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别。
2、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3、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王阳明名句及感悟)。
4、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5、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
6、人,永远是相互的!你若善良处世,自有善心回馈,你若尊重他人,他人自会尊重你。
7、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8、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9、(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10、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不是靠志气才成功的。
11、以下八句话,是王阳明毕生心血总结,句句开悟人性。认真读一遍,或能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
12、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3、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4、1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
15、其《心學》精髓是知行合致良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16、化城寺六首化城高住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浮阴。
17、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弘治元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 弘治二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弘治十七年,起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
18、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薛瑄
19、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20、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1、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22、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23、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24、鳖解称从事,松堪作大夫。荣光飘殿阁,虚籁合笙竽。
25、原句: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26、如若真诚、善良是我的天性,那么我必定要依着我的良知去行事,这样才是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的状态。
2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阳明
28、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
29、1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30、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31、译文: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32、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33、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白居易)青阳行已半,白日坐将徂。
34、《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的语录和书信,分为上中下三卷,主要包含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35、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36、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37、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3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9、1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
40、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41、夫学贵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虽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於孔子者乎?
42、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43、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44、解析: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