爱书的心理描写的一句是“ ”动作描写一句是“ ”(2分)
5、这个问题还应当展开一点来考察:日军编制及军衔的译名问题应放在日本军语翻译问题的整体中进行研究。军语范围甚广,编制及军衔名称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只抽出这一小部分另定一种翻译标准,而其余大量军语仍使用传统译法,那就是破坏整个军语译名的统一性、完整性,只能造成混乱。这时,即使这一小部分军语的改译办法在某些点上有某种合理性,从整体上看也是不可取的。而如果其余大量军语也跟着改译为相应的中国军语,那就须把日本的“参谋本部”译为“总参谋部”,“参谋总长”译为“总参谋长”,“参谋次长”、“参谋副长”译为“副参谋长”,“司令官”译为“司令员”,如此等等。这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必要?可以说既无好处,又无必要。所以,为了保持日本军语整体译名的统一性、完整性,包括编制及军衔名称在内还是一律规范于传统的译法、传统的译名为好。
6、例句:我说的和平相处是指两军之间休兵罢战,并不是结交言欢。
7、把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相提并论,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8、 他是晚清四大词家之是临桂词派的创始人,也是晚清词学兴盛的主要推动者。他一生写了不少词,并将所写的词编了次序,按天干编序,如乙稿、丙稿、丁稿等,但没有甲稿,因为他于同治九年(1870)考中举人后,一直没有考中甲科,即进士,因此终生引以为憾。
9、这封书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饱含深厚人道主义的精神,热情赞美了圆明园的美丽和艺术价值,强烈谴责了侵略者焚毁文明的罪行,表现出作者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
10、 王鹏运,字幼遐,一作幼霞,中年自号半塘,因为半塘是他家祖坟所在地,故号半塘,以表示对父母的怀念。他是广西临桂人,娶了妻子,也生了儿子,但都早死。算命先生说他有做和尚的命,所以又号半僧。晚年有个别号叫鹜翁,鹜是一种鸟,其鸣无声,飞亦不远。这是他自觉平生无所成就,故以鹜鸟自比,谦称鹜翁。
11、同仇敌忾:美英虽打着解放伊人民的幌子,无奈伊人民不肯领情,仍将它们视为可恶的入侵者。
12、 经济拮据,大洋自然未留。两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写字台上凭空多出一摞书,顿时头如斗大。贼人果然来过,照例修书一封,全文如下:
13、“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期望有新的发现。
14、日文虽源于汉文,至今仍保留有1900个常用日文汉字,但毕竟语系、语族不同,语言结构、习惯、表达方式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要把日文汉字看成外文,翻译时连同这些日文汉字统通译为符合中国语言规范的中文汉字。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15、(3)《夏日绝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人生姿态。
16、(1)魏校长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扩句)
17、然而,中日两国的军制是不同的,是各有特点的,相互间可以比较,却很难完全对应。两国的军制也都是有变化的,对应于现在者未必能对应于过去及将来,因而在确定译名时,只求今天的对应,会造成很多问题。例如,将历史上日本的“师团”、“旅团”译为“师”、“旅”,这当然是向中国的军语看齐了,因而好像日本的师团、旅团就对应于中国的师、旅了,但这样一来问题也就发生了:作为日本军事编制最高一级的师团在许多方面更像中国的军,而与中国的师差别较大,译为“师”很自然地会使人们以对中国军事编制中的师的认识去理解日本的师团,这就大错了。反之,直接使用“师团”,就可避免这种误会,就可使人们从日军编制的特点上去把握、去理解其内涵。由此看来,把“师团”改译为“师”,并不优于而是不如直接使用“师团”。又如,日军的“大将”据说“照搬成汉语”就“不好理解或产生歧义”,因此“需要翻译成相应的汉语”“上将”。这种说法,前半句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大将”在汉语中并非不好理解,也不会产生歧义;后半句则道出了这种主张的真意,那就是以日军的大将与中国的上将相对应。从今天中国的军衔制来看,上将是将的最高一级,日军的大将也是将的最高一级,在这个意义上两者是对应的。但是中国在六十年代曾实行过“将”、“校”各分四级(大、上、中、少)、“尉”分五级(大、上、中、少、准)的军衔制,那时大将是将的最高一级,而上将是将的次高级,把日军的“大将”译为“上将”,显然与那时的中国上将不对应了。这就会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关于将日军的“大尉”译为“上尉”也是这样。如果说这还是历史与现实间的矛盾,那末主张把“大佐”译为“上校”就不同了。日军的“佐”相当于中国的“校”,这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中国现在实行的军衔制中,“校”仍分四级,因此大校是其最高一级,上校是次高级;把“大佐”译为“上校”,岂不很自然地会使人误解为“大佐”是对应于中国校官次高级的军官吗?可见,把“大将”、“大佐”、“大尉”分别改译为“上将”、“上校”、“上尉”,并不优于而是不如直接使用“大将”、“大佐”、“大尉”。根据这些情况,用所谓国际通行军语改译日军编制及军衔名称的主张就很难让人苟同了。
18、出处:《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19、示例:作者身居国外时刻思念着自己的祖国,作者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20、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21、诚信是待人接物应该遵守奉行的,你怎么可以拿来与兵不厌诈的用兵之道相提并论呢?
22、欧美的军队建制,以德国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陆军师每师约为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陆军师的建制,兵力也约在万人左右。而日本陆军,师团兵力配备虽无定数,但从不同年份来看,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到中日战争时期,一般已超过两万人。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调查,日本陆军师团编制发展情况是:1888—1893年,每师团平时1万人,战时约85万人;1894—1904年,每师团平时2万人,战时约72万人;1905—1915年,每师团平时4万人,战时约两万人;1925—1931年,每师团平时3万人,战时约8万人;1932—1937年,每师团平时5万人,战时约两万人。日本陆军各师团人数也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地说,常备师团人数多于后备师团;4联队师团人数多于3联队师团;4联队师团中驮马师团人数多于挽马师团。据1940年日军文件,4联队常备师团共19个,每师团25200人;4联队后备师团3个,每师团21800人;3联队师团20个,每师团18000人。另有一种统计,常设4联队挽马师团25000人,驮马师团28500人(两者步兵人数无大差别,惟前者配备野炮,后者配备山炮,后者炮兵联队和轴重兵联队人数多于前者);临时编成3联队挽马师团12800人;丙种师团11980人。
23、请在今天所学的几个成语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造句吧~看看谁的句子最贴切最有文采!
24、 在志锐前往蒙古赴任时,文廷式和王鹏运都写了《八声甘州》词,为他送行。现在我们先看文的《八声甘州》:
25、(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26、 本文作者雨果是19世纪 国着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他闻名世界的两部代表作品是《 》和《 》。
27、(1)示例:慈祥的魏校长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
28、 简介背景:1856-18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9、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可见他同文廷式一样,非常关心国事时政,他们虽然不是同一年生,但却同一年死。他们的一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国难:王氏生于鸦片战争后第九年,次年就发生了太平军的农民大革命;文氏生于英法联军之役(1860)后第六年,后来相继发生了中法战争(1885)、中日甲午战争、百日维新(1898)、八国联军(1900)。庚子国变后第四年,两人都去世了。所以,在他们的一生这中,贯串了内忧外患的苦难,这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32、搜寻:
33、 后来,他父亲文星瑞来广州帮办军务,誓报父仇,于是向两广总督求兵,攻打嘉应州,结果把城收复了,抓到了杀父仇人石郭宗,并将之处死,祭奠父亲亡灵。同治元年(1862),文星瑞调任罗定州知州,太平军来攻城,将城包围了,前后三次,战事非常激烈。但文星瑞智勇兼备,意志坚定,很有谋略,用疑兵之计,使太平军撤退,结果城未破,得以保全。文廷式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生长于军旅烽火之中,这对他个性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就培养了忠义奋发的感情。
34、至于日本军衔中的“大将”、“大尉”是否改译为上将、上尉,“佐”是否改译为校,本人的意见也是尊重历史上的习惯为好。例如把日本“陆军省”译为陆军部,虽然是比较准确的意译,却容易与现在仍流行的习惯译法出现差异。日本“外务省”、“文部省”,按照意译应是外交部、文化部,可是至今我国出版物中仍采取习惯的直译方式。再如在《毛泽东选集》等历史文献中都已用“大将”、“师团”等称谓,现在改动译法也会造成不便。不过对日军中一些令中国人费解的军衔,如“曹长”、“军曹”、“伍长”等,在后面应以括号加注为上士、中士、下士。
35、 这里引起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读书人,海内外的中国读书人,都这么关心国事,这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一向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传统,而儒家的士人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所谓"修、齐、治、平","任重道远",所以一般说起来,我们华人,包括海外的华人,其文化的根柢,感情的根柢,一定是在大陆,这是毫无疑问的。大陆上的中国人,本能地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关心他们切身的事情,这是很自然的。这就是古往今来中国读书人为什么如此关心国事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上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