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经典语句网
菜单
经典句子 伤感句子 唯美句子 爱情句子 励志句子 网名大全 精选文案

席勒式文案汇编77句

来源:经典句子 发布时间:2023-05-13 07:59:42 点击:59次
经典语句网 > 经典句子 > > 席勒式文案汇编77句

席勒式

1、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奥地利出现了新兴的分离派,席勒便是其中的主要成员,作为表现主义画家,席勒受弗洛伊德和尼采思想的影响,他用他的画笔表现他内心的惊世骇俗,毫不掩饰地反映他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风景给人的感觉都是一种惊恐不安的状态,强烈的生的欲望和对死亡威胁的恐惧仿佛是一张无形的网,在他的作品中交织着,让人感觉到他内心的挣扎。

2、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戏剧家的作品。

3、汉斯-于尔根·兴斯(Hans-JürgenSchings),《法兰克福汇报》

4、瞿秋白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1932年)一文中,较早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马恩提倡“莎士比亚化”反对“席勒式”是希望文学能够揭露真正的社会动力和历史的阶级冲突,而不要只是写主观化的演说;瞿秋白所说的主观化和现实主义有着特定的内涵:“主观主义的理想化——极端的曲解客观的阶级斗争的过程”“现实主义——暴露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席勒式)。

5、1996年意大利版《Vogue》,StellaTennant演绎了他画笔下的一个妓女。

6、(1)彭荆风.深情写梨花——谈《释路梨花》的写作(J).语文学习.1981(8):

7、http://www.newcriterion.com/archive/19/mar01/kimball.htm

8、  这些作品的色彩以暖色和深色为主,常有小面积的补色对比,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以沉重和不安的感觉。红色、黑色、黄色是他常用的颜色。画中的模特通常并不全裸,而是穿着丝袜鞋子或是上衣,起到分割画面和配色的作用,使模特和画面构成更丰富,如《斜躺的女人》中,女人裸露着下身却穿了件夹克。

9、席勒生前遭受了太多的非议和批评,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和反叛的艺术不被当时的世俗所接受,人们用臭名昭著来形容这位色情画者,但其死后,却被艺术界捧为直逼人心灵的伟大艺术家。

10、(8)彭荆风.深情写梨花——谈《释路梨花》的写作(J).语文学习.1981(8):

11、席勒后期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认为改造世界的力量来源于“内心的道德律令”,他晚年的作品常用勇敢、善良、公德等抽象概念来塑造他心目中的“英雄”。

12、“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这两个概念出现在马克思《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伦敦),同年5月18日恩格斯也写了一封致拉萨尔的信,这两封信都是应拉萨尔的要求,回信评价他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

13、用过剩的精力来定义“游戏”,有一个难题我们无法克服,这就是,怎样才能确定过剩,相对于什么而过剩。需要是被生产出来的,即使是物质产品的需要,也很难确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就是足够,超过这个程度就是过剩了。我们也曾经设想过,当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之时,就可以取消私有制,按需分配了。但事实证明,这很难做到。生产发展的过程不但生产出产品,同时也生产出需要。两者是在同步发展,也必须同步发展。过剩所带来的只是经济危机,而不是理想社会到来的福音。人的精力的过剩更是如此。一个人会在使他感兴趣的事物面前精力无限,而在那些不能引起他兴趣的事物面前无精打采。精力实际上只是一种可能性和潜力,它无所谓过剩与否。只有在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刺激之下,这种可能性才激发出来,得到实现。过于旺盛的精力无从发泄之时,对社会带来的只能是灾难而非福祉。

14、(4)(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5555595

15、“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地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地按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

16、(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459—458页。

17、海涅(Heine)有一次曾说,德国人只在“梦里的空中王国”里闹过自己的革命。

18、加山又造画作这一特点,我在西方画家那里未曾看到;然而要想真正理解加山,还得先从两方画家谈起。我们看雷诺阿那些画女人的画,人的欲望乃是他的主题,这欲望是属于他自己的,或者放大地讲,属于他所代表的男人,而笔下那些女人仅仅是欲望的对象而已。再来看看席勒的画.女人本身的欲望却显得比画家的欲望更为强烈。如果把两位的作品作一对比.差别就很明显。虽然这不无简单肤浅之嫌,而且所谓女人自身的欲望,可能正是画出她的画家欲望的折射,但是我还是觉得其间多少有所不同。回过头去看加山,他显然是远离雷诺阿,而接近席勒的。所以也许该对前引穆时英的话作一修正:这样的女人并非没有欲望,而是欲望更多——其实穆时英也是这个意思,不过正话反说罢了。然而如前所述,加山与席勒仍然有所不同。席勒的女人在成为欲望化身的同时,仍然不失为实实在在的女人;而加山把席勒有别雷诺阿之处推向极致,女人身上人的因素已经被抽掉了,只剩下赤裸裸的欲望。至于观者,看画的眼光往往是雷诺阿式的,而不是席勒式的;真正达成交流,是认同画家即男人的欲望,不是认同面中女人的欲望。席勒与加山的女人令我们感到硬,加山的女人进而更令我们感到冷,原因就在这里。,至于说加山的女人又有点儿像莫迪里阿尼的,是从人性丧失这一点着眼;不过莫迪里阿尼只是有此倾向,加山则也做得彻底极了。以上两方面,或许该说是以日本观念对西方艺术所做的一番洗礼罢。

19、埃贡·席勒画了一系列以情欲为特点的女性裸体画,《素描》这幅作品是典型的席勒式速写,席勒以简练激动生动和素描女子扭曲的线条,表现了一个成熟女人对性的渴望(或许是席勒的渴望),他展现给人的不是色情,而是对性的一种观察,一种诠释,有人认为他是受当时主流思潮之一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性理论的影响。听起来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20、  如今,维也纳的利奥波德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席勒作品最多的地方。这家曾经历债务危机的私人博物馆在2011年将一幅席勒风景画作品送到了伦敦苏富比拍卖行进行拍卖筹款,成交价高达4000万美元,创造了席勒作品拍卖价格的新纪录。这也是迄今为止,席勒作品的最高成交价。

21、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如果依照原名直译,应为《关于人的审美教育的书信集》。这种审美教育,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审美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今天,审美教育一般被理解为艺术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席勒在讨论审美教育时,谈到的却是一种一般人性教育。席勒要通过这种审美教育,实现完整人格的培养,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22、  席勒的练习作也被大量出版,那些黑白的素描作品看似简单随意,却在构图和绘画技巧上被大批的后来者奉为经典。画纸上那些裸露的生殖器和模特肆无忌惮的姿势,今天看来依然会让人觉得不雅,却被加冕为伟大的艺术,珍藏在各大图书馆和私人书架。

23、在线条方面,席勒的天赋要高于他的老师克里姆特。克里姆特善于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女人的柔美体感,如《贝多芬墙角壁画草图》中的女人体。而在席勒的素描人体中,画家更喜欢主观地使用线条来强调形体的骨感,表现人体上起伏的结构,用一种极近立体解构主义的形式来捕捉形体。如1917年的《拥抱》中线条的运用达到了一种极致,一对恋人紧密拥抱着躺在那里,人物线条流畅,构图动感,且集中突显了人物起伏的几何形体。

24、1859年4月19日,马克思写信给拉萨尔,谈论他的历史剧《济金根》时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此后,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成为文艺美学中两个生动形象、内涵丰赡、影响深远的经典概念。

25、这个自恋的男孩,在十几岁发掘了自己的天分,流离在捷克与维也纳之间。他有过白玫瑰,17岁时走进他的生活,所谓爱得牙痒痒之感大概就是那副死神与她;他还有过红玫瑰,热情洋溢的女孩成了他的妻子。后来白玫瑰成了床前明月光,红玫瑰成了蚊子血。

26、艺术家固然是时代之子,但如若他同时又是时代的学徒或时代的宠儿,那对他来说就糟了。一个仁慈的神及时地把婴儿从他母亲的怀中夺走,用更好时代的乳汁来喂养他,让他在远方希腊的天空下长大成人。当他变成成人之后,他——一个陌生的人——又回到他的世纪,不过,不是为了以他的出现来取悦他的世纪,而是要像阿伽门农的儿子那样,令人战栗地把他的世纪清扫干净。(24)

27、(7)这里所引述的话均参见前引书第147-148页。

28、自恋如席勒这样的男孩,一生中一共有一百多幅自画像,他的绘画生涯也不过短短十年。

29、先锋设计师SaraIvanyi和JudithVeenendaal以席勒为灵感的创作,抓住了席勒画作的重点:没有手(无法与世界连接)。

30、(补记)后来又在日本买到两种画册:一为『加山又造装饰的世界』(京都害院,一九七九).系一巨册,图版部分包括“绘画”、“绘画”和“着物/陶磁器/团扇”三部分;一为『加山又造版画集1955年~1978年』(一九七八),卷首作者照片页上有毛笔签名“加山又造”。藉此对加山又造的艺术了解更多.但是所能说的其实还是过去写的那些,只想强调一句:日本画坛所谓“五大山”(东山魁夷、杉山宁、高山辰雄、加山又造和平山郁夫),我最喜欢的还是加山又造。

31、席勒的作品就是这一生命之作的游戏形式。他坚守着自己所订立的原则:“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艺术的游戏是自由的显现。席勒本也可像尼采(Nietzsche)一样说:正因我们有艺术,才不致在生活中坠入深渊。

32、教材文本《驿路梨花》是梨花的妹妹转述梨花照管小茅屋的缘由时提到的:

33、席勒对美的讨论是从“自由的游戏”开始的。然而,他的“自由”和“游戏”这两个概念,都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34、吕德申、张少康在其合写的文章中则认为:把席勒和莎士比亚相对比,席勒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和现实主义相对立的观念化。吕张在文中特别强调了“真实性”,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文艺才可能是现实主义的。

35、(2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第227-229页。

36、拉萨尔误解了历史的客观进程,没有看到农民和城市革命者的代表所取的历史作用,而把改造世界的力量归结在完美人性的化身——济金根等人身上;

37、综上所述,席勒在其短暂的28年的生命中,不仅从象征主义、装饰主义的绘画风格中汲取了精华,树立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而且将自己的作品推向了更加注重自我、表现真实人性的表现主义绘画之途。席勒的一生非常坎坷,他一生藐视社会规范的约束,饱尝了当时社会苦难与嘲讽,甚至在其去世后一段时间内仍被冠以“颓废艺术家”的名号,而他却始终以敏感的神经、敏锐的视觉追求着自己的艺术之路,“从世俗的偏见、悲剧的人生、扭曲的感情夹缝中宣泄释放出宏大的艺术能量,构建了艺术的原始理性秩序”,影响着一代代的后辈艺术家的构思与创作,成就了现代美术史上的一抹亮色。

38、第十九章歌德与席勒:幸运的事——溶解性的美与振奋性的美——《审美教育书简》——岌岌可危的是什么——歌德与席勒,质朴与多情——半人马第二十章《季节女神》初登场——与施莱格尔兄弟的不快——浪漫派的反对——与费希特争地盘——荷尔德林的爱与痛——作为主流媒介的文学——好斗的双子星第二十一章害怕华伦斯坦——拖延——参与歌德的《威廉·麦斯特》——为什么面对杰出的人,除了去爱,没有别的自由——多义性的礼赞——为什么只有哲学才能让哲思无害——华伦斯坦和三重权力意志——权力之人与可能性之人——友情的仪式:歌德和洪堡——告别耶拿第二十二章重回魏玛——剧院生活——对“美的灵魂”的男性幻想:《玛利亚·斯图尔特》或有罪的无辜——席勒的信仰——圣女贞德的魔力与催眠大师拿破仑——民俗的,浪漫的——从热情中跌落——《墨西拿的新娘》或古希腊式的命运——念及观众第二十三章退尔的题材——歌德如何将之让与席勒——席勒的文化爱国主义——《德意志的伟大》——慢的赞歌——《威廉·退尔》,歌颂自由的大戏——从风雨飘摇的田园世界进入历史再返回——保守派革命——谋杀暴君——布鲁图斯或神圣的屠龙勇士——通俗性——科策布或为席勒庆典提前写好的讽刺第二十四章席勒的贵族头衔——渴望远方——当自由扬帆远航——吸引眼球的斯塔尔夫人——前往柏林——关于放弃了的作品——环游世界——《德米特里乌斯》——源自虚无的力量——“欺世盗名者”主题——席勒的菲利克斯·克鲁尔——艺术运转的秘密——终章席勒年表参考文献注释席勒作品索引人名索引译后记

39、(1)马克思:《致拉萨尔》(1859年4月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9卷573页。

40、在席勒身上,意志就是自由的器官。若要问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席勒的回答毫不含糊:意志每时每刻都开启一片新的视野,包含着触手可及的无尽可能——这样的意志怎么可能是不自由的?人们眼前所拥有的可能性虽有限制,但到底是无穷尽的。因此,自由便是开放的时间。

41、阴谋家伍尔姆说话斩钉截铁,言词简短,体现出他诡计多端。

42、席勒在28岁时因西班牙流感,和有孕在身的妻子双双前后过世。而那时他已是当时有口皆碑的画家,服完了陆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43、由此我们进入到对“自由”概念的讨论之中。“自由”当然是一个极复杂的概念。人们围绕着这个概念写了许多的著作,却让这个概念越来越使人望而生畏,使一个本来与我们很亲近的词变得不可接触。本来,这个词是指一种“自主性”。当我不是被人强迫做什么时,我是自由的。我今天不用上班,因此我是自由的。上班时要受老板管,不上班就自由了。请给我自由,意思是不要将我管得那么死。这种对自由的理解,即将自由归结为自由时间,归结为按照自由的意愿行事,当然还是粗浅的。但是,这种粗浅的看法,可以成为我们许多见解的出发点。

44、(27)RogerKimball,Schiller’s“AestheticEducation”,TheNewCriteriononline.见

45、亮相本期“重点推介”的是一位来自福建南平的小说新人魏冶,1989年出生,探索小说写作多年,他的小说有一种粗粝的思考力,渴望在故事的边缘触摸苦闷生活中的暖意,中篇《归途》即是如此。这是他在《福建文学》的处女作,初试啼音便惹人注目。“新实力”刊发文学评论家李美皆的散文《我周围的园子们》,文章语言清晰,开合自然,理性的评论家写起散文也是别有风情。“一线诗人”推出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汤养宗的新作,并在“文艺探索”推出“汤养宗诗歌评论小辑”,诗评家伍明春、陈卫等带来精彩论述。

46、“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针对人物塑造的席勒化而言,席勒人物性格单主题概念先行,具有教育意义,但艺术价值不高。莎士比亚化人物塑造性格丰满,既具有逻辑性、又有戏剧性性格复杂多样,充满发展变化。有普遍性又有独特性。

47、大约十年前,我在书店里偶然看见薄薄一册《加山又造人体绘画选》,略翻一过,为之心动,于是买了下来。画册是国内印的,因为没有见过原作,也不知道失真程度如何。说来我对加山又造的了解,基本上不超出它的范围。例外的是一九九二年我在美术馆参观一个名为“当今日本画——走向传统与革新的统一”的展览,看见加山的四幅真迹:《迷途之鹿》、《冬》、《仿北宋水墨山水雪景》和《垂樱》。我看画展的介绍文字,似乎加山画山水成就更大,不过我的兴趣主要还在于女人,而加山的山水画与人体画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笔意都特别冷。

48、熟悉他的人曾众口一词地说,席勒几乎总是集中注意力、神经紧绷、忙个不停,好奇而警醒,近乎多疑。妻子夏洛蒂说:“现实的一切总叫他惴惴不安。”与歌德不同,席勒对这世界并没有宁静而淡然的信任。他并不觉得有某种仁慈的自然支撑着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得由自己亲手创造!这样一来,他就成了意志麾下的健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作品里。

49、Hunger杂志为DannyArter拍摄的一组大片,模仿了席勒式男孩:枯瘦、扭曲的肢体和面如死灰的容颜。

50、(14)CalvinThomas,TheLifeandWorksofFriedrichSchiller.引自http://mc.clintoch.com/gutenberg

51、(摘要)彭荆风的短篇小说《驿路梨花》诠释的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但这种精神在小说中是以虚构的小说体裁呈现的。本文拟考查这种精神在文本中的艺术面貌与创造过程,从而找到另一种解读《驿路梨花》的思路与方法。

52、席勒的作品大多是人物像和风景,且与自己人生每一个阶段息息相关。他推动了老师创立的派别。两人都深受日本19世纪版画的影响,要看懂席勒对于当代艺术史和时尚史的影响,必须先看懂席勒的画。

53、此外,1995年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则认为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问题的提出,是关于艺术把握世界问题的进一步深化,《文学的基本原理》也认为“莎”、“席”概念涉及了艺术思维问题,这本教材还把这一问题和“倾向性”联系起来,认为通过形象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是文学特殊性。

54、Dinosaur杂志这一组则要明快得多,甚至还有点Carven的味道。

55、(25)见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48页。

56、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57、AndMan杂志里,摄影师JenCampbell以席勒为灵感的创作。

58、卢卡奇指出用莎士比亚来反对席勒,是因为拉萨尔“由于他的出发观点,使他不能把形象和情节中的一般和特殊的统一理解为个人和社会的统个人的命运和阶级历史命运的统一。”

59、费迪南渴望婚姻自由,敢于蔑视封建门第观念,语言慷慨激昂。

60、再次,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有意识地运用了悬念与误会等艺术手段,使得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一点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并将其作者重点教学内容来处理。悬念与误会,其实是小说情节曲折的常用手法,但在这篇小说中,其作用不仅在于情节方面,更在于主旨方面,即这些艺术手段使得小说拉开了与抽象精神的距离,而文学不再是生硬传递时代精神,从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61、同席勒一起进入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

62、对人类情欲的表现是绘画艺术永恒的主题,历代大师对其都有经典的诠释。威尼斯画派画家提香就曾绘制过大量此类主题的作品,在他看来,美丽女人的肉体是造化的精髓,画面上热烈的气氛、丰富多变的色彩、大胆放浪的形象实际上是表达出人的心理欲望,是对神学所宣扬的禁欲观念的挑战。现实主义之父库尔贝也将女性裸体形象描绘成卖弄风情状,从而坦率地对抗当时社会世俗的惯例,从另一角度上来说画家也是为了获取观者的愉悦。无疑,那些观者是处在一定距离之外的,以便使自己可以轻松地审视画面,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提高观者视觉上的欲望,并通过身体的暗示达到图像的占有。相较于之前的艺术大师,席勒在表现情欲主题这方面是直接而犀利的。在他的性爱题材作品中看不到克里姆特式的优美、高贵和雅致,也极少有装饰性的构图分割和细节描绘,他倾向于用一种简洁、随意的线条来表现出人类最本质的欲望冲动及性爱本身所具有的直率和刺激性。因此在其作品中,男性与女性的身体被真实地甚至是粗俗赤裸地暴露了出来,而在这种情色掩盖下的是深藏于他心中的不安、恐惧和幻想。这种直白的表现方式,不仅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原始本能,而且预示了席勒已经在酝酿着艺术观念上的流变。

63、(节选自《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席勒传》,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64、现代社会造成了人性的分裂,出现了种种弊端。对此,席勒不是试图通过制度的改造,而是通过人性的改造以实现社会变革。先有高尚的心灵,然后,由具有高尚心灵的人来实现社会的改造。这种高尚的人,不可能在现今的这个社会中产生,他们必须在另一个社会中被培养出来,再从外部对这个社会施加影响,从而改变人与社会之间的循环。在他看来,这个社会需要大的改变,要对旧的东西作彻底的消除。在这里,美和艺术要起重要的作用。联系他写作的时代,我们会发现,当法国人走向街头,举着三色旗在街上欢呼,拿着枪在街垒中浴血奋战之时,席勒说,让我们走进美和艺术吧,如果我们进入到游戏的王国,我们离真理的王国就不远了。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然而,200多年后,历史的积淀会使我们用一种较为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种态度。这是另一种道路的寻找,不过,在当时,这也只能在文化贵族的圈子里说说罢了,如果真的去实行,它肯定行不通。怎样才能出现一种机制,为一个需要改造的社会培养和提供足够多的教育者?又怎样使这个社会接受这样的改造者?这些都是问题。环境和教育造就人,而人又改造环境。马克思在他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分析了这个循环,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的“革命的实践”,而不是“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28)马克思批判的是罗伯特·欧文和费尔巴哈,但这种批判对席勒也适用。

65、陆梅林在《体系和精神——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初探》一文中认为:马恩提出“莎”和“席”这两个概念尖锐地批评了把剧本变成图解观念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强调文艺创作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塑造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陆梅林虽然也提到了“思想性”问题。但他特别指出“现实主义必须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否则就不成其为艺术”。

66、人有没有可能站在世界之外来认识世界?这是问题的关键。也许,当身在庐山之中时,我们确实不识庐山真面目,但身处山外就识真面目了吗?我们只有走出我们的星球才能看到我们的星球吗?席勒的二元论要将世界对象化,但他的观赏主体却是空想出来的。世界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世界成为我们静观的对象是后来才有的,派生的情况。我们不可能走出世界之外,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超越对这个世界的幻想。我们生活在世界之中,而不是生活在世界的对面。因此,我们的一切思想,都是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是这个过程的表现,而不是这个过程中断的表现。

67、然而,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理想社会的实现不是由于闲暇时间的增加,而是由于工作性质的改变。人类的解放不是由于人人都可以不工作或少工作了,而是人可以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从事一种更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时,游戏与工作的对立就消除了。人体的器官中有阑尾,无用而可以割去,不是生命必须的。但是,我们能不能将它当成最自由的器官呢?我认为,人体的最自由的器官是手而不是阑尾,理由是手可以用来从事创造性活动,而阑尾只是身体的一个无关紧要的部分。席勒断定,鸟儿悦耳的啼鸣,“肯定不是欲求的呼声”,事实正好相反,鸟儿悦耳的啼鸣,肯定与欲求有关。席勒没有活着见到达尔文学说问世。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席勒读了达尔文关于孔雀羽毛形成的著名论述后的反应,也许很有趣。

68、关于悲剧观,英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戴维•莱恩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他引用了杰姆逊的原话:“济金根的性格特点没有典型地反映真实的历史困境,剧中的情势没有给人提供一个关于那一时期活动着的各种力量的真正模式”,指出拉萨尔错在“把一种客观的‘悲剧’当作个别现象来对待”。

69、同席勒一起,人们进入过去的另一个阴影之国:进入了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那是神奇的岁月,它帮助人们保留住感知人生中那些真正重要而充满精神之物的能力。

70、这两封信被认为是马恩最重要的现实主义文献,恩格斯在信中第一次把“现实主义”这个术语运用于文艺领域。马恩分别在信中说道:“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71、这种区分又进一步为他对感性与理性的区分提供了思想基础。我们平常说,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只是人的认识的一个连续过程。席勒却认为,人存在着两种冲动,即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分别有着不同的来源。感性冲动来源于人的感性天性,而形式冲动来源于人的绝对存在或理性天性。前者存在于时间之中,后者扬弃了时间从而达到永恒。他认为,这两种冲动都在强制人心,一个是通过自然的法则,一个是通过精神的法则。当我们谈到“理性”,或被迫使用“理性”这个词时,总要问:理性从哪里来?在席勒那里,这不是问题。理性源于人的天性,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呢?马克思恩格斯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6)这里提到了意识和宗教,而对生产持肯定的态度。后来,恩格斯则进一步说是语言和劳动。(17)对于人与动物的区别,席勒说,在理性。理性出现后,就与感性对立。如果再进而寻找人的理性的来源的话,看来他就只好求助于上帝了。在这种感性与理性的区分之中,隐含着一种重要的哲学影响,即哲学上的二元论。感性与理性具有不同的来源,主体与客体相对立。

72、在ChristopherKane2015秋冬发布会上,他将大量略带情色意味的素描搬到了裙子上作为印花,其中这一条裙子是席勒式的。

73、同席勒一起,人们进入过去的另一个阴影之国:进入了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那是神奇的岁月,它帮助人们保留住感知人生中那些真正重要而充满精神之物的能力。

74、人物太抽象,济金根等人成为拉萨尔个人道德理想的直接化身,恩格斯认为应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实现类型化和个性化的结合——塑造典型人物;

75、首先说“游戏”。对于“游戏”,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康德与席勒那里,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和谐。康德说Spiel指的是知解力与想像力活动的自由“游戏”,局限于认识功能,席勒讲的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被“扬弃”后的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和谐”当然是一个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追求,但是,什么是“和谐”,什么样的“和谐”,哪些因素之间“和谐”,却是必须弄清的问题。

76、艺术是否能够承担此重任?将此重任赋予艺术以后,会对艺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我们无法给予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事实上,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它后来确实构成了艺术史上的重要一页。如果美学的一部分是艺术理论的话,那么,只要这种理论确实推动了一种艺术运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它就是有价值的。但是,美学又不全是艺术理论。美学还要解释人与自然、人生和艺术的审美关系。席勒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一种“感伤的诗”的存在权利辩护。正如他反复强调的,他意在为理想社会的建立寻找一条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具有宗教性的对自由的向往就只能是虚幻的许诺而已。

上一篇:席勒是哪国人文案汇编52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经典句子

  • 席勒是哪国人文案汇编52句
  • 泛滥造句10字文案汇编50句
  • 大相径庭的意思解释文案汇编52句
  • 拟人句大全短一点10字文案汇编36句
  • 表白信给女生100字文案汇编61句
  • 名人故事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文案汇编75句
  • 春联图片文案汇编9句
  • 席勒自画像文案汇编68句
  • 席勒浴室柜文案汇编25句
  • 小学教师师德表现个人小结文案汇编47句
  •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文案汇编49句
  • 搞笑对联大全千古绝对文案汇编33句
  • 好听的qq昵称英文名文案汇编21句
  • 春节对联100副欣赏七言文案汇编41句
  • 名人故事有哪些书文案汇编30句
  • 名人故事手抄报简单又漂亮五年级文案汇编56句
  • 经典句子相关栏目

    推荐经典句子

  •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50字文案汇编24句
  • 外甥打灯笼是什么生肖文案汇编15句
  • 感恩父亲简短的几句话文案汇编88句
  • 唐七公子是谁文案汇编39句
  • 描写老师外貌的段落文案汇编50句
  • 家长的话怎么写30字文案汇编59句
  • 诸葛亮说过的经典的话文案汇编52句
  • 贴心暖心的话语文案汇编39句
  • 最新经典句子

  • 席勒式文案汇编77句
  • 席勒是哪国人文案汇编52句
  • 泛滥造句10字文案汇编50句
  • 大相径庭的意思解释文案汇编52句
  • 拟人句大全短一点10字文案汇编36句
  • 表白信给女生100字文案汇编61句
  • 名人故事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文案汇编75句
  • 春联图片文案汇编9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