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场战争发生于鲁庄公当国王的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气势汹汹来攻打鲁国。鲁庄公被迫仓皇应战,鲁国的军事家曹刿主动求见国王。见了鲁庄公,曹刿开门见山地问了一个问题:您靠什么有利条件去和齐国打仗呢?鲁庄公说了第一条:我平常有什么吃穿用的好东西,都不敢独自享用,一定分给周围的人,到了打仗的关键时刻,大家一定会出力帮我。曹刿摇了摇头,这不行,您那点东西能分给几个人呢?鲁庄公又说了第二条,我祭祀神灵时,对祭品的数量绝不缺斤短两,从未欺骗过神灵,所以,神灵一定会保佑我。曹刿又摇了摇头,这也不行,不欺骗神灵,这是起码的道德水准,神灵不会因为您这一点儿小小的诚实就保佑您打胜仗。鲁庄公急了,忙说,我还有第三条:我经手的国家大事小情,每一件我都办得合情合理,问心无愧。曹刿听到这里,站起身来,深施一礼,说:只有您这第三条才是值得依靠的,因为您这样做,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不过仅有这一条还不够,必须我跟在您身边,由我亲自指挥,才有可能打胜这场战争。鲁庄公看着曹刿一脸自信的表情,同意了他的请求。
2、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3、从此,孔丘真的到叔孙氏家放牛去了,而且他与人家讲定条件:他为叔孙氏家放牛,叔孙氏家中的藏书任他借阅。(孔子故事三十则)。
4、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许多邻居和亲友都前来祝贺,人们纷纷称赞这房子造得好,主人听了十分高兴。但是有一位客人,却诚心诚意地向主人提出:“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直通上去的,这样,灶膛的火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您最好改一改,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这样就安全多了。”这个客人又说:“您在灶门前堆了那么多的柴草,这样也很危险,还是搬远一点好。”
5、出仕就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6、“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7、本文通过以上三十则“寓言故事和典故”从安全生产管理方面进行解析!
8、意思是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要想到出现危险的可能;想到了出现危险的可能,那么思想上就能有所准备;思想上重视了,有准备了,则危险就不会出现。居安思危要求我们要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正如孔子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子所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安不忘危,预防为主,是我们抓好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哲学理论告诉我们,安和危、福和祸之间不是相互隔绝,互不相干的,而是对立统相辅相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就必须做到警钟长鸣,经常反思。不能反思昨天的隐患、他人的事故,做不到安全警钟长鸣,安全毛毛雨常下,今天的安全就会转化成明天的事故。
9、严格来说这个不算寓言,但笔者这一段一直在思考这四个字,正好和上面的寓言故事可以延申,索性解读一下吧!
10、知道自己企业的风险及管控情况。这就好像我们要去看病一样,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吧?自己的身体底子如何吧?企业也是如此,如果你自己都不清自己的风险,让别人去告诉你,你觉得合适吗?
11、你又是带著气走的,身上还佩带著宝剑, 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
12、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
13、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14、鲁国另一位大夫孟釐子,在病中曾告诫儿子孟懿子及南宫敬叔说:“当今孔丘年少而好礼,是圣人的后代,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去师侍他啊!”后来二位果然都去向孔子学习。
15、朝过夕改:出自《汉书·瞿方进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意思是早上的过错,晚上就改掉了。形容改正错误迅速。
16、过了几天,学生冉求跑来问了孔子同样的问题,这一次,孔子却让冉求马上行动,不要犹豫。
17、王钧林(原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主编)
18、枯燥的讲安全会让人觉得乏味,用一些小故事或者寓言讲会生动写,也更容易让人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起努力!
19、颜氏就解下腰间的绣纹,向麒麟角上缚住。麒麟霍地张口狂鸣,吓得颜氏从梦中惊醒过来。颜氏将梦境告诉孔父,孔父说:“相传文王出生时,他母亲也梦麒麟送子,谅来是吉祥之兆。”
20、据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战场上威名赫赫的猛将,奈何一直没有儿子,便娶了妾室,好不容易生下儿子孟皮,却又是个腿有残疾的孩子。
21、 终于,双方都摆好了阵势,宋襄公终于下令开战,结果一战就被楚国人打得落花流水,宋国的称霸之梦就这么破灭了,几年后,宋襄公也死于战斗中留下的旧伤。有人说宋襄公是恪守仁义规则的君子,也有人说宋襄公是迂腐不知变通的脑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仁义在胸、智商感人的霸主争夺者绝对是当时一个闪亮的奇葩,也许他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合格的国君,更不具要在春秋战国“丛林法则”中生存、称霸的能力。
22、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23、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24、抱薪救火:出自《史家·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尽。”意思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
25、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26、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
27、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常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准备过年穿。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子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衣合身不?”
28、原来,他放弃了仕途,找到了实现自我的最佳途径:那就是办私学。
29、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30、剜肉补疮:出自唐·聂夷中《咏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31、不懈的努力再加上过人的天赋,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孔子终于可以自豪地说“三十而立”了。
32、孔子让他们继续往里面装水,等到水满的时候,这个宥坐之器一下子就倒了,原本装在里面的水,也全都洒掉了。
33、颜渊对孔子所教诲的道理,不但一听就懂,而且能够身体力行,造次颠沛未尝离开。并且毫不骄傲自负,反而虚怀若谷,处处学习,外表沉默得像个愚人,实际是大智若愚啊!
34、古人说他脸盘大,荀子说,他的脸像螃蟹。还有人说,他驼背,这些说法都很离奇。
35、整套书都是按照“中小学课程标准”编写,包含小学数学要学习的数字运算、图形、计量、统计概率4大方面的内容,一共涉及93个数学概念。然后将这些数学知识糅合到故事中,让孩子了解数学,探索数学中的更多奥秘。
36、在“新颖,全面,严谨,客观”的要求下,全力还原了一个历史中真实的孔子,也通过皮影一展春秋时代的历史风采。
37、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38、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39、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40、■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所以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他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话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41、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42、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43、什么叫“三十而立”,我们要看孔里趋庭的故事,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44、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45、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46、她出身于士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出自书香门第。
47、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48、孔子与敬叔回到鲁国后,便入朝向昭公报告在周京观礼的经过。昭公十分欢喜,此后便常常召见孔子。孔子的声名因而大振,鲁国许多好学志士,纷纷来拜孔子为师。
49、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50、我们的化工生产装置和安全生产中存在多少这种想当然呢?想想会不会不寒而栗呢?
51、这个故事其实在我们化工企业中屡见不鲜,鹿认为大海里不会有人,这一侧就是安全的,而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了另一侧,结果海上也可以有人。我们很多的时候就只盯着我们认为最危险的地方和风险最大的地方,而忽略了我们认为很安全的地方,但你不拿村长不当干部,他就会惩罚你!笔者曾经对一家60年的企业发生过的重伤以上事故进行过统计,结果发现80%以上的事故和生产没啥关系,修电梯没有锁死导致电梯启动挤压人致死、割草机把脚趾头割掉、搬个箱子把人砸死,而作为日常管理的重点的生产事故却很少,笔者忍不住想起了《泾溪》那首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因此说未被识别的风险或者说被我们忽视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隐患!才是事故发生的源头。
52、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
53、真相:这句话的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4、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55、有一天,子路问他:“老师,最近,我听到了一件很有道理的事儿,是不是要马上行动呢?”
56、扁鹊这类的属于能够查隐患、找问题类的,所以出场率最高,名气也最大,甚至给管理监管部门造成的印象是:不会查找隐患的专家不是好专家!而从根本上解决风险、屏蔽风险的专家反而默默无闻了。
57、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请示当时鲁国的国君。得到鲁国国君的批准后。排遣一辆二马拉的马车,一个书童,一个车夫,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东周。
58、当时,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访问,连这两大国的领导人都向他请教礼,可见他的学问不得了。
59、孔子二十岁那年,儿子出世,孔母万分高兴,正好又蒙受鲁昭公赐以鲤鱼。因此就命名为鲤,字伯鱼。
60、有一年,鲁桓公后代季平子,设宴款待鲁国文人雅士,孔子亦被请往参加。不料季氏家臣阳虎,见孔子贫而年少,故意说话轻慢,孔子见状,就退席而出。
61、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62、子路等人就是他最早的学生,还有一个也很重要的学生,那就是孟懿子,他是鲁国的三大权臣之可想而知,孔子当时办学办的有多好。
63、孔子转身让弟子们往里面装水,当水装到一半的时候,这个宥坐之器端端正正地立了起来。
64、“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65、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66、所以,是母亲颜徵在独自一人撑起了家中生活的重担。
67、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68、据说,孔子是见过老子的,他向老子求过学问,那时候,孔子还年轻,身上难免有些傲气与过度的欲望。
69、孔子见母亲今天特别高兴,乘机告诉她说:“娘,从明天起,孩儿不再上学了。”
70、子路去了佩剑,缓步登堂,全无武夫摸样。孔子教子路说:“喜欢自夸,就华而不实。自告奋勇,称道己功,聪明现在脸上而自己说能,这便是小人。君子知道就说知道,是出言不苟,这是智。不能的说不能,是立行无亏,这是仁。做人能够达到仁且智,还有什么不足呢?”
71、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72、孔子又问他说:“伯鱼,你学《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学。”孔子便对他说:“不学习《礼》,你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啊!”伯鱼退下去后又去认真学习《礼》。
73、孔子的智慧在于,凡事多为他人想一点,不去揭别人的短处,让他人为难,更多的时候,要学会把他人的长处引出来。
74、孔子以大司寇兼掌相国事务的时候,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少正卯因言伪行僻,恃有虚名,而挑拨惑众,是乱政之臣。之后,鲁国国政渐上轨道,三个月后,风俗大变,男女行路左右分道,路有遗物无人拾取,老百姓晚上也不用闭户而无盗贼。鲁国国政这般稳定,使得齐国十分惧怕。
75、小结:笔者的兴趣就是历史和安全,所以很愿意把两者联系起来,也许会有些牵强,但不重要,好玩、有用就行。
76、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77、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78、抚着那人的头说:“叔叔,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吧?不然你的头发怎么这么乱呢?你一定是从蛮夷地区过来的,不然你怎么会这么穷困呢?”那人微微一笑,两颗七零八落的门牙凄惨地露了出来,说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
79、孔子到了七十岁,所思所想都不会过分与偏激,所行所为只管随心去做也不会超越限度。孔子一生经历了种种挫折与磨难,都坚持不妥协,不走不正当的捷径,不扭曲自己的原则去迎合环境。“天寒地冻,方才看得见松柏是那最后凋零的。”孔子冬赏松柏,指出逆境对人的成长同样是大有益处的。
80、但是有一点,古人众口一词,就是孔子的个头儿。他们说孔子膀大腰圆,腰围三尺身高两米和姚明个头儿差不多。
81、孔子3岁丧父,小时候家庭生活很艰难,在母亲的教导下,从小就对礼教很感兴趣。他虚心好学,拜过很多人为师,相传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
82、但是在齐国开了眼界,听到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听音乐比吃肉都香,特别享受!后来我们也经常用的成语“在齐闻韶”,形容音乐特别好听,回味无穷!
83、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
84、“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腐老头,”孔丘解释说,“满腹空空,教起书来比娘也相差很远……”
85、然而不幸的是,颜回英年早逝。这让年迈的孔子悲痛至极,孔子痛哭流涕,大呼:“上天这是不让我活了啊!”弟子安慰孔子不要伤心过度,孔子说:“我不为颜回这样难过,还能为谁呢?”
86、十一长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这句话来说事儿,下面小编来告诉你真相是什么。
87、孔子听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憾,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子。曾达到进入群兽不乱群的`地步。这次经历可谓是孔子的“壮举”。因为在此之前,孔子认为君子是耻于与禽兽为伍的。但为了能够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乱投医,弃礼归野,在与自然的交合中感受自然之性。
88、通过勤奋学习,孔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培养了自己的积极进取精神。
89、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
90、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91、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92、君子之态: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93、只可惜,孔子在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他与年纪轻轻的母亲颜徵在。
94、“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95、孔母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96、“......可是......可是没有栏杆,我会害怕!”
97、牧童们都愿与孔子结伴放牧,一则因为他身材高大,被誉为“长人”,力大无穷,和他在一起,便没有人受欺侮;二则他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特别是他腹中装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和他在一起,胜似上学读书,因此,孔子所到之处,便有牧童尾随,牛羊成群。
98、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
99、相传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